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飞舟过三峡的诗句(旅游三峡荆门)





李白写飞舟过三峡的诗句(旅游三峡荆门)(1)



荆门山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下辖镇红花套镇北端,跨宜都市与宜昌点军区分界。山体南北长3km,东西宽2km,方圆约6km。主峰海拔139.2m。荆门山地处荆门江南、虎牙江北,上合下开,酷似大门,故称荆门。此山与对岸虎牙山隔江相望,形成一道长江出三峡入江汉平原的门阙,江岸峭壁千寻,峥嵘突兀,状如虎齿,是历代兵家常争之地,有“楚之西塞”之称。

古代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避荆门而北,横流湍急,悬若千丈,非乘风奋楫,舟莫能进。晋郭璞《江赋》云:“虎牙磔竖以屹碎,荆门阙竦而磐礴。”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中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那段文字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荆门山与虎牙山的地形地貌。

唐诗人中,将荆门入诗的,有陈子昂的《度荆门望楚》、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旅夜书怀》。

陈子昂(659年或说658/661年-700年或说699/702年)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的诗作质朴而苍凉,给人以深沉沉郁之感,引领了初唐诗歌风格的转变,对盛唐诗坛的张九龄、李白、杜甫等及后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年少时颇有游侠之风,轻财好施,慷慨激情。679年,约21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前往京城长安应考。初次出蜀入楚,年轻的诗人感到新鲜,急切饱览楚国风光,抒发治国济世的豪情壮志。

《度荆门望楚》 【唐】陈子昂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巫峡,为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四川巫山县,东至湖北巴东县;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所建,故址在今湖北监利一带;巴国,周武王时的诸侯国,这里用以指巴蜀地区;荆门山,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相对。诗的前三联写旅途所见景色:首联写行舟离开巫峡驶往章台,“遥遥”、“望望”两个重叠词紧贴题的“度”、“望”二字,环顾之间,舟已渡出巫峡,章台已在望中;颔联写渡荆门时所见近景;颈联紧承“开”字,勾勒出行舟越过荆门之后眼前展现的一“望”无际的原野。尾联以楚国时的“狂歌客”接舆自况,直接抒写对自然山河的无比热爱,“谁知入楚来”,我们仿佛看到年轻的诗人面对新世界为国为民跃跃欲试的急切心情。

陈子昂这首诗,汇写景、纪行、抒情为一体,情景交融,豪气纵横,被列入唐初五律杰作。






李白写飞舟过三峡的诗句(旅游三峡荆门)(2)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性爽郎,喜饮酒,好交友,其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李白和陈子昂一样家在四川,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着四十六年前陈子昂走过的水路出蜀,在巴蜀盆地,睁眼闭眼全是山,等过了荆门,江流莽莽,平原苍苍,一眼望不到头的平野新奇又刺激,李白是激动的,也是兴奋的,于是留下千古名篇《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句便切到题面,“渡”交代是舟行,“远”和“游”贯通诗脉,全诗就是走水路船过荆门,从蜀川远到楚国来壮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那个时候的江汉平原还没开发成现在棋盘一样的田地,他看到的是辽阔的沼泽地,这沼泽辽阔得没法形容,李白用“大荒”两字,视野无限开阔。

这里的风景美极了:晚上“月下飞天镜”,白天“云生结海楼”。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彩层层叠叠幻出一座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楚国如何开阔美丽,都不及李白的“故乡水”,他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但我仍然爱着我的故乡,仍然感激我的故乡,故乡水不仅哺育我成长,今天它还不远万里送我远行。”

李白这首诗,容量丰富,包涵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感情豪迈、奔放、乐观,且不失留恋,正是当年盛唐气象。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旅夜书怀》大约成于他离开成都的旅途之中。765年,关照杜甫的严武暴病离世,他失去了蜀中的靠山,不得不携家眷离开草堂,一路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四月到达夔州。

《旅夜书怀》 【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与李白流动轻快的《流荆门送别》相比,杜甫的诗里连续用了六个意象并列在一起,没有一个动词,这就出现很多歧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即可以説:微风轻拂着岸上的青青细草,船上的桅杆在夜晚孤零零地耸立着。也可以说:轻风吹佛着满是小草的江岸,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虽然意境阔大,但给人的感觉很沉雄、很低沉、很抑郁。不了解李白和杜甫生平的小学生们,背杜甫的诗,很容易和李白的“山随平原尽,江入大荒流”混成一体,李白写这两句是坐在船上写的,写得开阔,写的轻快,充满动感,而杜甫是船停靠江边时写的,静观凝视无流动,李白写的是白天的景色,杜甫写的是晚上的夜景。

陈子昂和李白游荆门,都在青年时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对未来充满想象。一个是“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一个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而杜甫到荆门时已是个中老年人了,虽然因诗成名,但在政治上一事无成,一生倒霉透顶,老了还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因而有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最后两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更是充满凄凉。

初唐的陈子昂过荆门豪迈万千,盛唐的李白过荆门奔放飞动,到了唐后期的杜甫,是雄浑浓郁、凝重悲壮。

三首诗产生的时代都相隔四十年左右,折射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运,陈子昂的诗多反映现实,心系家国大事,他在个人命运方面很看得开,但在忧国忧民方面却一直放不下,有较大的抱负却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着较强的宿命感,人称“诗骨”。李白的风格飘逸洒脱,李白是脱俗的,哪怕他的心情非常痛苦,他的诗情照样乐观,气势照样雄强,被称作“诗仙”。而杜甫,终其一生与国家血水交融,国家经“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他同样垂垂老矣,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随着时代发展,水路逐渐被陆路取代,昔日的三峡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巍巍荆门山变成旅游一景,成为文化的圣山,令无数游人向往。





李白写飞舟过三峡的诗句(旅游三峡荆门)(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