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考点(文言基础知识语气词)

五、语气词

用在句尾、句首或句中,表示各种不同语气的词,叫语气词。语气词数量不多,用法却相当复杂:同一个语气词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同一种语气又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词来表示。

(一)陈述语气

1.也

“也”表示陈述语气,有句尾和句中两种位置。用在句尾,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判断。例见第四章的“判断句”。

(2)表示确认。有时和“是……的”相当。如:

1.虽杀臣,不能绝。(《墨子·公输》)

——就是杀了我,(宋国)也不会停止防守的。

2.江南列郡可一鼓下也。(方勺:《方腊起义》)

——江南各州县,可以一口气攻打下来的。

(3)用在因果句句尾,表示申述原因或进行推理。如:

3.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韩非子·五蠹》)

——千丈高山,跛脚的羊也很容易赶上去放牧,因为坡度平缓。

4.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史记·陈涉起义》)

——于是,他们假说是公子扶苏、项燕领导的队伍,这是为了顺从人民的心愿。

以上两例由果溯因,“也”表示申述因由。

5.小人错(措)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荀子·天论》)

——小人自己不努力工作,专门追求那些属于天道的东西,所以天天退步。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荀子·劝学》)

——不登上高山看看,就不知道天的高远。

以上两例由因及果,“也”表示推断结果。

文言实词考点(文言基础知识语气词)(1)

句中“也”,有时可以译为“啊、呀”。“也”用在句中有两种情况:

(1)表示句中停顿——主语后、句首时间状语后、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后,有突出它前边词语或分句的作用。如:

7.英将,驰而前。(《清稗类钞·冯婉贞》)

——英国军官,骑着马走在前边。“也”用在主语后。

8.方此时,尧安在?(《韩非子·难一》)

——当时,尧在哪里?“也”用在时间状语后。

9.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列子·愚公移山》)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也”用在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后。

(2)表示列举,有加以强调,提起读者注意的作用。如:

10.山岳,河海,金石,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列子·杞人忧天》)

——山岳,河海,金石,火木,这就是形成大地的各种形体。

11.惟免役,保甲,市易,此三者有大利害焉。(王安石:《上五事札子》)

——只有免役法、保甲法、市易法这三项法令,还有大利大害的问题存在。

未完待续……

这里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