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综合考察船(全国最大最强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海洋综合考察船(全国最大最强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1)

“中山大学”号科考实习船创造多个“首次” 中山大学供图

系国内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设计亮点最多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兼科考和人才培养双功能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夏嘉欣

“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28日,我国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英文名:“ZHONG SHAN DA XUE”)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厂下水。此次下水后,“中山大学”号将进入设备安装、系统调试、内装施工等阶段,计划于2020年年底试航,预计2021年年初交付使用。

据悉,“中山大学”号是我国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设计亮点最多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其设计排水量约6800吨、船长114.3米,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指出,时至今日,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远不如对太空的了解,原因在于海洋考察设备少、装备弱、人才缺。中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重大平台建设处处长刘梅认为,中大科考船的建设填补了广东高校没有大型海洋科考船的空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综合科考船太少、高水平海洋科技人才奇缺的局面。

可“观天探海”的科考船强在哪?

创造多个“首次”

可到达极地和深远海等水域

记者了解到,“中山大学”号船长114.3米,型宽19.4米,型深9.25米,设计排水量约6800吨。定员100人,额定人员编制下自持力60天,是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邻极地冰区作业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此外,“中山大学”号具备多个“首次”。例如,该船在国内科考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转低噪声推进器、首次采用轮缘永磁侧推、首次采用直流母排 储能蓄电池的组合设计、首次采用全航速主动式减摇鳍等。

作为“观天探海”的“水上利器”,“中山大学”号科考船能“走”多远?有什么科技含量?又将如何成为推动学校科研进步的“螺旋桨”?

据了解,该船航区为I2类无限航区,这意味着它可以到达极地、深远海等水域进行科学考察和实海试验,将为中大海洋大学科群提供先进的海上移动观测、探测和实验平台。

同时,它能够在航线周边数百公里范围,开展从海底到万米高空的区域地球系统的海洋、大气、地质、地球物理、生态、环境和资源要素的无缝隙探测和监测,满足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大气与大气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物理、海洋遥感、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工程与技术(材料、通信等)以及海洋人文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考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

“毛主席有词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科考船的建设正让‘五洋’变得不再遥远。”中大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表示,通过科考船的试验考察,学校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第一手数据材料,进一步认识自然,也可以通过观测试验数据的分析上升到基础理论的建立和完善。

未来,中大将借助科考船服务大湾区,深耕南海、面向大洋。董文杰透露,科考船将开展的大型科考活动之一包括南海季风综合科考试验。南海季风试验首次开展于1998年,涉及工农业、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自然灾害、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南海季风的建立和活动特征、物理过程、动力机理和气候影响等成果,皆在国际上获得较大影响,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表示,科考船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面向全球开放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功能的海上移动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满足国家对深远海科学研究、高新技术研发以及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国家海洋科技综合实力,促进海洋相关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深远海战略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显著的科技、经济和社会意义。

中大如何利用这一“海上实验室”?

围绕科考船完善课程

培养海洋创新型人才后备队

除了对我国深远海探索有重大意义,对于中大来说,“中山大学”号是一个延续92年的“海洋梦”。

中大地处广东、濒临南海,早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1928年推动并参与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2016年,中大提出实施“南海科学考察”综合航次计划,现已完成8个航次,累计航行13830海里;2018年牵头建设南方海洋实验室,组织“重返西沙”科考活动……

科考船建成后,将如何作用于中大海洋学科群建设和海洋高水平人才培养,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罗俊指出,中大正依托综合学科优势,积极布局建设海洋学科群,致力于服务国家、地方海洋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拥有一艘先进的海洋综合科考船,将极大提升中大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海洋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的能力和水平。

据悉,中大目前已有5位从事海洋相关领域研究的院士,并设有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等十余所学院开展海洋相关研究,建立了30多万平方米的大海洋学科楼群,建立了本-硕-博人才培养构架,为广东省未来海洋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大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东晓指出,学院将围绕“中山大学”号完善海洋科考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在现有课程基础上,采用图片、视频、VR虚拟等方式,增加海上科考作业设备介绍和工作流程介绍,如海洋沉积物取样设备与工作、无人/载人潜器作业、地形探测、水体采集与观测等。

同时,也将鼓励指导老师围绕海上科考为学生量身定制有趣味性、交叉性和挑战性的课外科研训练项目,鼓励博士-硕士-本科生共同组队,鼓励多学科方向交叉,优中选优。突出理论知识体系与实际动手能力有机结合,深刻理解现象背后的动力过程、机理机制和相互耦合关联,培养海洋创新型人才后备队。

来源:金羊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