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线最难忘的记忆(一口气吃掉38个馒头)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2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于6月30日至7月3日迎来全球首轮演出。该剧以藏族同胞的视角,讲述了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藏区军民团结一心,用血肉之躯筑起高原“天路”的动人故事。
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曾经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铁道兵们,为之付出了青春与热血,在雪域高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关角隧道,全长4008米,施工前后历时30多年,轨面最高处海拔3692米,是当时世界高海拔最长隧道,也曾是青藏铁路西格段修建过程中最艰难的一段。关角,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登天的梯”,从名字就足见这里地势的高峻险要。海拔高地,空气稀薄,四季飘雪,长冬无夏,年平均气温0℃,最低温度为零下37.5℃。隧道地质构造复杂,通过11个大断层,多次塌方。一代一代的铁道兵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和理想,甚至年轻的生命。舞剧《天路》剧情便是从雪域高原的关角山讲起,依托修建青藏铁路这一宏伟历史背景,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铁道兵筑路人和藏区人民在铁路修建过程中的动人故事,体现了希望与信仰、生命与死亡、家园与梦想、爱与力量。
铁道兵先后三次打通当时世界高海拔最长隧道:青藏铁路关角隧道
藏区人民欢迎铁道兵
汉藏一家,共筑“天路”
奔驰在高原雪山中的青藏铁路
演出这几天,《天路》的演出现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他们就是来自中国铁建的铁路建设者,包括曾经亲自参与过青藏铁路建设的老铁道兵。建设青藏铁路,对这些老铁道兵而言,既是一次人生的挑战,更是一段最宝贵的记忆,他们是“天路”精神的具体承载者、传承者,观看《天路》演出后很多老兵们热泪盈眶,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回想过往的艰辛与荣光,与我们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快来听听这些老铁道兵们在青藏线上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吧!
铁道兵战士戴着柳条编织的安全帽在打风枪
铁道兵是当之无愧的高原铁路施工“开拓者"
李如银
59岁,78年2月入伍,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现任中铁二十局集团二公司沪昆客专项目书记。在铁道兵10师47团服役参与青藏一期工程建设,先后从事关角隧道出口端仰拱开挖、轨枕板铺设、通风洞施工、线路抢修等工作。
1978年入伍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李如银
2018年李如银于国家大剧院观演《天路》
观演感悟
舞剧《天路》非常真实感人,还原了铁道兵当时的生活情景,像家书、水葬、塌方、联欢等几乎所有的情节我们都亲身经历过,就好像回到过去的场景一样,我好几次都落泪了。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全靠人拉肩扛,藏区条件恶劣,比如在天很冷的时候,水从井里打上来马上就成冰块了。难忘的事情很多,身边有个战友牺牲时才19岁,我自己也负过伤,当时我母亲生病了,家里发来电报,我一直很担心,结果施工时候不小心被碎石机切掉了大半个大脚趾,和舞剧里战士收到妈妈家书时一样,有时候也有过思想纠结的时候,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还有个小故事珍藏了39年了,1979年夏天,我和战友在一期工程哈希段执行护坡任务,就是用脸盆舀干基坑积水,中午值班一直干到下午三点多才回连吃饭,体力消耗大实在太饿了,一不留神吃大发了,来回跑了四趟炊事班打了四次馒头,到第四盆实在吃不动了......猜猜我们吃了多少个馒头?战友吃了37个,我一口气消灭了38个!这个小秘密一直保存到今天,一直也没有打破记录。
舞剧表现了我们的战友情,这和当时发生的情况也是符合的,我们有一次塌方压住了127人,但及时得当的方法把大家都抢救出来了,伤员被一个个送出来,最后出来的是副营长和指导员。每个人都想为战友多做一点,一旦遇到危险,下意识的就会一把把战友推开,不需要考虑!劳动光荣、吃苦光荣、当铁道兵光荣——传承铁道兵精神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不管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必须要把铁道兵的军魂延续下去,把铁道兵的精神传承下去,哪怕自己能起到一点点的作用,也问心无愧。
作为有幸参与5年建设且亲眼目睹一期工程胜利通车见证者,在欣赏艺术家们精彩、倾情表演过程中,我心潮澎湃、激情难抑,想起军地一家人、汉藏亲兄弟、火热的现场、艰苦的环境,浓浓的战友情,熟悉的眼神和背影、长眠于天峻烈士陵园的战友。感谢国家大剧院!感谢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的艺术家!请接受一名老兵真挚、崇高的敬礼!
李仕强
60岁,1977年18岁入伍参与修建青藏铁路修建工作,现任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1977年入伍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李仕强
李仕强参与青藏铁路建设时期留影
2018年李仕强于国家大剧院观演《天路》
观演感悟
青藏铁路从1975年开始修建,我是在1977年从安徽老家入伍就参与了修建工作,在那里工作了6年,主要是在铁道兵部队第十师机械营做路基成型方面工作。今天第一次来到国家大剧院,能在国家最高的艺术殿堂观看到这么好的演出,感到非常震撼。舞剧《天路》非常真实,我也掉了眼泪。那时候藏区艰苦,气候恶劣温差大,到冬季一点青菜都吃不上。那时候塌方也只能靠人力在里面用柱子顶起来,科技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全靠人拉肩扛,不像现在我们打隧道有声测、瓦斯等方法,不良地质可以用雷达测试,现在的手段先进多了!但是我感触最深的是:我18岁当兵,现在60岁了,从部队到铁建工作,42年过去了,但我感觉到我们铁道兵的军魂未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这样的光荣传统还在发扬光大、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李如银、李仕强两位老兵在国家大剧院的合影
李秦鸣
65岁,18岁入伍,主要参与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建设工程。
刚入伍的新兵班,前排右二为李秦鸣
2018年李秦鸣于国家大剧院观演《天路》
观演感悟
我在青藏铁路线上工作了8年,我们当年奉献在“天路”,与藏族人民融为一体,共同建设祖国的铁路事业,今天大剧院讴歌了“天路”,让我特别感动,感谢大剧院和艺术家们!
何敏政
61岁,1976年入伍,从铁道部到中国铁建,参与青藏铁路工程建设。
2018年何敏政于国家大剧院观演《天路》
老铁道兵何敏郑为《天路》主演献花
观演感悟
看完演出非常激动,建设青藏铁路最难忘的还是在关角隧道,那是整个青藏铁路线建设最艰苦的地方,也和舞剧《天路》里表现的一样,经历过“塌方”等等危险,虽然条件非常艰苦恶劣,但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奉献给国家的铁路事业上,是最难忘的经历。
老兵李秦明、何敏政向《天路》导演王舸致谢
老兵李秦明、何敏郑与《天路》主演黎星、冯静雅合影
除了老铁道兵,我们还采访到了一位更为特别的观众,他就是组织实施了青藏铁路格拉段勘测设计会战,时任铁一院院长——林兰生。
林兰生
61岁,中国铁建总裁助理、原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院长。
2001年在格尔木为铁道部汇报青藏铁路勘测进展(前排左二为林兰生)
2018年林兰生于国家大剧院观演《天路》
观演感悟
青藏铁路的设计经历了40多年,我自己参与了格拉段1996年工程可研到2006年运营通车的这十年。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面对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自主技术创新,实现了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愿望。青藏铁路最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铁路实现了许多世界第一:线路海拔最高、穿越多年冻土里程最长、列车运行速度最快等成套技术都达到了世界一流。对于青藏铁路的建设,全世界的工程界都特别钦佩我们中国人,因为它完全是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成果。舞剧《天路》把修建青藏铁路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智慧,把“天路精神”表现得非常好,通过舞剧的形式来表现工程建设方面的感人故事,是很少见也很有难度的,对于国家大剧院的这种创新,我十分钦佩,《天路》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舞剧。
我国首次盐湖筑路——青藏铁路一期
青藏铁路施工队对拉萨河进行勘测
修建世界上唯一没有钢轨的铁路——青藏铁路风火山试验段
青藏铁路北麓河厚层地下冰路基实验段,为青藏铁路二期海拔4000米以上的冻土路基施工提供了科学数据
青藏铁路海克段、海湖支线辅轨到青海湖畔
2008年,青藏铁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在7月1日党的生日这一天,《天路》特意为以中国铁建、老铁道兵们为主的观众加演一场,演出结束后,老兵代表身着军装,手捧献花,向主演主创表示谢意,现场视频片段温馨动情,演员们眼里都含着泪水: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在歌声悠扬、舞姿翩然中,唤醒了铁道兵时期战天斗地、军民情深的红色记忆,不仅是对天路精神的致敬,也是对青藏铁路建设者的深切感怀。当剧中的建设者丰碑式地扛起整个铁轨的时候,他们扛起的不仅仅是西藏人民的幸福路,更代表着值得世代流传的天路精神。而台下这群老铁道兵观众,在观演后眼含热泪的脱口而出:“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这,正是重温历史,弘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执着坚守的“天路”精神,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今天,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天路”精神更需要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图片来源:国家大剧院、中国铁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