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全媒体时代影视作品开拓对外传播新路径)

影视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全媒体时代影视作品开拓对外传播新路径)(1)

纪录片《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剧照资料图片

影视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全媒体时代影视作品开拓对外传播新路径)(2)

短片《新中国之歌》海报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东南卫视、海峡卫视、英国Sky天空电视台、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等媒体同步播出了由英国知名导演柯文思执导拍摄的系列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作品以带领群众致富的贫困山区村支书,勤劳坚韧的女卡车司机,白手起家、成功后回馈家乡的民营企业家等人物为主体,生动讲述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精彩故事,受到观众欢迎。土库曼斯坦女孩克丽丝制作的短片《新中国之歌》走红网络。这部作品采取定格动画形式,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前后以及传唱到全世界的幕后故事,引发了各界的强烈反响。近几年,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上涌现出一批真实自然、贴近生活、理念创新的对外宣传影视作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全新路径和有益经验。

诉诸人类共同情感,提升对外传播影响力

从传播效果来看,跨越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的社会议题,例如环境保护、疫情防控、减贫脱贫等往往更容易引发世界人民的共同关注和讨论。因此,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诉诸人类共同情感,拥抱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寻找契合点,突破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壁垒,则有利于提升对外传播影响力。

中国国际电视台播出的《武汉战疫纪》记录了武汉疫情从暴发到逐步被遏制的全过程,并向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致敬,该片被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转播,总观看量超过千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为抗疫做出的有效行动。《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围绕全球关注的贫困问题,以西方人熟悉的文化符号“咖啡”为切入口,叙述了自法国传教士将咖啡种子带到云南后,当地人如何通过种植咖啡豆脱贫致富的故事。该片通过分屏互动蒙太奇的艺术语言,将中西文化勾连在一起,向全球提供了中国脱贫经验,获得全球超4亿点击量。纪录片《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整合了扶贫攻坚、教育公平、医疗卫生、环境治理、科技创新等全球共性议题,展示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形象,在全球37个国家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

聚焦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传递各国人都认可的价值理念,一方面,可以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去除地域性差异带来的陌生感和距离感,避免信息接收中的理解障碍,从而减少因不同语言文化、历史背景所造成的“文化折扣”,实现对外宣传的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和困境,中国的实践为世界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让世界切实地感受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激活民间力量,增强对外传播亲和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大量来自民间的影像从传播者个人的微观视角出发,记录他们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呈现出更丰富真实、更接地气的中国形象,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中国的“网红”李子柒充分调动中国元素和文化符号,采用平行、颠倒等蒙太奇剪辑手法,将人们心中的“诗意栖居”具象化,引发了外国网友对中国田园生活的向往。疫情期间,在巴西工作和生活的中国姑娘王伊立制作发布了300多条短视频,内容采用巴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介绍了中国抗疫的事实,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作用。

不仅如此,一些外国人采用“他者”的视角,将自己在中国的亲身体验全程记录下来,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传播。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于2020年和2021年到中国实地观察和体验中国的抗疫措施,拍摄了《南京抗疫现场》《后疫情时代》等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如何维持经济发展和抗击疫情之间的平衡,以及中国自动化科技发展、网络直播带货、科学防疫措施等内容。竹内亮采用无脚本拍摄,因此纪录片里的人物、对话十分真实自然,播出后登上了日本影响力很大的雅虎网站首页,引发日本和中国网民的热议。在纪录片《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中,来自外国的三位主持人深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体验草原游牧生活、苗族刺绣文化、怒族民族文化等,将中国的多彩文化、淳朴民风及精准扶贫的发展成就真实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

来自民间的对外宣传力量采用一种以“下”观“下”和自“下”而“上”的视角来记录寻常生活,发掘周遭的生存状态、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关怀,最终汇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效提升了对外宣传的说服力和亲和力。

借助文化接合,实现对外传播语汇创新

文化接合指通过一种中介形态将不同的结构因素扭结在一起,形成合理有效的关联,最终达成文化认同的传播方式。随着“Z世代”青年群体的崛起,如何将对外传播与他们热衷的新媒体文化、青年亚文化进行有效接合,并借助其跨国界、跨文化的特征快速打通全球文化和地域差异的壁垒,着力中国故事的年轻化、网络化与分众化转型,将成为未来对外传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新华社制作的动画短片《病毒往事》为例,节目以“兵马俑”和“自由女神”作为中美双方的象征性文化符码,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举措与美国政府的针对性回应编排在一起,用幽默的方式回击美国政府的荒谬言论。原班人马制作的短视频《疫苗大战病毒》则更富创新力,以游戏打斗模式设计了疫苗与病毒大战的场景,唤起一代青年人的怀旧情怀,有网友甚至大呼“快出同款游戏”,可见其受青年群体青睐之深。爆款短视频《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也是考虑到青年网络用户的观看偏好和使用习惯,将MG动画、手绘图、水墨淡彩等融为一体,激活了对外传播的潜能。

多元文化接合,不仅实现了对外传播内容形态创新,更激活了青年群体传播与互动的机制。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5G、V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不断强化了现实社会的媒介化,这些新兴技术对“Z世代”而言不仅是一种技术形式,更是内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结构。因此,在对外传播中,对这种文化结构的观照即是对这个时代的回应。比如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的《VR:武汉居民如何在封城的情况下获得日常必需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记录武汉居民到社区领取配送物资的场景,网友可以使用VR眼镜或者操作鼠标对画面进行拖拽和缩放,既可以全景式地感受现场,又可以清晰地看到采购物品的细节,从而获得互动式、沉浸式的阅听体验。《本色中国》等VR纪录片充分调动场景思维,运用前沿的采编播技术拍摄中国的代表性旅游景观,令观众如临其境。可以预见,利用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精准传播,孵化一些有附着力的人机互动媒介产品,将成为进一步实现对外传播语汇创新的新突破口。

(作者:林颖、吴鼎铭,均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1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