男人自己换尿不湿:让男人不再尿湿裤子
编者按
本文编译自《Post-Void Dribbling-Is it Time to Take Another Look at a Common Urology Problem?》。
尿后滴沥(post-void dribbling,PVD),是一种常见的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该症状没有明确的病理学改变,常发生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以及尿道疾病。在国际尿失禁委员会的多份报告中,PVD很少作为泌尿系问题被提及。虽然PVD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男性,但除非患者主动提及,否则通常并不对该症状进行评估。PVD也未被列入美国泌尿外科学会症状评分当中。由于PVD在男性下尿路症状中的高发生率,以及学界对PVD的认识不足,促使我们对这一症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仅有的少量文献进行回顾,以及遵循现代医学之父奥斯勒的教诲--倾听患者对症状的描述,我们提出了关于PVD的发生机制、分类、评估及治疗方法。
有研究表明,8.7%的男性患有PVD,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急剧增加,排尿期症状患者比储尿期症状患者更易出现PVD[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糖尿病、消化系统和肾脏疾病研究所下尿路功能障碍研究网络最近报告男性LUTS人群PVD的患病率为44%[2]。PVD可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1,2]。
病因及分类
通过回顾仅有的少量文献以及评估患有PVD的男性患者,我们建议将PVD分为3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见附录)。所有类型都与尿液残留在尿道有关。
1类:阴茎部尿道积尿
通过适当的诊断方法,该类患者被确诊有明确的尿道病变(见附录)。尿液残留在阴茎部和/或球部尿道(或尿道憩室),排尿结束后,残留的尿液立即缓慢滴出尿道直至完全排净。最近一项研究表明,73%的男性尿道狭窄患者出现PVD[3]。
2类:前列腺部尿道积尿
在这类患者中,尿液残留在内括约肌(膀胱颈)和外括约肌之间,常发生在膀胱颈肥厚/张力过高/狭窄、CP/CPPS、下尿路神经病变或特发性外括约肌协同失调、BPH(尿道变长)的男性患者。当外括约肌收缩时,内括约肌仍保持关闭,尿液残留在前列腺部尿道引起不适感,导致外括约肌松弛,在排尿结束几秒钟甚至数分钟之后,残留的尿液才流出尿道。
3类:特发性球部尿道积尿
该类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球部尿道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有关。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显示部分男性PVD患者在排尿后尿液暂时残留在球部尿道[4]。然而肌电图检查却未发现球海绵体肌异常[5]。由于尿液无法回流入膀胱,因此在排尿结束后尿液立即流出尿道。
评估
病史对PVD的分类和发生机制有提示作用,确诊需依靠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应考虑是否存在以下情况:BPH、LUTS(尤其是排尿期症状)、滴沥出现的时间(早期、晚期或持续性)、泌尿系疼痛(比如CP/CPPS)以及泌尿生殖系损伤、感染和/或狭窄病史。体格检查应包括评估盆腔、盆底和其他泌尿生殖系疼痛、外生殖器异常以及直肠指诊。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决定进一步检查,包括膀胱镜检查、逆行和/或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超声或尿动力学检查(压力流率测定、影像尿动力学甚至括约肌肌电图检查)。内镜检查和/或尿动力学检查可能对多种LUTS症状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
具有明确尿道病变的患者常需手术治疗(见附录)。手术成功与否关系到PVD能否得到有效缓解。最近研究表明尿道成形术显著减少了男性尿道狭窄患者PVD[3]。
前列腺部尿道积尿的患者可接受α受体阻滞剂、膀胱颈切开术和/或BPH相关手术治疗。盆底物理治疗(联合生物反馈)可能对括约肌协同失调的患者有益。二线治疗方法包括排尿后等待、放松盆底肌肉(和外括约肌)、在滴沥时挤压尿道(可能会放松外括约肌)加快尿液排出。
目前暂无治疗特发性球部尿道积尿的药物或手术方法。患者可手动由近到远循序挤压球部和阴茎部尿道,促使尿液排出。此外,还有各种独特的摇晃阴茎的方法,这些方法增加了对效果的感知。对于BPH患者,坐位排尿可能会改善症状。当所有方法都无效时,使用尿垫将有助于防止尿湿衣裤。
总结
“裤子尿湿了”这样的抱怨可来自各年龄段男性。我们认为至少存在三种引起PVD的机制,与阴茎部、前列腺部以及球部尿道的病理性或生理性积尿有关。通过标准化评估,PVD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根据分类选择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对于这个既重要又普遍、既模糊又恼人、有待研究的泌尿系问题,你可以选择继续忽视,当然也可以选择立即加入我们的工作。
附录:尿后滴沥分类及治疗方法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 Maserejian NN, Kupelian V, McVary KT et al: Prevalence of post-micturition symptoms in association with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men and women. BJU Int 2011; 108: 1452.
2. Helfand BT, Smith AR, Lai HH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a treatment seeking male prospective cohort: results from the LURN study. J Urol 2018; 200: 297.
3. Cotter KJ, Flynn KJ, Hahn AE et al: Prevalence of post-micturition incontinence before and after anterior urethroplasty. J Urol 2018; 200: 843.
4. Stephenson TB and Farrar DJ: Urodynamic study of 15 patients with postmicturition dribble. Urology 1977; 9: 404.
5. Paquin JM, D'Amour M, Perreault JP et al: Electromyographic study of bulbocavernosus muscle in 15 patients with postmicturition dribble. Urology 1985; 26: 603.
编译|王冬(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编辑|榭小仙
审核|曹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