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精辟短句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经典语录200句

齐人有一妻一妾 名句的诞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人生哲理精辟短句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经典语录200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人生哲理精辟短句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经典语录200句

人生哲理精辟短句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经典语录200句

齐人有一妻一妾

名句的诞生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1出,则必餍2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3良人之所之也。”蚤4起,施5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6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7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8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9。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10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离娄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2餍:音yàn,饱。3瞷:音jiàn,窥视。4蚤:同“早”,清晨之意。5施:音yí,斜行,这里形容斜从跟随,以免被人发现。6国中:都城中。7墦:音fán,坟墓。8讪:讥诮、讥骂。9中庭:庭中。10施施:得意扬扬的样子。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饭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停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于是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尚不知情,得意扬扬地从外面回来,又跟他的妻妾们大肆吹嘘起来。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呀!

名句的故事

这出孟子所道辛辣幽默的讽刺剧不知道是否是真实故事,因为它实在描写得太过逼真与惟妙惟肖。这位“齐人”已经成了一个很有名的人物,所谓“齐人之福”,指的就是这位同时拥有两个老婆的人。

齐人为了在妻妾面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孟子为我们勾勒了那个时代不择手段去奔走于诸侯之门、求升官发财的人,他们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里却行径卑劣,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然后,齐人对自己所过的两面人生活还觉得沾沾自喜、不觉得羞耻,就算世风日下、道德败坏,但孟子认为还是有人得仍保有羞耻之心,而这个任务就由齐人的老婆们来负责,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又咒骂又哭泣、痛苦不堪。这个安排对丈夫是双重污辱,连自己的老婆这样的女流之辈,都懂得什么是丢脸而不愿意做的事情,身为一家之主的丈夫却反而连自己的老婆都不如。

也不知道这样必须到墦间乞食的男人,为什么还可以娶养得起两位老婆。不过后人似乎大部分都忘记齐人的丢脸事迹,而只记得他娶了两个老婆这件事,因此而有“齐人之福”的成语流传下来,不知道孟子若知后人的创意解读,是否会觉得“齐人之福”的说法污辱了他的浩然之气?

历久弥新说名句

享有“齐人之福”的不只有齐人,还有拔一毛以利天下也不为的“杨朱”也是。一日,杨朱去见梁王,夸夸而言治国之道就好像翻手掌一样容易。谈得正慷慨激昂时,梁王突然笑笑地说:“听说先生家里有一妻一妾,两人经常争风吃醋大打出手,你的脸也常因此而挂彩。才两个老婆都管不了,怎么来管天下的众人呢!”(《列子》)

不过不是每个人的老婆都像杨朱的老婆那样丢老公的脸,历史上也有像齐人一样丢老婆的脸的丈夫。春秋时任齐国丞相的晏子有一个马车夫,这个车夫总是目光向上、骄傲自满,有一天车夫驾车从他家门经过,被他的妻子瞧见他的得意扬扬,回家后他的妻子生气地要求要和他离婚。马车夫一头雾水、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询问妻子为什么要离婚。老婆回答说:“晏子身不满六尺,贵为丞相却谦恭自重,你身长八尺,只是当一个车夫,但却是趾高气扬、得意非凡,作为你的妻子,我真感到丢脸!”马车夫听完,羞愧不已,深切反省自责。尔后,晏子看到自己的车夫近来举止改变很多,就询问他什么原因,车夫老老实实将妻子的教诲说了一遍,晏子听完之后,便向齐王推荐车夫做齐国的大夫。

同为齐人,不知孟子的齐人下场如何?不过,由两个齐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虽然中国传统社会重男轻女,但是仍是有许多优秀聪明的女性是巾帼不让须眉,非常具有礼义廉耻之心的。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名句的诞生

吾闻之:君子不以1天下俭2其亲。

———公孙丑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以:因为、为了。2俭:节省、省下。

我曾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原本就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名句的故事

孟子在齐国时,随行的母亲去世,孟子便从齐国将母亲的遗体运回鲁国安葬。

葬礼结束后的某一天,孟子的学生充虞上门求见孟子,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处理老夫人的棺椁之事。但由于当时老师您太忙碌,因此我在处理之时,虽然心中有些小小的疑问,却不敢来打扰您。而现在,我很冒昧地请教老师:老夫人的棺木是否用得太贵重了一些?”

对于充虞的疑问,孟子是如此回答的:“上古对于棺椁用木的尺寸并没有规定;中古的时候规定棺木必须厚七寸,椁木则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而其实,从天子到老百姓,对棺木的讲究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这样才能够表达孝心。因为被礼制所限,所以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会使人伤心;因为没有钱,所以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会使人难受。而今,既为礼制允许,我又具备一定的财力,在古人都这么做的情况下,我又怎么不可以如此做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我的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

“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孟子的母亲不仅是一位慈母,并且在对孟子的教育上也花了很多的心思。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母亲去世之时,孟子的深刻悲伤及孺慕的孝子之心便完全表现在对母亲的厚葬上。

当然,并非极力的铺张、将亲人厚葬才是“孝心”的体现,毕竟在父母死后才悲极哀恸地披麻戴孝,还不如生前对他们真挚的一句嘘寒问暖,不是吗?

历久弥新说名句

儒家向来主张“葬其亲厚”,孟子“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便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但其实“厚葬”与“铺张浪费”并非同义词,因为儒家的“厚葬”,讲究的是精神层面的极度重视,而非物质面的追求。在儒者的心目中,隆重的丧葬及仪礼都是表达哀凄的一种方式,并非终极目标。

中国自古讲究“中庸之道”,过与不及都非正道。但在汉代,尽孝者竟可以透过“孝”来获取声名,进而达到入仕的目的。当“尽孝”也成为一条终南捷径之后,致使多少人不惜倾其家产只为了博得好名声。然而,这种“孝”终究只是一种表面形式,而非发出于内心。

近年来,“丧葬问题”常造成许多家庭内以及邻里间的纠纷,经常在报章杂志之中可以看到兄弟手足为丧葬费用大打出手或是左邻右舍为了噪音问题屡生摩擦的报道。像在一篇讲述兄弟因为对丧葬费用的分配无法达成共识,而致老死不相往来的报道,为文者便以“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手足相残为哪桩”作为大标题,让人看了不胜唏嘘。

其实,就像俗语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与其在亲人死后大做文章,还不如在其生时便恪尽孝道,如此一来,才不会产生任何遗憾。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1,有求全之毁2。”

———离娄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不虞之誉:虞是揣测之意,不虞就是出乎意料的意思,因此不虞之誉就是意想不到的声誉。2求全之毁:有意求全名节,却招来毁谤。

孟子说:“有猜测不到而意外获得的好名声,有想要求全名节却反而遭受毁谤的情事。”

名句的故事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引用了吕氏的评论:“行不足以致誉而偶得誉,是谓不虞之誉。求免于毁而反致毁,是谓求全之毁。言毁誉之言,未必皆实,修己者不可以是遽为忧喜。观人者不可以是轻为进退。”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并不值得获得名声,却意外地获得声望,就称为“不虞之誉”﹔力求自己不会受到毁谤,却遭受到毁谤,就称为“求全之毁”﹔这样的毁谤与声望不见得是真实的,一个有修为的人当不可因此感到悲伤或欢喜,旁观者更不可以因此而妄下定论。

这句话恐怕是孟子行走各国多年后的感言吧!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毕竟他人所赋予的声望、毁谤,不见得是具备客观标准,甚而会因为社会上的主观意识或价值观的错置,发生是非混淆的舆论。

例如孟子与齐威王、齐宣王之间的互动,知遇与不知遇之间,都不是孟子所能掌控,但他坚持以王道行或不行,作为自己去留的标准,即使不受重用而离开齐国,孟子也没有一句怨恨之言;当然,别人也曾质疑孟子离开齐国是因为利禄之故,但孟子却不受影响,继续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政治信念。所以孟子当是要奉劝我们对于“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要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处世态度,置人生得失于度外,千万不要因此丧失自己的志向与抱负。

历久弥新说名句

明朝大儒王阳明先生以孟子的这句话来自勉:“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毁誉在外的,安能避的?”(王阳明《传习录》)好名声、坏名声其实都是外来的,即使是圣人也无法避免其发生,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持自己的修为,如果自己真是个圣贤人,那么任何毁谤也无法造成伤害。

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的一小段故事吧。薛宝钗进场后,林黛玉在荣府的地位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宝钗不仅得长辈的喜爱,也受到丫头们的欢迎,黛玉心中自是有忿怒之气。一天黛玉挟着心中的怨气,跟贾宝玉闹起脾气,作者曹雪芹是这样形容两人之间的关系:“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红楼梦》第五回)黛玉越想保持两人之间的亲密,就越容易发生意想不到的嫌隙。症结其实是,宝玉当时还没有搞清楚黛玉藏着的心事。

1999年时,名作家金庸写了一篇文章《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给上海的《文汇报》,目的是回应一位未曾与他谋面的王朔先生的批评,王先生在报章上发表了《我看金庸》一文。金庸谦虚地回应说,“我写小说之后,有过不虞之誉”,他自己是万万不敢当,特别是他的著作荣登国际会议的讨论主角。而对于王朔先生在文章中的“求全之毁”,批评他是“四大俗”之一,王朔的“四大俗”是指香港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等四者。金庸对此更是谦虚认为自己才力有限,无法达到王朔的要求,也感谢王朔笔下留情。

金庸最后在文末颇感性地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这足见一个人的气度、修养,毁誉果真是身外之物。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民之归仁1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2也。故为渊驱鱼3者,獭也;为丛驱爵4者,鹯5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离娄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归仁:归服仁德、归服仁君。2圹:音kuànɡ,原野,郊外空旷处。3为渊驱鱼:即替深水出力,将鱼类赶至深水处。4为丛驱爵:丛是茂密的树林,“爵”同“雀”,即指鸟雀,为丛驱爵就是将鸟雀赶到丛林里。5鹯:音zhán,鸟名,一种猛禽,羽色青黄,常袭击鸠、鸽、燕雀等作为猎物。

孟子说:“人民会归顺于有仁德的君主,就如同水会顺着低处流,动物会往空旷的原野奔去一样。所以,将鱼群赶往深水处的就是水獭;将鸟雀赶往丛林里的就是吃雀的鹯鸟;让人民去投靠商汤、武王的就是暴虐的夏桀、商纣。只要当今天下有爱好仁德的君王,诸侯就会协助他让人民来归顺。”

名句的故事

“大同世界”是儒家的政治愿景,“仁”就是完成这个梦想的工具,“德治”就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篇》)就是理想社会造就的成果。儒家端出的是一个依照伦常秩序进行运作的国家,所以只要君主有仁德,不只是人民会自动地归顺他,连原本可能是嚣张跋扈的诸侯们,都会将人民驱赶到这位仁君的身边。只要有仁,这一切都是自发的,就像水自然会往低处流的道理一样。

我们先说两个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大夫子产在过世之前,以执政要能“宽猛并济”告诫后继者子大叔。但是子大叔却采取宽大的治术,结果郑国便出现许多盗贼,子大叔不得已派兵将这些盗贼杀掉后,郑国的盗贼才慢慢减少。事实上,孔子也赞成子产刚柔并济的作风,因此子产的过世让孔子很难过。

战国时代,苏秦用连横政策去游说秦惠王。他说,黄帝大战蚩尤、商汤讨伐夏桀、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兵得天下,哪有不战争的呢?行仁义、讲信用,道理说得越明白,战争还是一样发生,天下人也没有相亲;因此要折服敌国、统治人民、臣服诸侯,就非得用兵不可。当时的秦国并没有被苏秦说服,但是后来重用了张仪。

历久弥新说名句

由于儒家深厚的历史影响力,让天下百姓“归仁”,都是历代君王与文武百官相互勉励的课题。例如《汉书》记载:“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修废举逸,然后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所谓克己复礼为仁,礼部是官制中必然存在的单位。然而,现实社会中,人类所展现的贪婪与私欲,让刑法也必须与礼制共存。东汉的法学家陈宠便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后汉书·陈宠传》)刑罚最大的用途在于让人民知所畏惧,一旦行为失礼,便是刑罚发挥作用之处。

因此,法家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地位,从春秋时代的子产开始算起,其实影响力根本不亚于儒家的力量,甚至超越了儒家的地位,例如汉武帝被批评为第一位“阳儒阴法”的皇帝。事实上,要被历史盖棺定论为明君、圣君,都无法抛弃儒家的“德治”学说,例如魏征总是鼓励唐太宗力行德治,“贞观之治”就是当时“民之归仁”的重要证据。

“民之归仁”也表现出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因此从政者对于社会舆论不得不重视。例如现代传播媒体、网际网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让人想挡都挡不住;有时候甚至会像洪水猛兽一样,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力量,然后就被牵着鼻子走。

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为高必因1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2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离娄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因:凭借、倚赖、借重。2惟仁者:有仁心仁术、可以实行先王之道的人。

孟子说:“要堆出一座高山,必须借助丘陵,想挖出一道深沟,必得利用河川。处理国家大事不凭借先王的智慧,能说是聪明吗?所以只有一个真正的仁者才应当成为国家的元首,如果没有仁心却握有权力,将把祸害带给大家呀。”

名句的故事

孟子的这句话是出自《礼记·礼器》:“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这个大事是指祭祀天地这等大事情,必须依照自然的时序来进行,就像白天是出太阳、晚上是月亮高挂;冬至祭拜天的时候,必须借着丘陵方能堆出比较高的地方,设成祭坛;夏至祭拜地时,必须借着较低洼的地方,设成祭坛。这是说明一个祭祀的礼节。

孟子却用“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这样的道理来指出,作为国家元首必须有合乎自然时节的智慧,能延续祭祀礼俗。孟子显然是讽刺战国时代的君王,无法延续尧、舜、周天子等治国的智慧,都不算是真正的仁君。

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是法家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其中有一本代表性的著作叫做《管子》,这本书记述了管仲的政治理论,其特色在于以经济观点处理内政、外交等事务,甚至人民道德的养成也是以经济观点来解释,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相较于儒家围绕在仁义道德或者是古礼方面,《管子》所抒发出来的意见,其实更贴近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风,也贴近执政者的意见,这或许是秦汉以下“阳儒阴法”的缘故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元世祖至元二年,命许衡议事中书省,是为左丞相。就任之后,许衡向元太祖上疏治国之策,在谈到中书省繁杂的工作时,许衡认为要抓住两个纲要“用人、立法”,又说:“古人有言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必因先王之道。’”许衡认为治理国家大事,不可随意违背“古法”,因此强调必须先行立法。他还举例,每个人都吃饭,却只有厨师可以把味道调和均匀,这是因为厨师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则,这样的规则是前人遗留下来的;所以治国也要能够遵循前人的法理、建立制度,这样人们方可以遵循。许衡认为,只要人、法之间取得平衡,治理国家即可游刃有余。(《元史·许衡列传》)

许衡说得很对,人、法之间必须取得平衡,国家政事自然得以顺其道而行。有一个相反的例子,就是宋朝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推行新政大都能切中宋朝的要害,但是由于王安石个性过于执拗、无法接受不同的意见,最后居然演变成当时的一些政要都不愿意与他合作,双方甚至互相攻讦,并引起宋朝最严重的朋党之争。王安石变法失败就是人与法互相冲突所导致的最坏结果,也重挫了宋朝国势的运作。

冯妇攘臂下车

名句的诞生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1,殆不可复2?”孟子曰﹕“是为冯妇3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4,有众逐虎;虎负屿5,莫之敢撄6。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7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尽心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发棠:指的是从官方的仓库,拿出物资赈济受灾的老百姓。2殆不可复:殆,恐怕;复,再一次。殆不可复,指的是恐怕没办法再说一次。3冯妇:人名,姓冯,名妇。4则之野:则,乃之意;之,前往。则之野,即到野外去。5负屿:负,依也;屿,山壁边。负屿,即靠在山壁边。6撄:触犯、冒犯。7攘臂:振臂。

齐国闹饥荒。陈臻说:“全国人民认为夫子您会再去见齐王,请他把棠邑的米粮发出来赈济灾民,这件事恐怕无法再去请求吧!”孟子说:“那我就变成冯妇了!晋国有一个人叫做冯妇,原本擅长赤手空拳打老虎,后来做了一个善人。有一次,他到野外去,恰巧见到许多人追赶老虎,老虎蹲在山壁边的高处,但没有人敢招惹这只老虎,大家看到冯妇来了,就向前迎接他,于是冯妇振臂下车,众人都非常高兴,但却被有识之士所取笑。”

名句的故事

此章就是成语“重做冯妇”的原典,即称人重操旧业,也有人写为“下马冯妇”或“再做冯妇”、“又做冯妇”。不过,关于冯妇的生平,各家说法不一,褒贬也不同。有人说,孟子并没把故事说完,因为冯妇虽然再度打败老虎,却也被这只老虎抓伤,不久后伤重不治而亡。

有人说,冯妇放弃捕杀老虎,是因为有一次他杀死一只母老虎,发现这只母老虎留下两只小老虎,他觉得小老虎很可怜,不但把小老虎放生,并改行卖菜。然而,有位大臣想要一张虎皮,因此派仆人来游说冯妇,遭到拒绝。此时,有一只老虎想要伤人,被冯妇撞见,打退了老虎,大臣的仆人便讥讽冯妇,认为他嫌大臣出的钱太少,冯妇答道:“这是为了救人。你这么喜欢老虎,那我就送你去老虎坑吧。”于是,这位大臣便知难而退。

明朝刘伯温在其所著的《郁离子》中,对冯妇的记载又与其他版本有所差异。在冯妇那个年代,东瓯(现在浙江南部)的人多半住在茅屋里,因此常常发生火灾。因为东瓯话里,“虎”与“火”的发音相同,因此东瓯国君以为冯妇擅长灭火,以隆重的礼仪将他请来。

到了第二天,市场便发生火灾,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延烧到王宫,大家便把冯妇往火里推,希望他发挥灭火的本事,于是,只会打虎不会打火的冯妇,就被活活地烧死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与“重做冯妇”意义相同的成语,使用度最高的是“重出江湖”。当代最有名“重出江湖”例子,便是有“篮球皇帝”之称的迈克·乔丹,三进三出美国职篮,每次复出都卷起万丈波澜。

1993年,乔丹率领芝加哥公牛队三度称霸美国职篮,之后第一次退休,两年后他“重出江湖”,再度率领公牛队完成三连霸,1998年再度退休,直到2000年再度复出打球,加入华盛顿巫师队,不过这一次,他再也无法宰制篮球场,终于真正地退休了。

与“重做冯妇”意义相反的成语,最为知名的就是“金盆洗手”。最广为人知的“金盆洗手”,乃是金庸《笑傲江湖》里衡山派名宿刘正风,为了退出江湖所举办的“金盆洗手”典礼。在他正要洗手之际,与衡山派同属“五岳同盟”的嵩山派,突然派人大举来到,揭发刘正风与东方神教长老曲洋互有来往,最后演变成悲剧,刘正风与曲洋双双惨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名句的诞生

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胶鬲3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6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7,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8,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告子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舜发于畎亩之间:舜曾经在历山耕种庄稼。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殷高宗贤相,曾为筑墙工人。一日殷高宗梦见傅说为贤人,举而用之后,天下大治。版筑,古人筑墙,用两板相夹,填土于板中,以杵筑之。3胶鬲:殷商时人,自殷适周,佐武王以亡殷。4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即管仲,助齐桓公一匡天下。士,狱官之长。5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宰相),曾隐居海滨。6曾:同“增”。7衡于虑:思虑被阻塞。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指国内,出指国外。拂,假借为弼,指辅弼、匡正的臣子。

舜从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填土的工人中被提举出来,胶鬲从鱼盐行业中被提举出来,管夷吾从狱官中被提举出来,孙叔敖从海滨被提举出来,百里奚从交易市场被提举出来。所以,上天准备把重任降在某人身上,一定先要磨炼他的意志,使他的筋骨感到劳累,使他的肠胃感到饥饿,使他的身体感到困乏,使他的行为总是受到干扰,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磨炼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人总是犯了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扰,思虑阻塞,才能发愤而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谈吐中,才会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国内若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辅佐的谋士,国外没有敌对的邻国和外患的忧虑,往往容易灭亡。这样,才能懂得忧虑患难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

名句的故事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孟子研究历史、观察现实人生而得来的重要心得。他说明历史上做大事、立大业的成功人物,如所举的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早年皆有一段忧患艰苦的岁月;有的出身农夫、泥水工或鱼盐小贩,有的甚至还曾沦为亡命者、囚犯甚或奴隶。可想而知,在这段困顿岁月中,他们所受到的屈辱、打击之多,有些人甚至曾受生命威胁;但即使在这样危难的情况下,他们依旧存活下来,并且锻炼出能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坚强意志,成就非凡事业,其成功正是如孟子所言,为忧患所赐。

接着孟子观察现实人生,发现“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观的,往往说的话、做的事自己觉得没什么,但对别人来说却是一种伤害;因此,没有人不会犯错,最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孔子亦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更曾赞誉他所欣赏的弟子颜回,说他“不贰过”。人之可贵,正是在于这修正改过的勇气,现实上受到挫折,反倒能激起人修正自己并向上的决心;由此可见,忧患环境确实比安乐更对人有益。

孟子由自己对现实人世沉浮的观察,由上提升至国家生死存亡的角度,说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而历史上夏、商、周等朝代的败亡,可说是孟子论点的最佳明证。

历久弥新说名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由孟子之口说出后,几已成千古名言,类似的成语还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曲突徙薪”等,都有身处安乐环境中,仍保有忧患意识,以防祸事发生之意。

一如孟子所言,唯有在困顿的环境中,才能历练一个人的意志力,忍人所不能忍者,是最终能成功的人。在西方世界,亦有不少人与孟子有同样观感;文学家巴尔扎克曾说:“苦难是人类的老师。”诗人拜伦说:“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皆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最能体现逆境中求生存的人,则非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莫属。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迫于生计,只好带着他改嫁。十岁时,他独自离家到长白山礼泉寺苦读,由于环境贫困,米饭对他来说是一种奢侈品,每日只能吃粥为生。范仲淹便将煮好的粥吹凉凝结后,分成四块,每日早晚各取两块,仅配咸菜几根。如此刻苦的生活,有谁能忍受?范仲淹却甘之如饴。后来他到南京读书,每日亦是焚膏继晷,几乎三餐不继,但仍力学不怠。专心念书五年后,范仲淹终于登进士第,并成为一代大文学家。范仲淹出身于困苦环境,十年苦读有成,之后仍不忘其本,一生皆奉持勤俭,并且泽及家人,他所提倡的义田制度可说救济了不少范氏宗族。

范仲淹苦学有成,功成名就后,亦能谨记教训,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言,可见忧患境遇是促使成功的良好条件。

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名句的诞生

孟子之滕1,馆于上宫2。有业屦3于牖4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5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6。苟以是心7至,斯受之而已矣。”

———尽心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之:前往。2馆于上宫:馆,住宿。上宫,指上等的旅馆。3业履:还在织造中的鞋子。4牖:窗户。5从者之廋:从者,随从之人;廋,藏匿。从者之廋,即被随从之人给藏起来。6拒:拒绝。7是心:指求学问的心。

孟子到了滕国,住在滕国君主所安排的高级旅馆。旅馆的人有一双还没有织好的麻鞋放在窗栏旁边,但却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到。有人便问孟子说:“追随夫子的人,竟然会把人家的东西给藏匿起来?”孟子回答说:“你难道以为这些人是专门为了偷麻鞋而来的吗?”这个人说:“我想大概不会吧。夫子设立学科,宗旨是教他们培养道德,离开的不去追他们回来,前来学习的也不拒绝,只要是他们诚心为追求学问而来,夫子便收留他。”

名句的故事

儒家自从创始人孔子开始,便不断地抬高老师的地位。至于选择学生的标准,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孟子承继孔子的精神,收取门徒同样不计较其愚智贫富,但也强调学术自由,并不强求学生非得留在师门不可,采取“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的开放态度。

孟子甚至把当老师,当成君子最快乐的三件事之一。在《孟子·尽心》中,孟子说明“君子三乐”,分别为“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即父母健在,兄弟没灾没病,是君子第一件乐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教育,这是第三件乐事。

荀子更把老师列在“天地君祖”并列,奠定了老师的崇高地位,最后演变成“天地君亲师”五伦,也有人称为五纲。不过,孟子虽然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当成人生至乐,但却也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认为读书人最要不得的毛病,就是“好为人师”。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所说的“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原本指的是不拒绝任何一个有心向学的学生入门,但这两句话常被运用于商业领域,指的是不拒绝任何一个可能的客人,但也不强留客人消费,不过有时候也被指为感情不专一,见一个爱一个,对于追求者完全不予拒绝。

然而,“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好坏不挑,而应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典出《管子》,原文为“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意为海不拒绝涓滴细流的注入,因此才能成其大,而山接纳小土石,才能够成其高,后引申为一个人必须胸襟广阔,才能成就大事业。

历史上最知名的对比之一,便是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项羽率兵打仗几乎每战皆捷,刘邦亲自督战反倒败多胜少,项羽最后失败在于无法容人,以致原本在帐下的优秀将才如韩信,转而投靠了刘邦,留下来的将领被刘邦的其他将领打得落花流水,项羽独木难撑大厦,终于将江山拱手让给才能不如他的刘邦。

与“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相对的辞汇,则是“挑肥拣瘦”,也有人作“挑精拣细”、“挑三拣四”,指的是为了个人利益,反复挑选对自己有利的。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名句的诞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1,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2也。

———梁惠王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声:指禽兽畏死的哀鸣声。2庖厨:厨房。

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害怕死亡的哀叫声,便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正因此,所以君子总是尽可能地远离厨房。

名句的故事

“君子远庖厨”是孟子由“望之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处出走后,至齐国拜见齐宣王时所说出的千古名句。由于每个君王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因此,孟子也学会了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说服方式来面对不同的君王。齐宣王是个比较内敛的君主,因此他并非一见孟子便大大咧咧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而是委婉、含蓄地先向孟子请教“历史”,询问一下自己的先祖齐桓公以及晋文公的事迹,拐弯抹角地提出自己内心一直想获得解答的问题:“如何称霸天下。”

其实齐宣王之举是带有挑战意味的,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靠“霸道”一统天下,与孟子一直提倡的“王道”背道而驰。因此一旦了解齐宣王的用意后,孟子便说道:“王您若要问霸道,那我不懂。若您要是对王道感兴趣的话,我倒是可以跟您谈谈。”

既然自己“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图已被孟子视破,因此齐宣王也就不再遮遮掩掩,毕竟无论霸道、王道,只要是能称雄天下的就是正道,所以他便与孟子和乐融融地讨论起来。

孟子是公认的“善辩”者,而此回他所采用的“游说”法,则是他一贯“一问一答”方式,让人先落入自己的观点后,再强化他的论点。而所谓“君子远庖厨”,其实说的是一种“人皆不忍杀生”的心态,虽然最后结论是君子有不忍之心,所以在杀鸡宰羊时干脆“眼不见为净”地远离厨房,不免让人觉得有“诡辩”嫌疑,但至少中心思想,也就是在阐述“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点上,是绝对毋庸置疑的。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的“君子远庖厨”的中心意涵本是想讲述“世人皆有不忍之心”,并由此作为仁心的发端,但后世对此却有不同的解读。

在一篇名为《君子远庖厨是不是掩耳盗铃?》的文章中,便对此提出疑问,认为君子之所以远庖厨,是因为仁心使然,致使仁德君子不忍见肃杀之事,抑或根本就是“眼不见为净”的逃避心理?当然,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有些人是有意曲解“君子远庖厨”这句话的正确内涵,故意说连先哲都同意君子应该远离厨房,作为偷懒不下厨房的借口。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便曾在其《孟子旁通》一文中幽默地提及:“近代的年轻人,当太太要他到厨房里帮个小忙的时候,他就拿这句话来做挡箭牌。太太请原谅!孟老夫子说的‘君子远庖厨’,我要做君子,你的先生不能是小人哪!于是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等太太把热腾腾的菜饭端来。”

虽然偶尔开个小玩笑无伤大雅,但无论如何,我们下回再说这句话时,可千万别忘了孟子讲述“君子远庖厨”时“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语重心长,白白辜负了孟老夫子的一番苦口婆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名句的诞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天下可运于掌2。

———梁惠王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做动词用,第二个“老”、“幼”则做名词。老,尊敬。幼,爱护。2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意指治理天下很容易。

尊敬自己家的老人,并把这种尊敬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身上;爱护自己的孩子,并把这种爱护推广至别人的孩子身上。如果能这么做,那么治理天下便像是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小东西一样的容易了。

名句的故事

既然对齐宣王“行仁政好过霸政”的“诱导”已渐渐产生效果,孟子自然要再接再厉地将自己的理想发扬光大,因此在讨论完“人皆有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的发端之后,继续对齐宣王述及“仁心”的推展,而这便是孟子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论。

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若究其根本,其实就是所谓“推己及人”的思想。正由于每个人对自家长辈都会有所孺慕、对自家孩童都会爱护有加,因此若能将“亲疏”的界限打破,将这种心情推及至他人的长辈、孩童,则整个社会便能和睦,社会一旦和睦,国家自然和平稳定。

大体来说,孟子这一论调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在对象上有所不同。因为孟子出此言的目的是为了“求诸人”,也就是希望齐宣王能因此而以“仁政”治国,而孔子则是“求诸己”,也就是讲究个人的“修身”之道。

虽然孟子对齐宣王的“诱导”是以“天下可运于掌”,也就是以“如此可天下一统”为诱因,似乎是在为在上位提供一种可行之法,但其实这个“求诸人”与“求诸己”之间并非不能转换,毕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本就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与普遍性,无论是处在什么地位、什么环境中的人,对此都能产生相同的感悟。这种观念应当是全人类都可以也必须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不一定只是在上位者个人的责任。

历久弥新说名句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便曾提及:“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与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具有同等的意涵,也同样发人深省。

“尊老爱幼”是属于一种普世价值,并不独独只有中国人才重视它的意义,外国俚语里也有不少相似意义的话语存在,例如:“love me,love my dog”(爱我也请爱我的狗),“He that loves the tree loves the branch”(若爱这棵树也请爱它的枝叶),其实归根究底都是“爱屋及乌”之意。

若开个玩笑来说,当那些“蛮夷”之地都懂得“爱屋及乌”的道理时,那么一直号称“礼仪之邦”的我们,是否要做得更好呢?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是故诚1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2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离娄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诚:诚实、忠诚。2动:感动之意。

孟子说:“所以,诚实是天所本有的道理;想要实践诚实则是做人的道理。如果做到极为纯洁的真诚,却还无法感动人,是不可能的;无法做到诚实,是不可能感动任何人的。”

名句的故事

孟子的这句话几乎与《中庸》第二十章里面的话,完全相同,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孟子与《中庸》之间有密切关系的缘故之一,而《中庸》这本书也谈了很多“诚”的道理。我们不难发现,儒家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要素,都不断出现在相关著作中,而“诚”也是儒家强调的立身处世的根本之一。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特别能贴切形容儒家所要阐述的“诚”的道理,《礼记·中庸》也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性发挥到最彻底,就是要做到真诚。因此孟子以为,会想要去实践“诚”,是做人的道理,因为它出自于人的天性。而且只有“真诚”才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

孟子举例,为人臣子如果无法获得君王的信任,就无法管理人民;要获得君王的信任,要先获得朋友的信任;要获得朋友的信任,就要先懂得侍奉父母、讨父母的欢心。如何获得父母的欢心呢?要先反省自己是否具备诚实的本心;如何具备诚实呢?要先明白什么叫做“善”,为善的心就是诚实的。

孟子以为诚实是上天本有的道理,上天也赋予人的本性,具备诚实无欺的天性。因此,人如果做到至诚、最纯洁的真诚,不仅仅可以感动他人,还可以感动上天,所谓“诚可格天”就是这个道理。

历久弥新说名句

顾炎武在《说经》一文中,谈论善恶报应的道理。他认为“天降灾祥在德”,是福是祸,都依据人是否具备善心,如《易经》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顾炎武并不认为真的有上帝存在,来掌管人世间的福祸,而是认为善与不善,就像是有水就会湿、有火就会干燥一样,是一种自然感应出来的现象;人做善、做恶,也都会在天地间出现感应,所以他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换句话说,人要用最真诚的心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也是上天赋予生命的道理。

邵伟灵先生是国际扶轮社的成员,他有一篇《谈诚实(HONESTY)———从一位扶轮的贤者说起》,内容说到“诚实”之于扶轮社的团体里面,有更多的重视与要求,除了强调会员个人能够在家庭与事业间取得平衡,更褒扬会员在个人与事业方面都能够“行得正”。作者忆起其他会员真实无欺的行径,不禁赞美说:“这种‘言必由衷’地待人接物、竭诚地处理事务,不正是孔子所说:‘诚者,天之道也。’”邵先生的这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读,他把“诚”之于个人、组织团体,以及事业上的道理,说得非常简单却透彻。

王绍培于《在虚拟中疏离》(发表于《中国报道周刊》)一文提到,大陆出现“人际关系服务公司”,有替人追求美女的,也有替人道歉的,还有代哭、租赁亲人、感情陪护等服务。对于这样的“新事业”,作者称为“在虚拟中疏离”,意思是“原人或实体所具有的功能则由替代物来提供”,替代品的必要性甚至高过实体本身。作者举例,道歉原本是需要亲自做的工作,现在只需缴个钱,别人就会将之完成。

这个必须去道歉的人,只有金钱损失,并不需要付出精神上的承担,更遑论说心里会浮现宽恕之情。所以王绍培结论:“在虚拟化的过程中,最大的缺失是人际关系中最为宝贵的元素———诚恳不见了。”因为虚拟化一个自己去道歉的现象,根本是缺乏感情的,既然没有感情的存在,也不可能有诚恳的存在。其实,在虚拟网络中,情感的真实与否,都是我们应该慎思的,以免欺骗了自己与别人的感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