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的五个环节模式(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渠道前不久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细化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概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明方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综合实践课的五个环节模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综合实践课的五个环节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渠道。前不久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细化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概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明方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选择与实施方式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成为学校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纲领。今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出了若干重要规定:一是再次强调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鼓励将小学一至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二是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三是在各门课程中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统筹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安排。注重统一规范与因校制宜相结合,统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将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育人实践活动。
新课标背景之下,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怎么理解这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的具体要求?学校又该如何发挥好这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是关键。
要践行“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知”与“行”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行”,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和身体力行,但并不偏废“知”,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要求。它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知行相融、合一的过程,这是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之独特功能的要义所在。
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育人目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这四个目标是以素养为导向的,从四个不同角度体现了这门课程所要培养的一个完整的人的画像。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志”“仁”“勇”和“智”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价值体认是要立“志”,立下志向、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强调“勇”和“仁”,讲的是培养学生对生活责任的果断勇气以及由己及人的仁爱之心;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侧重在“智”,要引导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懂得选择方法、审慎处理问题和明智解决问题。
要做好主题活动的统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指定的“教材”,具体内容是由地方指导和管理、由学校开发的。这就为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育人目标、地域资源等实际情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辟出了一片“自留地”。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自主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在整体统筹各年级主题活动的基础上,还要对主题进行周密分析,例如思考实施周期、安排可用的资源。
要将主题活动目标具体化,分析主题独有的育人价值。还可以鼓励各班选择各自的研究主题,各班可以各有侧重,班内也可以再分组。实施的过程应该运用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可能会用到多种实践方式的排列组合,而且要根据各学科本身的特点或者跨学科的特点有所差异。主题活动要注重活动过程的写实记录。记录活动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方法的习得、经验的积累、情感的深化等,以及学科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又是怎样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的。
要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项目”需要组建团队,学科老师、校外专业人员、家长等都可能参与进来。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增加教学管理的弹性,例如建立主题活动筛选及论证制度、多学科教师协作教研制度、教师课内外教学指导管理制度、学生实践学习的管理制度,以更好地与跨学科学习的要求相匹配,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
《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16日第2版
作者:刘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