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业设计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论述题优秀作业展示)

学长说:

转眼间,距离考研只剩73天。在这个时间节点,同学们除了巩固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强化写题、练题的能力,通过持续的练习,打磨、提高自己的做题水平和速度。而在专业课试卷里,论述题分数占比较高,一道论述题一般20-30分,甚至更多。同时,在近年考研题目中,论述题与热点事件结合紧密,因此,想要答好论述题,就需要学好热点,学以致用。那么,什么样的论述题才能拿高分呢?

以下是我们给大家挑选的热点班优秀作业,希望大家通过这些同学的作业,学会运用热点知识和金句,同时我们也会给大家提供每道题的答题框架,帮助大家提高自己的答题水平。

优秀作业设计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论述题优秀作业展示)(1)


01

题目:当下表情包已然成为社交平台中的一种重要表达符号, 结合新闻传播学知识,你认为表情包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是什么?(点评和批注用红色字体标出)

总分:27分

社交媒体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有的语言文字社交互动逐渐让位于图像理性所主导的互动秩序。(这一句的导入很不错,从语言文字到图像主导,引出“表情包”。)图文搭配式的表达方式,即表情包,因其沟通交流的趣味性和情绪表达的共鸣性,用户间互动效果增强,用户对表情包的使用频次和频率也快速增加,表情包成为社交平台的一种重要表达符号。作为互联网语境下多模态话语形式,表情包的流行是具有多方面原因的。(建议最后再增添一句话“下面进行具体论述”。)

(破题:答题前一定要先阅读三遍题目。首先,这是一道直问型的题目,我们可以非常直接了当的回答原因即可;当然如果想要答案再丰富一些,可以再穿插一些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的内容,不需要太多,主体部分还是集中在原因上。其次,题干中多次出现了“表情包”这个词语,需要在作答的首段作简单的名词解释,用偏学术化的语言简单表述。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到“社交平台”“表达符号”“结合新闻传播学知识”这些字眼,可以举一些案例,要有必要的传播学理论,以及把文字或语音等表达符号与“表情包”作对比,以便更好的突出其流行原因。)

一、符号意义的暧昧性与用户情绪传播的满足

通常情况下,表情包多是一张配有少量文字的动图或静图,缺少明确的意义构建,意义表达的暧昧性也就导致了用户理解的伸缩性。(这里的暧昧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受众对符号的意义解读不同;另一方面是表情包使用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理解,由此进行论证说明。)与此同时,一些不变于(改为“不便于”。)用具体的文字表达的情感,也会因表情包的暧昧性使得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共鸣,达到更好的互动交流效果。比如微信聊天中频频使用的“抱拳”、“笑脸”、“哭脸”(删除顿号)等表情包,其实际包含的感情已经超越了文字表达的潜层化的情绪宣泄,而是构成了用户微观情绪变化链条中的一环。(此处的案例并不难非常好的论证符号意义的暧昧性,从你后面的论述内容也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表情包承载的感情超越了文字表达的情绪”,更能满足用户的情绪传播。)

二、表情包制作低门槛性与传播渠道的“去中心化”(小标题不错。)

信息编辑技术的发展,用户对图像、视频、文字的处理更加便捷化,用户通过手机软件即可以进行简单的表情包制作,化身为“数字劳工”。同时,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也使得制作素材可以轻易得到,进一步扩大了参与群体。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一个个节点,呈现网状信息传播形式,一个表情包制作后可以迅速的被更多用户使用。(前面一整段论述很棒,从传播技术到社交网络,逻辑性很强。)比如,社交平台上流向的“熊猫人”表情包,(论据表述比较单调,不能很好的支撑论点,应该指明“熊猫人”表情包的制作简单及火爆的途径以论证中心论点。)不仅国内的社交媒体,而且国外的社交媒体也得到用户的青睐。(语句不通顺。改为“在国内外的社交媒体上都深受用户的青睐”。)

三、商业资本的助推与“准社会交往”的构建

除了用户参与表情包制作外,社交媒体平台也制作了更专业化、精美化、潮流化、多元化的表情包,迎合用户表达需要。其中明星表情包更是在社交媒体风靡一时,利用粉丝对明星情感上的依赖,搭建双方的“准社会交往”,表情包的使用也渐渐呈“圈层化”发展,不断加固“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的理论在这里使用不是很恰当。通过表情包所带来的圈层化并不是非常的极端化,用“信息茧房”显得过于绝对。)强化用户对于商业资本所推送信息的依赖度和认可度,培养一种独特的粉丝经济。(整段表述还是不错的,运用到了“准社会交往”理论,论据也比较贴合。)

四、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的自我展现与出众心理

追求奇特、新颖、潮流的表情包使用成为用户交流沟通的一种时尚,用户的创作热情被点燃。表情包的使用开始被赋予个性化色彩,成为了用户特定的行为标签,用户的情绪、兴趣、爱好渐渐融入其中,具身化传播趋势明显,经营表情包(建议改为“经营或积累”。)成为了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的自发行为。比如在微信群众的聊天,在开放式的聊天环境下,使用新奇表情包的用户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社交网络时代,表情包时(改为“是”。)承载用户独特情绪、性格、行为特征等的一种表达方式,有助于增强用户间沟通交流的效果。但表情包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乱象,比如慰安妇影像被制成表情包事件,不少用户在表情包狂欢中迷失方向,跨越边界。表情包的合理使用,不仅需要用户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而且也需要平台担当好“把关人”角色、司法机关提供法理支持、政府加强监管力度。(结尾段的论述超棒的!真不错!开头对表情包的表现作总结,接着举例负面影响事件,对一些乱用表情包行为做出批判,指出这种亚文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给出建议措施,从用户,平台,政府三个主体方面论述。点赞!)

优秀作业设计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论述题优秀作业展示)(2)

总评:相比上一次的作业,有火箭般的进步哦,真不错!整体的论述逻辑,语言表达,论据的使用都很好,有一些小问题可以继续改进一下,继续保持!

优点:

  • 对题目的理解非常到位,从首段的名词解释,主体的流行原因论述,到结尾的问题概述及简要措施,内容非常完整,各个分论点也很到位。
  • 论据很充足,几乎每一段都有举例论证,使得论述内容很丰富,结构更完整。
  • 从标题到内容,论述语言都非常学术化。另外也有很多理论知识的运用,基础知识扎实。

缺点:

  • 论据在使用时,有些过于简短或是不太恰当,没法很好的论证论点。
  • 专业理论知识运用的不是很恰当,比如“信息茧房”首先能够想到这个理论是很棒的,但是还是要结合具体论述逻辑作答,不要过分夸大问题。
  • 第一个分论点有些分散,符号的暧昧性与用户情绪传达两个部分完全可以分为两个论点作答,放在一起会显得中心混乱,在论述时也会偏离重点,一个标题只能有一个论点,后面可以注意一下这个问题。

参考答题框架一:

一、内因

(一)作为文本:形象的表情包,抓取人的注意力

(二)作为情境:表“情”的表情包,奠定解码基调

二、外因

(一)认知语境:受众受限的解读

(二)作为文化:娱乐的表情包,存在即态度

参考答题框架二:

一、主体:从传播者的角度分析

(一)“镜子式”在场的自我互动

(二)商业利益驱动,表情包成了营销手段

(三)基于网络社会文化交流的日常需要

二、客体:从受众的角度分析

(一)心绪转换需求促使对表情符号的情绪宣泄使用

(二)从众心理,用户受到同辈压力的影响

(三)使用者变换传播符号,实现重塑自我的群体归属

优秀作业设计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论述题优秀作业展示)(3)


02

题目:新媒体时代里,沉默的螺旋发生了哪些变化?(点评和批注用红色字体标出)

总分:27分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于1974年首次提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给予了全面概括。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对概念做出了具体的解释,不错哦~)由于理论提出的时代性,也导致了该理论在当下受到诸多质疑,下面将从新媒体时代论述该理论的嬗变。(这里可以具体介绍一下时代背景,也能更自然的引入主题)

一、新媒体时代依旧存在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议题呈现:序列化呈现强化意见气候(论述角度很新颖,不错哈~)

在新媒体环境下,纵使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但是序列化的信息呈现仍然会强化意见,气候影响人们的发言。(围绕分论点展开论述,不错哦~)如微博热搜或者微博评论的前十,常常会形成强大的意见气候,运用于人们的心理,使得后来者发言仅仅局限于“前十”当中,这也使得我们从“声音的沉默”转向“声音的沉没”。(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很棒!继续加油!)

(二)“话语平权”假象:意见领袖引导公众意见(从立意到标题拟定都很不错,继续加油鸭!)

网络新闻传播主体(也并非传播的信息一定是新闻,有很多信息是随着传递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里可以把“新闻”删去~)的多元化看似人人平等,其实只是假象。在互联网这一语境中,我们常说(有些口语化,可以删去~)媒介赋权,带来话语平权,这会增加大家表达的欲望。实际上,互联网有时带来的只是“话语平机”,而非“话语平权”,也就意味着我们只是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处于平等地位并拥有同等权利。(围绕小标题立意展开讨论,表述也很专业凝练,棒棒棒!)例如,大V与普通人同时发布言论时,大V的言论引起关注可能性要远高于普通群众,意见领袖在引导网民向意见的多数发展仍然具有重要作用。(举例论证,很棒哦~)

二、新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嬗变

(一)匿名化生存:稀释被孤立的恐惧

沉默的螺旋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在新媒体环境下,被互联网自身的匿名性给稀释了,匿名性使得公众会更加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再因为孤立而沉默。例如,在群众举报时,匿名化,使得很多人更加大胆的去揭发黑幕,表达自我。(这个举例不太具有新闻传播研究特性,可以不写,像这种不知道如何举例,可以多写一些论述,增强语言论述力度加深自己的观点!)

(二)从“被孤立的恐惧”到“被暴力的恐惧”(标题可以再直接一点,改为“网络暴力的倒逼”)

受益于新媒体带来的便利、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与大量的开放性平台,网民开始从消极被动地接收信息到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见表达,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激发,主体意识开始凸显,面对热点话题开始发表自己的言论与看法,乐意去分享自我和表达自我。(围绕小标题论述的不太紧密,可以增加对网络暴力本身对舆论表达的影响~)但是这种表达往往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如在“刘学州事件中”,当众多网民开始对刘学州进行口诛笔伐,此时站在刘学州一边的人往往会被同样网暴,使得部分人沉默。(举例论证,不错!)

(三)中坚分子坚持己见,促使“反沉默的螺旋”出现(这个观点也没有问题哦~)

在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提出了“中坚分子”的概念。所谓的“中坚分子”,指的是和多数意见不一致,甚至是有冲突的一部分人,他们敢于坚持己见,愿意且能为自己的意见付出代价。新媒体环境中,中坚分子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惧怕舆论的压力,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理性分析,观点明确,甚至是据理力争,获得部分人的认同,成为意见领袖。并且这种意见领袖不断坚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跟随自己的观点,打破“沉默的螺旋”。少数派持有的“劣势意见”和多数派持有的“优势意见”的地位发生转变,出现舆情反转现象。

(四)主体泛化:两个意见场造成“沉默的双螺旋”

新媒体环境下大众媒体的这一权威角色被解构,左右意见的权力逐渐分散到通过新媒体技术平台聚合起来的特定个体、社群。因此,从现实来看,针对特定事件的舆论构造,以不仅是单一螺旋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是一个双向的意见流不断碰撞的过程,两个意见场先在各自内部进行博弈形成较为一定的意见指向,然后再不断互动博弈妥协下逐渐形成舆论,影响特定事件的进展。(这里可以既然提及到了这个理论,也可以多cue一下官民舆论场这两个专业用词)如“丰县女子生八孩”事件中,先是民间自媒体对该事件发表言论,再有新华社深入调查各个相关部门了解情况。(举例论证,小伙伴的案例积累非常扎实!棒!)

马克思曾说:“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迂回前进的。”(引用名人名言,很棒!)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从原始文本出发,重读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审视该理论引发的种种争议,思考它在不同环境下的挑战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作业设计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论述题优秀作业展示)(4)

总评:小伙伴对内容的理解非常深刻透彻,很棒哈~这类经典理论演变的题目并不太好作答,但是可以看出小伙伴的专业知识很扎实,继续加油,学姐看好你哦~

优点:

  • 不管是标题拟定还是内容表述都非常具有专业感。
  • 案例积累非常充足,棒!
  • 破题立意深刻准确,很不错哦~

缺点:

  • 小伙伴两个大标题辨析的顺序可以调整一下,先说理论发生的改变,然后再介绍新时代环境下理论的不变,更具有逻辑顺序感~
  • 个别论述不够围绕小标题核心立意展开,细节挤压了核心立意表述的空间。

参考答题框架一: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冲击

(一)网络匿名性降低心理压力

(二)网民自主意识增强,易获得群体的认同

(三)中坚分子坚持己见,促使“反沉默的螺旋”出现

二、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不会停止沉默

(一)新媒体中群体压力并没有消失

(二)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发声时的无形新压力

(三)意见领袖依然能发挥作用,引导舆论走向

参考答题框架二:

一、“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舆论场域中的适用性

(一)孤立恐惧依旧存在

(二)群体压力依旧存在

(三)网络意见领袖作用突出

二、新媒体舆论场域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一)多元化传播方式

(二)螺旋形成过程快速化

(三)参与者的非理性化

三、新媒体舆论场域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新发展

(一)“反沉默的螺旋”

(二)“双螺旋”

优秀作业设计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论述题优秀作业展示)(5)


看过优秀作业之后,同学们不妨合上答案练习一下,看看自己能否独立完成以上题目。后续我们也会不断为大家展示优秀作业,帮助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优秀作业设计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论述题优秀作业展示)(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