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李伯清(寻找双城文体名人②李伯清)

“成渝同宗,文化同源”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文体领域尤甚。

近一点,中国现代诗歌江湖中公认的“老大哥”梁平说过“重庆的嘉陵江,重庆的酒,就是我身上的血液。”重庆的《红岩》,成都的《星星》(诗刊)都曾深刻留下过他主编的印痕。

评书表演艺术家李伯清出走成都、落户重庆,听着他的磁带长大的两地粉丝口水翻涌仿佛就在昨天。《山城棒棒军》横空出世,“胖妹”刘军、“毛子”赵亮……都从山城一路火到了蓉城。

年历再往前翻,初通的成渝高速公路上,有多少球迷直奔成都体育中心而去;“黄色狂飙”重庆崽儿姚夏、“魏大侠”……又俘获了多少山城少女的心。

7月起,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那些年曾经闯入过你我视线川渝文体名人。他们的故事里既有大家尘封的记忆,也饱含着“成渝一家”的浓情厚意。

成都人李伯清(寻找双城文体名人②李伯清)(1)

初夏午后,去成都龙泉驿山中寻访闻名川渝的曲艺家李伯清,是一段惬意的旅程。

从成都东站出发,驶过古老又现代的龙泉驿区整洁宽敞的驿都大道,再拐上一条蜿蜒伸展的山路,路旁满眼红花绿树,沿着桃花山山势起伏。正是当地特产水蜜桃的成熟季,果香扑鼻,源源不断涌进车窗,洒在脸上,还没入口,已仿佛唇齿生香。城市被不断甩在身后,盘山路越走越远,好像伸向天边,大约半个多钟头,出租车停在一个宁静的村口,这几天,李伯清“逃离”闹市,暂居此间。

“我这阵子上来住几天,写写生,画点画,空气好嘛,山上也清净。你还真的找上山了哈,辛苦辛苦!”李伯清热情的寒暄着,招呼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进门就座,徒弟很快端上两杯现泡的茶水,毕恭毕敬。

“来嘛,先喝茶。”李伯清笑着示意记者,是那个再熟悉不过的大嗓门成都口音。眼前的他不像一位已经73岁的老人,精神极好,个子很高,脖子总是挺得直直的,愈发衬得身材清瘦挺拔,标志性光头,简单的鹅黄polo,唯一的装饰是一串盘得油光水滑的念珠。

成都人李伯清(寻找双城文体名人②李伯清)(2)

李伯清接受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专访

于是开始聊成渝文化,聊重庆记忆。窗外鸣蝉聒噪,李伯清的兴致始终很高。妙语连珠,舌灿莲花,两道略有淡色的寿眉伴随他丰富的面部表情一上一下。

感恩重庆

给了自己真正的艺术名分

“本来我躲到山上来就是图个清净,一些采访也是能推就推了,但你们这个成渝双城联动的主题我个人非常有兴趣,而且,就成渝两地文化而言,我觉得我也有责任发表一些意见和建议,毕竟,成都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重庆是我最牵挂的第二故乡,我对两个地方都怀有深深的感情,我希望它们都能够越来越好。”开门见山,李伯清一脸认真的说。

“为什么我一直说重庆是我最牵挂的第二故乡?因为是重庆真正给了我艺术上的名分,对此我一生感恩。”李伯清感慨,早年自己在成都说评书,虽然已经很火了,但本质上说是没有正式工作的个体户,“年轻时我一直在民间摸爬滚打,直到2000年被重庆作为人才引进,53岁的我才正式进入艺术院团了,才真正作为官方认可的曲艺界人士走上艺术道路,所以,重庆对人才的尊重认可,让我始终感激在心。”

成都人李伯清(寻找双城文体名人②李伯清)(3)

李伯清2000年来到重庆,成为“体制”内的人

算起来,这个体制内的曲艺人身份已经伴随李伯清20年了,他打趣说,回想起来欣慰又遗憾,“遗憾的是在体制内20年,老百姓仍然觉得我是民间的,我当年梦寐以求的进入体制了反而没人记得,但是也欣慰,因为老百姓一直认为我在他们身边,我和观众一直真正的水乳交融,实话说,在舞台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家很多,但可能我有点不一样,很多人觉得我就是一个邻居老大爷、老伯伯,这种亲人般的感觉,我觉得比任何成就都好。”

2000年来渝,2008年退休,8年的重庆工作生活,是李伯清十分看重的一段经历,“说了一辈子书,当时我去重庆要的只是身份认可,其实也担心被人说是成都混不走了去重庆挣钱,整整8年,我工资一分钱没要,让单位帮忙处理捐献出去,我想这也算我对重庆的一点点心意。”

重庆8年工作也是充实而丰富的,聊起当年,李伯清如数家珍,“我的工作以创作演出为主,各种大大小小的公益慰问,也有些商演,我记得最小的场地比如在大阳沟派出所为民警演出,最大比如在北碚体育馆为几万人表演,随便在哪里,重庆市民那个热情真的不摆了,然后我也培养了一些学生,像凌淋、鲁广峰,还有现在成都发展的廖健、叮当,当时都在重庆。”李伯清停了停说,笑说,“你看嘛,不说别的,单是我带的学生都够写一部成渝双城记了,所以你们这个采访,我真的没办法拒绝,哈哈。”

成渝文化

首先要包容才能谈联动

“事实上众所周知,四川跟重庆分家前本来就是一家人,现在成都和重庆的市民之间互相也有很多亲戚分散在两地,说个老实话,除了行政划分之外,我个人觉得成渝老百姓没啥区别,所以现在政府提出了打造成渝经济圈真的是大快人心的决策,本来就亲如一家,现在要借政策的东风,共谋发展,亲上加亲!”提起成渝联动,李伯清显然有些激动。

成都人李伯清(寻找双城文体名人②李伯清)(4)

李伯清在重庆收了凌淋等徒弟

身为老资格的川渝文化名人,自然要被问起成渝文化印象,李伯清说,“直辖分家才23年,跟成渝两地血脉相连的上千年历史相比真的不算什么,巴山蜀水乡情不断、血脉相承,但是说印象就肯定要提到两个地方不同的地理人文,比如重庆爬坡上坎,成都一马平川;重庆火热天气,成都更加阴湿……这些形成了不同的人文文化,重庆人脾气干燥敢闯敢干,成都人相对休闲,慢条斯理,不慌不忙,但两座城市一直也在融会贯通、交融互补,最明显的例子,比如重庆火锅到了成都要改良,改良之后也很受喜欢嘛,所以我觉得,成渝双城都有各自的明显优势,现在携手打造经济圈,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文化首先要包容,才能促使经济联动,才能创新进步。”

说李伯清是川渝两地知名度最高的曲艺家,恐怕没人反对。不但名气、资历摆在那里,他耿直坦荡的人品也在业内有口皆碑,培养学生如凌淋、鲁广峰、丁当、廖健等,已经成为深受两地群众欢迎的曲艺家。身为老前辈,他说自己最希望看到的不在于哪个个人好不得了,而是整个川渝曲艺界的共同发展,艺术传承。

在李伯清看来,成渝两地的群众文化总体来说发展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他认为,曲艺是真正扎根老百姓的艺术门类,曲艺家们的根须应该更加深入的扎进人民群众中去,“当年我在重庆工作时,曾建议相关单位多拨资金去各大社区,比如可以建设一些演出大棚,让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演员都可以演出,让老百姓不用花高价钱进剧场都能观看,这样搞群众文化才是真正的走群众路线,毕竟当时整个成渝社会都是以农业为主,到了今天,哪怕两地经济已经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一日千里,我仍然认为,踏踏实实深入群众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老骥伏枥

真心希望还能为成渝联动出力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成渝两地的曲艺人已经并且仍在不断取得成绩,但与李伯清、沈伐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曲艺人相比,方言幽默艺术地位已今非昔比。这让李伯清有些忧虑,“90年代成都重庆大街小巷都是我们的磁带,现在要说重振辉煌,太难了……说到底是一个传承的问题,很多观众也问我,李伯伯你的接班人好久出来,我咋个说嘛?我的徒弟有成就的很多,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得主好几个,当了成渝两地曲协主席、甚至中曲协副主席,但是时代背景毕竟不一样了,不是靠几个成名成家的曲艺人就能够实现的啊。”

成都人李伯清(寻找双城文体名人②李伯清)(5)

李伯清平时喜欢写字画画

说起成名成家话题,李伯清正色道,“其实我很想给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建议,在群众文化这一块要把握好导向,俗话说‘越热越出汗,越冷越打颤’,我们该不该注重明星效应?肯定该,但在看重名家的同时,更多应该扶持关心数量更为广大的普通演员,有了政府的关注扶持,我相信更多人能够耐住寂寞,真心自觉自愿去思考艺术进步的问题。”

“没有自觉,哪来文化自信?文化只有自强了,反过来才会更自信。”李伯清感叹,“我有时反思自己为什么成功?因为我没想过成功,只是很自觉,很自信,很认真在做,就水到渠成了。现在一些年轻人起步就在想成功,反而很累,我没把成功当回事,真的,也不是清高,我只是明白,老百姓才是给你搭架子的人,我一直真正把观众当成衣食父母,一路走下来,自然而然就成功了。“

他以自己的一个例子解释这种文化自觉,“比如演出节目,临时抽卡片要讲一带一路,你没准备怎么讲,我就很自信,因为我很自觉,平时深更半夜都在看书,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十分了解,再融入老百姓的语言,那么我就能张口就来,就能受到欢迎,反过来就更加自信。当然,我不能要求别人干什么,至少自己不要放松,工作中我比较较真,因为我的艺术之路一路走起来真的还是很难的。”

说到这里李伯清叹了口气,“如果不是观众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完全取代我的人,我早该休息了,现在经常有观众喊我‘你老人家多保重身体’,我觉得确实很感人,你想嘛,73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就算是奔驰宝马跑了七十万公里也该维修了,所以我还是希望学生尽快成熟一点,能让观众感觉有没有我都无所谓,要让老百姓心底深处认可,而不仅仅是拿奖这些。”

传承的话题似乎忽然有些沉重,李伯清的神色明显多了几分严肃,“你们来采访,来探讨两地文化建设,我很有触动,也确实让我思考现在的角色,我觉得我在成渝文化联动方面,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更主动一点。我应该要提醒学生,实实在在做点事情。

我的很多学生都是两地曲艺家协会的管理者,我们应该要呼吁有成就的艺术家们率先联动起来, 培养新人、创作新作,不要等到大家都老了,没有人接班,这就对不起我们的父老乡亲。成渝曲艺要团结起来,真正做起来,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只要还能用得着我李伯清出力的地方,我一定厚着脸皮站出来,义不容辞!”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文字/视频 赵欣

成都人李伯清(寻找双城文体名人②李伯清)(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