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

蒲塘镇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镇,自鬱林州建制以来都是州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教育历史有文字记录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朝。清代鬱林州北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寮阳书院在蒲塘圩。故,数年间陆续搜集整理史料,尝试编写蒲塘(抚康)教育历程。望能让读者了解蒲塘(抚康)教育历程源远流长。亦了解蒲塘(抚康)历史辉煌而悠久。

一、教育历程:

——明代, 池台社学,在抚康乡。

——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举人冯俊元、太学生萧承煊等当地有识之士四十余人, 重新提议在八堡建立一所书院,书院于同治七年(1868 年)建成,取名寮阳书院,与紫泉书院、经古书院形成鼎足之峙。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时期,寮阳书院改为抚康乡小学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抚康乡高等小学堂。

——清宣统元年(1909),州牧彭言孝到任,积极支持办新学,彭言孝强令各乡村捣毁神佛,以庙宇作校舍,以庙产为学产,官督民办,成立乡村小学。学校设立校董会,由当地热心教育、熟悉情况者充当。

——清宣统二年(1910),陈廷杰接任州牧。各乡村捣毁学校一切设施。接收庙产,禁止学生上课,赶跑教师,恢复庙宇,当时除了城里的三数间小学外,其余各乡村小学。荡然无存。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年冬,广西宣布独立,省谘局议决裁撤各县劝学所,所有地方教育行政事宜,由各县各级自治办理,本县劝学所被捣毁。

——民国元年(1912)民国成立正式明令禁设私熟,设立“劝学所”、兴教育之风、学堂易名为学校。

——民国2年(1913年)广西省鬱林县政府下令全面禁止鬱林县各乡村设私塾,制定兴新教育之风、公立学校政策,教师改称为教员或先生。成立学政。将抚康乡高等小学堂改为抚康小学。

——民国13年(1924),抚康小学改为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址在蒲塘圩宾兴馆,校长莫凤鸣。

——民国13年(1924),石蓬庙、万寿寺两个庙会的山地被统一收回建新忠抚良学校和每年请教师之用。

——民国13年(1924)11月11日,在广西省立第九中学、鬰林县立初级中学和鬰林私立晴川初级中学就读的鬰林县抚康区学生,成立“鬰林中等学校抚康乡学生联合会”,并出版《抚康杂志》。

——民国27年(1938 ),附属于蒲塘中心校内幼稚园开设1班,各乡镇中心国民校附设幼稚园的主任教师、保教人员由校聘请,报县备案。

——民国30年(1941)秋季鬱林县立第三小学转拨为私立抚康初级中学的校产,同年秋(1941秋),鬱林县私立抚康初级中学成立。校址在鬱林县立第三小学(前清抚康司衙门,寮阳书院旧址,今蒲塘镇政府地址),首任校长梁谦而。

——民国32年(1943),鬱林县教育研究会于六月一日成立。七月十五日蒲塘乡中心国民学校改为表证中心国民学校。

——民国35年(1946),鬱林县私立抚康初级中学有教学班级10班,学生363人,教师25人。

——民国36年(1947)11月1日,经广西省教育厅批准,鬱林县私立抚康初级中学改名为鬱林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梁讯(1947~1949),统计共9个班级,32名教职员,479名学生(男450,女20)。

——民国38年(1949)鬱林县有公立中学4所,私立中学3所。

——1950年,建国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令各校复课。废除民国教材,采用新华书店发行的新教材。鬱林县中学调整,将公、私立初中合并。调整后保留鬱林高中、改鬱林县立第二初级中学为蒲塘初级中学。把原鬱林县第一初中和第三初中,中正、定州、南流三间私立初中合并为鬱林县城区联合初中。

——1952年,部分乡村自办学校经费发生困难,党和人民政府把所有的公、民办小学统统由国家包下来。

——1957年,蒲塘办起农业中学。至1962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除沙田农中外,全县农中全部停办。

——1958年,成立蒲塘中学(完全中学)。全县有玉林高中一间高中,玉林一中、石南中学、蒲塘中学、玉林三中等四间完中。新桥、福绵、城隍、小平山、樟木、山心、玉林二中等7间初中。

——1960年元月,县公办中学增到12所(增办山心初中、樟木初中、第四初中)。

——1962年7月初,改蒲塘中学为初中。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开始对中、小学的调整和教职工的精简工作,民办小学停办,只保留全日制公办小学。撤销山心初中。把蒲塘中学、三中两间完中改为初中。蒲塘原高中学生并入石南中学,三中原高中学生并入玉林一中。调整前后八间初中是二中、三中、樟木初中、福绵初中、新桥初中、城隍初中、蒲塘初中、小平山初中。

——1963年全县小学改为“四二制”为“五年一贯制”。

——1966年10月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

——1970年,高、初中均改为两年制。提出“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建议初中班附设在有条件的小学里办学,高中班附设在有条件的初中里办学。

——1973年,小学附设初中班、高中班,原来的初中学校改为高中学校。

——1979年,蒲塘石奇初中成立。校址在蒲塘炉岭。

——1981年秋,蒲塘初中成立,校址在北寮岭南面山脚下,蒲塘高中旁边,校长,文耀新。

——1981年,又采取了“压缩高中、调整初中、发展农中、加强小学”的措施,把原来24所高中压缩为11所。即玉林县一中(原县中)、玉林县二中(原镇二中)、玉林县三中(原镇三中)、玉林县名山高中、玉林县南江高中。玉林县福绵高中、玉林县大平山高中、玉林县石南高中、玉林县新桥高中、玉林县蒲塘高中、玉林县小平山高中。戴帽初中由370所压缩为110所联办片中。被压缩的高中为公社点初中,全县共有单独办的初中40所,联办初中110所。当年,初中实行三年制,高中由1980年入学的一年级开始,改为三年制。

——1984年,玉林县改称玉林市后,称玉林市蒲塘高级中学。

——1991—1995年,根据当时“普九”的需要,每个乡镇至少要有初中1所,最多可设初中4所。在玉林市属普通高中可成立初中部,1993年成立蒲塘高中附属初中部。

至2015年原蒲塘高中,先后称私立抚康初级中学、鬱林县立第二初级中学、玉林第二初级中学、玉林县蒲塘初级中学、玉林县蒲塘中学、玉林县蒲塘公社高中,1984年称玉林市蒲塘高级中学、1998年称兴业县蒲塘高级中学。2015年撤销兴业县蒲塘镇高级中学。现为兴业县蒲塘镇中学校址。在兴业县蒲塘镇北寮岭南面山脚下,占地面积约100亩。

(小学创办时间)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1)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2)

二、办学及助学机构

(1)池台社学

据明崇祯四年(1631 年)《梧州府志》载:正堂社学,在西厢;聚奎社学,在东厢;攀龙社学,在东宁乡;池台社学,在抚康乡;高克社学,在贵平乡;辛仓社学,在富民乡。

社学肇始于元代,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颁令各路劝农立社,规定 “诸县所属村庄,五十家为一社,择年高晓农事者立为社长”。“每社立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使子弟入学。”(《新元史·食货志》)明洪武八年(1375 年)诏令天下立社学:“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无不知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续文献通考·学校考》)。社学,就是设在乡间的小学。因此,各乡社都要设立学校,以教育民间子弟。明、清两代,除设立供一邑之秀“大人学”的书院外,还设立官办社学。

(2)寮阳书院

清同治五年(1866年),鬱林州抚康举人冯俊元、太学生萧承煊(号旭亭,又号继志)等当地有识之士四十余人,提议在抚康乡建立一所书院。于同治七年(1868 年)建成,书院坐落北寮岭之阳得名,取名寮阳书院,与鬱林州紫泉书院、经古书院形成鼎足之峙。

旧址原是清代鬱林州抚康分司衙门遗址(在今蒲塘镇人民政府内)。抚康乡辖八堡二甲六圩,清一代文教渐开,人文蔚起,家传户诵,日益增多,但因远距州城,崇山叠嶂,交通堵塞,文化之启迪维艰,人才培养和输送稍有欠缺。前刺史王晓岩视察、前巡检邵正名,与抚康学贤商议,准备在巡检署治蒲塘圩, 创建书院一所,延请教师主讲,为八堡读书人士的学习场所,但因各种原因,未付诸实施。同治五年(1866年),由抚康覃村举人冯俊元、石山坡明经萧承煊以及明经萧谦山、罗午峰,州庠陈凤池、梁榖人、张文亭等当地有识之士四十余人,遵循知州王达材的提议,重新倡议在八堡建立一所书院,为此,知州叶葆元特撰写《创建抚康八堡二甲书院劝捐经费引》,意在合八堡之力,动员八堡急公好义人士,量力捐资,集腋成裘,共襄盛举,以期抚康八堡子弟敬业乐群,重道尊师,相互砥砺,知书达礼,人心向善,勇登科第,跻身显宦。

抚康乡石山坡村萧春园大富绅(清道光年任鬱林州县丞,曾康概捐资建锦江桥、登高桥和桂平乐洋桥)的大儿子萧承煊率首捐八十万铜钱,以作筹备启动经费。另加众八堡人士捐献的九百多万铜钱作为资金买地开建书院。寮阳书院仿照鬱林紫泉书院形式而建。清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投入使用,建成后中厅三楹,后厅三楹,大门二楹,西为学舍寮阳书院,东为宾兴治事所。内有学堂,学舍,师舍,厨房等,书院门口内左右两旁各有一棵相思树。鬱林知州叶葆元题写一块大牌匾“寮阳书院”悬挂于书院大门正中,并撰写有《抚康寮阳书院》一文记述书院。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3)

(3)平山书院

院址在鬱林州抚康乡平山圩(今兴业县小平山镇)。光绪九年(1883 年) 平山合堡人士捐资创建。初由乡明达人士苏傍泉(监生)、任汉理(白鸠冲国子监生)和甘仲臣等人发起筹建,得到乐泰村冯万春堂,竹根村周丹桂等富户和谭村梁墨庄祠尝产、浪塘村梁昭亭祠尝产捐献巨款。当时侨居小平山的粤籍商人梁璧云的曾祖父亦慷慨捐助款项。

于光绪五年(1879 年)动工,在小平山圩镇平池塘一口(今小平山镇政府所在地),以建造书院。屋分上下两幢。中间为一大厅,作宾兴百族神龛,东西各有大厅堂一间,备作讲课之场所。头座之间建有四面滴水之拜亭。下座亦照上座形式建造,中是仪门入口处,各厅、房的屋檐和墙柱上,均属雕梁画栋;屋顶是龙凤剑鹅筑脊,状甚辉煌宏伟。仪门上边砌有一个长方形的凹凸田,用金水涂书有“平山书院”四个大字,两旁用木板刻写一副对联云:“平素览群书,熟读诗文当哲士;山间成学院,阐明经典造贤才。”

光绪八年(1882 年)平山书院建筑工程全部完成,九年(1883 年)招童生入院,原计划招“四书”组和 经学组各一班,后因经学组童生不足预定人数,只开办“四书”组一班,由举人冯杰人当名誉山长,由陈茂源秀才担任教授。书院章程规定有:一、本院以亨通“四书”和“五经”之义,为县试及乡试备好人才,并为乡三物登贤而开乡饮酒礼。二、童生来院肄业,暂以二年为期取,每年由正月尾旬开学,至腊月散学。大暑假期休息 25 天。三、童生须一律住院,外出开膳,不受限制。晚上自备灯火,以利自修习读。四、全院师生,必须诚心崇敬孔夫子圣人;童生要朝斯夕斯,心诵心维,攻读诗书,互相切磋琢磨,砥砺学行。五、童生在院内院外,必须尊师重道,不得 胡作非为,破坏秩序,影响修业。书院置有田租 300 多石,为延师考课费,但因开支较大,常出现经费拮据,不够开支现象,所以童生入学均要缴交学费。

(4)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时期,寮阳书院改为抚康乡小学堂。宣统元年(1908),玉林州牧(相当于现教育局长)彭言孝到任。极力支持办新学,命令各乡村立刻捣佛兴学,以庙宇作为校舍、庙产为学产,官督民办,成立乡村小学。抚康乡小学堂改为抚康乡高等小学堂。民国2年(1913年)鬱林县政府下令全面禁止各乡村设私塾,制定兴新教育之风、公立学校政策,教师改称为教员或先生。成立学政。抚康乡高等小学堂改为抚康小学校。

民国16年(1927年)时任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文史科教员陈贵规,为《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高级同学录》作序言时写道:“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设于城北100里上抚康乡之蒲市。为岁甲子是乡人士将抚康分司旧署改建斯校。越一岁而告成,远望巍然耸立,气象堂皇。内容亦復轩敞。中间洋楼一所。上下教室各二,寄宿舍则在其左右。而长斯校者为莫君凤鸣开办以来成绩颇著。”据此,抚康小学已于民国13年(1924年)改称为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

(5)南北陆二村国民基础学校

今北市乡院垌小学,创建于民国13年(1924),由当地的李巨川、李治斋、 谢学飞等有识之士,在当时县督导陈泽南感染下,发动群众破迷信、毁庙宇、倒菩 萨,在院垌坡的城隍庙内成立了南北陆二村国民基础学校。首任校长李巨川。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改称为永康乡国民基础抚贤学校,这是第一次改名。由李治斋接任校长后,改称为北陆村级小学,并一直沿用到 1949 年农历十一月。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南北陆二村国民基础学校到北陆村初级小学的二十五年间,办学条件很差,连校舍也没有,师生只能挤在残破不堪的四间庙宇内(以寒山、城隍两庙为教室,繁华祠为宿舍、文昌阁为祭孔圣地)。每年办一至二班(大多是复式教学班),教师二至三人(有时由村长兼任校长,也算一名额)学生最多 时也不超过一百人。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庙宇公产和募捐,以及收取学谷。课 程设置一般为语文、算术、图画、音乐等科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教学质量 极端低下,这与长时期师资只有小学水平有关。

(6)沙塘益智小学校

民国学校。1915 年创办,今玉林沙塘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校址在现沙塘圩 顶水塔脚。首任校长梁子迎,教员梁耀彩、吕超群。招收高峰、沙塘、兴业学生 2 班共 80 人,学制二年。学校几番变动,数度搬迁,1935 年益智小学更名为沙塘 国民基础中心小学,校址迁到圩顶观音古庙,学生增至 4 个班,学制为初小四年,高小两年。1941 年校址迁到沙塘大当铺。学生增至 5 个班。1953 年玉林县沙 塘乡中心小学与原兴业县沙塘乡中心小学合并。

(7)私立抚康初级中学

民国时期,鬱林的地方绅士、政府官员、知识界和地方父老积极支持兴办私立中、小学,以培养年青一代成为有用之才。

当时由于抚康区的乡村离城遥远,公立的中学招生名额有限,当时鬱林境内只有省立鬱中和国民中学各一所,有志升学者多有向隅之叹。因此,在蒲塘圩设立一间初中,实为形势上所需要。抚康区士绅遂于民国三十年(1941)成立校董会,由董开芳为董事长,校董梁正馨、莫远师、陈德洽、肖奕芳、覃德香、彭柳桥、陈玉生……12 人,为校董,开始进行筹备工作。抚康区士绅商议决定以蒲塘抚康宾兴馆的全部田租1000石拨为校产,校舍则以原来的鬱林县立第三小学为校址(亦即清代抚康司衙门的遗址,今为蒲塘镇人民政府)。

是年八月,在私立抚康中学校董及抚康区区长董开芳,仕绅们的发起下,报请了当时罗绍微县长批准,以“庆祝私立抚康中学成立”的名义,在蒲塘圩大演粤剧“筹款建校”。抚康区民众为此“善举”额手称庆,此举有利于抚康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亦有利于子弟们就近负笈。时年请了有黄家龙、花弄影、朱剑秋等名师粤剧团在蒲塘公共会场(现蒲塘镇文化广播站后座)一共演了四十三本(日夜场合为一本)戏,票价虽高但乡人也踊跃购票观看,为此“善举”献力。

是年秋季,开始招收新生两班。这是继民国二十三年(1934)撤销晴川初中、育才初中、紫泉初中三间私立初中后。重新成立的鬱林第一间私立初中。首任校长梁谦而(任期1941~1947年),继任梁讯(任期1947~1949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统计抚康中学共10个班级,25名教职员,363名学生(男355,女8)。是年毕业生51名,48名,女3名。

民国三十六年(1947)冬得鬱林县参议会同意通过,经广西省教育厅批准改为鬱林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梁讯(1947~1949),1947年统计共9个班级,32名教职员,479名学生(男450,女20)。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4)

(8)抚康宾兴馆 清代科举公益基金组织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地方社会动荡不安,鬱林州知州邹德润(字心畲)、 王达材(字晓岩)等,下令在抚康乡设立团总局,以堵御外乱。同治二年(1863年) 二月,容县曾五由北入攻,占据蒲塘。王达材督同乡勇平乱后,与乡人士筹备善后事宜。从长远打算,王达材提议设团练公局,不如创立书院,时局安稳则行考课,以培植人才;如果遇时局动荡则可作为联络之所,以防寇警。

王达材离任后,同治五年(1866 年),太学生萧承煊(号旭亭,又号继志),邀抚康举人冯俊元以及明经萧谦山、罗午峰,州庠陈凤池、梁榖人、张文亭等人,遵循知州王达材的提议,俱抚康八堡有识之士捐资倡建书院。馆址在鬱林州城北抚康乡龙平堡蒲塘圩(今兴业县蒲塘街西门)。坐落在北寮岭之阳而名寮阳书院。

抚康乡石山坡太学生萧承煊率先首捐钱 80 万钱,以资启动经费。仿照鬱林州城宾兴馆捐设宾兴牌位之法,议定凡捐钱 30 千文,则入牌位 1 座,有能力者递增至40~50 千文乃至 100 千文不等。而捐资不及 30 千文的,则刻碑铭记,并呈请当时知州叶葆元撰写《创建宾兴书院劝捐引》,举人冯俊元撰《创建抚 康宾兴馆记》。同治六年(1867 年)春,另加众八堡人士捐献的九百多万铜钱作为资金买地开建宾兴书院。

清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抚康宾兴馆在寮阳书院内建成投入使用,西侧为学堂学舍,东侧为宾兴治事所。同时,仿鬱林州宾兴馆,拟定宾兴书院规条,公选董事,竭诚经理,续置租产,在蒄垌堡置有一批田租产业,买地经营,竖造立馆,连年陆续置得租产数百多石。每年收益供书院办学经费使用。

宾兴馆的基金来源一方面是劝捐而来,一方面是按入神主位认捐,入祖宗神位于宾兴的作用为:一、其裔孙可不必审查祖宗三代可以应考科举。二、有机会入大馆深造。三、参加县试、乡试、会试可得盘川津贴。宾兴馆资金的使用除主要作为助学金用于延师、考课及文士、武士参加乡会试的盘缠。另外,还作为乡饮酒礼和管理费用祭祀开支等,凡是所有嗣孙能考取秀才后,再参加乡试,或赴京参加会试时,宾兴馆对赴考人员,即待以乡伙酒礼,此外川资路费,也按规定给予资助。

(9)民国抚康乡陈德洽捣佛办学

抚康陈德洽捣佛,是鬱林捣佛兴学的另一种典型。抚康的寺庙颇多,每个寺庙都有庙祭产50~80担谷左右亦有500担谷的,这些租谷都用在该寺庙的祭祀上。每年秋祭少的有20多筵,多的有50多筵。

民国十四年(1925)县教育局长李传赍派陈德洽(抚康,龙塘基村人,梧州一师毕业,当时在县教育局里任职),到抚康乡进行捣菩萨兴学校的工作。陈德洽接受任务回乡后即刻到处访问,发现农民保菩萨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自己又没有群众基础,最后决定采取“攻心为上,突破重点,扩大战果”的战略战术,先从龙塘基村做起。龙塘基村有兴华寺一间,寺产每年50多担租谷,是自己的村,工作比较容易。那时适有县督学谢滋生到龙塘基来视察,就借此为东风,召开村中父老开明人士开会,在开会之前已得到一小部份父老的支持,在会议讨论中起骨干作用,会议决定是即刻从本村起捣菩萨,于是陈德洽就在谢滋生督学及村父老之前,走上佛堂将菩萨捣碎,并成立了龙塘基村兴华学校的组织。又要求各父老开明人士到各村去宣传鼓动。这样就开始了第一炮。

陈德洽在取得了第一次战役胜利后,进一步组织附近各村的开明人士(大多数是以后办学的骨干)共同研究开展捣菩萨办学校工作,让他们独立作战,遍地开花,互相支持。终于不满三个月时间,所有寺庙的菩萨,都由本村人自己去捣毁,而且纷纷办起学校,连农民心里的菩萨,也基本被推倒了,获得了全胜。

自此以后,鬱林成为捣菩萨较彻底的县份之一。

三、抚康乡学生联合会及抚康杂志

(1)“抚康乡学生联合会”成立并出版《抚康杂志》

大革命时期,鬱林县的青年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学生界的活动更火红。在县内县外求学的青年,都成立团体,参加当地革命活动,出版杂志,报道形势,揭露社会弊病,宣传新文化,呼吁乡亲父老破陋习,改进生产技术,兴办学校,振兴教育。

民国十三年(1924)11月11日,当时鬰林县上抚康乡和下抚康乡在广西省立第九中学、鬰林县立初级中学和鬰林私立晴川初级中学就读的学生,成立“鬰林中等学校抚康乡学生联合会”,并出版《抚康杂志》,为十六开本。“抚康乡学生联合会”办的《抚康杂志》创刊号,刊载的18篇主要文章,就有梁谦的《告青年书》、陈良的《论新道德》、林壮秋的《捣佛兴学的必要》、梁志恒的《解放女子裹足”剪除头髻是当务之急》4篇是宣传兴办教育的。这些文章认为,“欲国家富强,人类文明,非赖乎教育不可”。主张“将庙产神会拨充办学”、“以各处辉煌之寺观,改成今日之学堂,以神佛所盘据之区,为学堂求学之练习所”。还刊载了鬱林高中,鬱林县立中学、私立晴川中学《十四年度鬱林各中等学校入学试题》。

第二期,改名为《风声》。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出版到第六期而停刊。

(2)《五四”运动影响下的“抚康学会”》

“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鬱林地处桂南,当时交通不便,消息得知较迟。但自“五四”运动风气传到,民国十年(1921)以后学生反应最早。县内各中学先后相继成立学生会,全县成立学生联合会,会址设在省九中。当时学生联合会及九中的学生会的会长是朱光易(共产党员、博白人,肄业于省九中,1925年后改为二高中),学生是爱国的先躯,其时正是国家多难之秋,每逢国耻纪念日(五三、五七、五九、五卅),他们必到街头对群众演讲、宣传,激昂陈词,唤醒民众,大声疾呼,唤醒同胞救国爱国。轰轰烈烈,声援京汉、沪、粤的学生救国运动。

而县内各乡(当时全县划分上抚康,下抚康、南盘,一心、仁厚、西安、永安、定南等八乡),在鬱林各中学肄业的学生,分别组织同乡会,一方面是联络友谊,一方面是鼓吹发展教育,宣传新思想和革命理论。上下抚康乡的青年学生梁俊友(号辅珊)和陈文教等发起邀集抚康乡在省九中、鬱林县中、私立晴川中学的在校学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十一月十一日,假省立九中召开大会,成立抚康学会。命名为“鬱林中等学校抚康乡学生联合会”,简称“抚康留鬱学会”。以联络感情,促进抚康教育,宣传新思想和革命理论为宗旨,初成立时仅有会员三十余人,继后历年渐增至约二百余人。会址初寄设在省立九中内,至1926年(民国十五年)租迁李氏行馆(即现县前路,鬱林酒家对面,巷内71号)为会址,每年租金(银毫)二十元左右。经费来源,规定每人收入会金五角,每人每年收会费二角,另外向原抚康宾兴馆请求每年补助津贴一百元,亦有募捐来的。

首届主持人是陈文教、梁俊友。自民国十五年至十八年(1926-1929)是莫远师。以后历届主持人,屡为更迭。学会会章规定每年召开会员大会一次,以便接纳新会员,总结过去和讨论今后会务的进展,以资促进工作。会章并号召各会员回乡时,随时随地向农民鼓吹革命,灌输新思想,协助、支持农民组织农会,反对鱼肉乡民的土豪劣绅。因之,乡间的政治气氛,大为一新。

一次小平山的农民列队游行,队伍中有捧着一个大竹简者,筒中插着许多毛笔,游行中前列的人频频转头发问:“你这个是什么?"答曰,“大笔简”(大不同的谐音)。寓意着当时的世界大不同了,时代变化了,要求大家振奋起来,对旧世界要起来革命。经此振臂一呼,情况确实大不同了,平日俯首贴耳,任人宰割的农民,果然觉悟站了起来,敢对万恶的封建势力作殊死的斗争,气势磅礴。迫得首先嗅觉灵敏的土豪梁维成(忠良村人)、梁正卿等,看情势不对头,出走沪粤等地暂行避风,害怕农民向他们算账。其他土豪亦成为农民斗争中众矢之的,因此笔者也招致肖用仪、罗耀垣等地方豪强之妒,怨家挟恨,自不免要对笔者下毒手,罗织罪名,构诬陷害。而藉以扭转斗争矛头缓和软化农民斗志。

民国十七年(1928)暑假期间,学会组织话剧团,约三四十人参加,由笔者和叶树生等率领前往卖酒山、小平山、蒲塘等圩市,演出话剧,宣传革命,主要演员有梁永墉,庞 亮、关家振、陈健、梁畅才等人。曾演出“大地主收租”一剧,描绘了农民受到无穷的剥削,反映了大地主无厌的贪婪。另外又演出“大娘齿痛”一剧,形容了穷人的肚饿犹如大娘齿痛一样的凄苦。这等简明生动话剧,一经演出,正是说出了农民过去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赢得农民的热烈欢迎与大力支持,赶集农民每每驻足围观经久不散。反正说明了食肉者鄙,劳动者荣。久处山区偏僻静默的抚康乡,经同学们大力宣传推动下,兴办了教育,如屡次在乡宾兴裔孙大会上(三年一届),都积极倡议拨出租产,兴办中学,以后终于1941年在蒲塘成立了抚康中学,为抚康地区举办中等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民国十八年,抚康乡学会会长林善优,约同二高中毕业同学梁崇刚、卢承镠等七人在小平山成立“培英学校”,招收一批失学青年入校补习,也是受到抚康学会的鼓励。对小平山县立六小校址的选择,校舍筹建之速,抚康学会实与有力焉。如该校校址,地方人士初议在小平山圩旁筹建,时有学会会员周对廷者,颇具卓见,在大会上力陈利弊,为长远计划提出,必须在优秀山建校,地场广阔且适宜。后为全体大会接纳,复获当局批准,卒能建成堂皇广大的新校舍,足敷全校学生活动使用有余,亦为以后扩校时打下了基础。

学会并编印了革命刊物——《抚康杂志》(后改为《风声》)为抚康地方事业呼吁,对地方应兴应革事宜,针对时弊,大胆直陈。揭露与鞭挞,建议与创办,兼而有之。依笔者记忆,刊内文字通俗,引物举例,使阅读易懂。其中一篇曰“螟”,俗称禾心虫对禾稻为害最厉,是农家之害虫,人人捕杀之。斥醉心金钱,为富不仁者,不啻是吸血鬼,亦犹吃人魔,与螟虫相提并论,语意颇切。

另一篇是“三土”问题,大意言抚康乡土匪藏聚之多,打家劫舍,民不安宁;土豪劣绅的横行霸道,目无国法,鱼肉乡民,土豹麇集大容山,出没山涧道途,伤人噬畜。“三土”同一害民,唤起乡人要想安居乐业,必须奋而共除之。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学生爱国运动,风起云涌,怒不可遇。当时吾邑乡村仍处在封建旧势力专制统治下,尤其是僻远的抚康乡,吾侪同学们敢以初生之犊不畏虎的精神,为桑梓新生,力行宣传,搞革命,即使罹苦难,触忌讳,亦在所不计。是是非非,忧国愤时,忍无可忍,或诧之刊物,或演成话剧,揭污浊,鞭旧恶,淋漓痛快。今天回忆,虽属明日黄花,当时却富有动人魅力,深入人心,对我落后的家乡--抚康,有所开拓和推进,为解放事业播下了种子,起了促进作用,今特记下,以供人研究参考。(文:莫远师。原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教员校长。刊录于1988年《玉林文史资料》。)

(3)振兴抚康农业之我见

吾国以农立国,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号称数千年农业之古国,今乃瞠乎其后。其故何哉?在农民不注意改良故也。近来闾阎子弟,多尚繁华,恒视农为贱业,不知其衣食出于何所;有薄田数亩之子弟,入小学卒业,不能升学者,操事农业,恒以为赧;又无他业者,徒手好闲;而豪华之家,更不足论矣。日趋文彩,以作官发财为念,不肯劳力,于是农业颓废焉。虽有农老村民,视农为要,然守旧排新,不求进步,恒视为古法为己足,而农业因之不振也。

吾乡偏处鬱林北隅,岭峻垌平,颇适农业,吾属九区,称为首屈一指焉。林业丰足,水量适宜,无旱灾水患之祸,他乡非能及者也。而吾乡农业,虽有天然优良地位,而人民均处于醉生梦死之中,不知作业之改良。盗患兵灾,频年益急,农业崩陷,致农夫小民,自生自灭,漠不相关。乡绅无奖励之事,征收每亩税银若千元,准备团经费图私囊,毫无治安成绩。农民惨呼,时有所闻,掩咡而不愿听。民疲于政,先盗后兵,农具一时遂尽,虽欲力农,而不可得。田野荒芜,民将有饿之势,何有振兴之日耶。为今之计,唯有望父老注农事,为兴乡之根本问题,力求上达,毋得挽良民于陷井也。余亦一乡之分子,目击农业之敝,有关桑梓,故草斯篇,对各父老讨论焉。

欲农业之改良,必先讲求教育为本务。教育者,所以研究农之法也。向来我国农业无教育可言,徒以父传子,子传孙,始终如一,守其故有,而无创造新式之机能。植物有病,不知其以然之源,徒以怨天人而己,无法补救也。不授教育,何以知其然哉。兹就教育方面,论之于下:

吾乡农业既无教育可言,提倡农业学校,则因经济缺乏,而广西尚未有,况闭塞之乡乎?无巳,则择最朴实易达先行之耳。吾乡土地广阔,农事各有不同,必择适宜市圩或大村,设立平民夜学,或半日学校,授以农学浅说,选最精之课本及标本图,使儿童有乐读之心。但以经济上之困难,随年增加亦无不可,青年儿童可得求学之机会,每见儿童失学,实有可怜,于农业上发展亦属相关,故余谓宜先以义务教育为本。设有小学的地方必授之农学,使其实习,并非养成专门技能,不过使其有农业知识,能锻炼身体,养成自立性质,证明学理悟农事之必要及其改良,故农业实习亦一根本问题。

教育既论,次言行政及生活方面。行政以使农事良好为目的,调查农业之得失,保护其治安,要在适宜地方设立农务局委经理员数人,如有窃谷类者,查觉拿获重罚,使窃者以后不敢,每年开会一次或二次,报告良者奖励之劣者改之,农民存争兢之心,则农业日进,如此行之,吾乡农业,不出十年后,必驾乎全属矣。

吾乡自十三年来六月间,李受之逆叛,逃匿吾乡小村落,素乱月余,军队来剿,禾稻已黄,不敢收获,筹饷运军匪祸未平,兵灾又至,澎湃未已,雪上加冰,几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相继失业甚众,兼之秋冬之间,乡绅勾引县长清乡,勒索农民,双方利益,图满腹温身,不顾农民之悲惨也。今年春三月时,围攻大容股匪,巳有余不克,每村平均消费金钱约四十余元左右,而储有者尽费于一时,农民陷于涂炭,日甚一日也。

吾乡穷居丘谷,文化梗塞,女子职业,更落无形。故农民女子,恒于内助,女子生活,无不赖男子,而儿女盈前,负责*重,而生活程度,日高于一日。故必须想完善法授诸女子,则减轻家庭负担,而最完善莫如养蚕织染家禽……等,轻便之职业为好。

且交通不便,无商业可依赖,唯可望者农业而已。既有良好地位,唯患盗贼之害,交迫而来,设能联团抵抗之,农业不致陷落,又能照余以上所述者施行,虽甚简单而富乡之源不远矣,有志者其急速图之。(文:薛书牒,1925年10月17日,原载《抚康杂志》)

四、抚康同学录

(1)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高级同学录序言

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设于城北100里上抚康乡之蒲市。为岁甲子是乡人士将抚康分司旧署改建斯校。越一岁而告成,远望巍然耸立,气象堂皇。内容亦復轩敞。中间洋楼一所。上下教室各二,寄宿舍则在其左右。而长斯校者为莫君凤鸣开办以来成绩颇著。就学者如水涌如云聚。多至二百有奇分为四班六级。丙寅夏,高级第一班已举行毕业,续招第三班高级生。莫校长招余同事。见诸生淳谨勤奋无嚣张风,退馁志。前途进步殆未可量。惟愧余教育无方未能启发耳噫,嘻光阴如驶转瞬两期而第二班又行将毕业。矣爱拟刊同学录索序于余,余忝执是校教鞭。既不敢以不知辞,又不敢以不文谢,只得敷衍以叙之。

原夫诸生之同学也其道同其志,亦同食则同其棹寝则同其室游戏。同其所旅行同其方朝夕观摩,则又同其笔砚相爱相亲情如兄弟,一旦分袂殊难恝。然此同学录所由作也录既成,则可以通声问联感情,手虽分气相通,体虽离而神可契。于是或此得一新学识,或彼有一新心得,即远隔千里亦足以互相研究交换知识。为厥功伟矣然余于是犹有不能已于言者居。

今日一发千钧之中国,外而抱帝国主义诸国实行其侵略政策,内而军阀祸国,土豪劣绅殃民。时势岌岌人心惶惶,所恃以弭外患而靖内奸,保国家而维社会者其惟青年学子乎。故余希望毕业者务求升学增无上之知识,未毕业者尤宜加勉不可见异思迁。要皆破除传说,对武丁匪知之艰行之维艰之谬言,主张孙总理行易知难之学说,毋畏葸毋偷安。奋其毅力,勇往直前,期成有用之材。以应世界之潮流,造成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幸勿河汉斯言是为序。(文:陈贵规,民国十六年(1927)六月一日。鬱林县江岸人)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5)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6)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7)

(2)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高级第十、十一班,初级第九班同学录序言。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8)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9)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10)

文:彭东俊(蒲塘蒲市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写。

(3)鬱林县立上抚康区中心小学校高级第十一十二班初级第十班学生同学录序言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11)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12)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13)

蒲塘学校校长(蒲塘抚康教育历程考究)(14)

文:莫远师,民国二十四年(1935)六月写,鬱林县高峰人。

五、教材与计划

(1)教材

清末,小学堂使用的教科书不统一,有使用官设编书局编制及学部审定的课本,也有学校选用学生自备的教材如:《三字经》、《五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启蒙读本》为主,其后兼学《四书》、《五经》。

民国时期,各级小学使用的教材均为国民政府教育审定的,由商务所书馆、中华书局等几家出版的教科书,一般使用固定本和审定本两种“四、二”制导村。

从1951年开始:各级小学逐步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区编教材和统编教材。

1977年后。从使用区编教材逐步过度到使用全国十年制教材。

(2)民国计划

民国三十年(1941)鬱林县蒲塘乡中心学校年度辅导部拟订工作计划表。辅导主任:罗国雄, 造报。

1、督促各国民学校开学上课

2、劝导或强迫应就学儿童入学

(一)未开学前协助各校校长、协进会委员先调查清楚应就学之儿童。

(二)召开村民大会,详细解释学龄儿重应受教育之重要,劝导家长派须遣送其子弟来校就学。

3、督各校订定工作计划及行事历。

4、整理各校之经费。

(一)清算前学期收支数目。

(二)协助经费短纳之各校筹增基金及补助金。

5、指导制购国民学校不可缺乏之用品、各种挂图。

6、指导有关行政各种图表册部之编制及其呈报时间。

7、指导学校与课程之编配。

8、督导与办成人继续班。

9、视察教师之教学方法是否能启发学生之悟性,对于复式教学当宁尤其加意指导。

10、注意管训方法有无妨碌学生思想与活动。

11、到各校作示范教学。

12、测验各校学生之成绩。

13、督导各校办理社会教育及战时教育设施事项。

14、指导各校举行演讲、唱歌及其它有益身心之活动并同乐会之比赛。

15、指导各校预决算之编造。

16、指导政治教育之实施。

17、指导爱国教育之实施。

18、指导卫生教育之实施。

19、指导生产教育之实施。

2 0、指导团体活动之实施。

六、结语

本文通过搜集《梧州府部汇考四》、《广西通志—教育志》、《玉林市教育志》、《鬱林州志》、《兴业县志》《玉林市志》、《玉林市地名志 1989》、《玉林文史》、《玉林文化大典》、政府公开网站资料、部分涉及人物清代族谱、民间个人收藏旧书整理而成,史料仍然有所遗漏,只能详古略今。谨为业余爱好所编之。自知才疏学浅,能力有限,故,本文仅作为抛砖引玉之势,引蒲塘(抚康)有识之士共鸣,有误之处,请批评指正。玉林市2022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数据显示,兴业县4所公办1所民办高中招生人数4000人,今年兴业县参加中考学生约9000人,高中招生人数不足参考人数百分之五十。若,兴业县扩招高中学校,则蒲塘中学重新恢复完全中学是完全可能。又值蒲塘筹措教育基金如火如荼之际,本文亦翼望有所帮助。(完)

辅助阅读。重磅!蒲塘(抚康)恢弘历史建置考究出炉

网友:朝冲坡李候、小陳、瓜车黄七、淡泊以明志、兵佬、輝、牧马先生、牛府等,为此文成文亦有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