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舫大春秋(李舫世界令我遍体鳞伤)

李舫大春秋(李舫世界令我遍体鳞伤)(1)

李舫大春秋(李舫世界令我遍体鳞伤)(2)

李舫大春秋(李舫世界令我遍体鳞伤)(3)

2009 年电影《道林·格雷》海报

文 | 李舫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6月的上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以个人名义分享至朋友圈

与道林·格雷不同的是,王尔德没有得到永不衰老的容颜,却得到了朋友和亲人永久的背弃,他在绝望中告别尘世,身边只有悔恨,只有孤独。

这是1900年的巴黎,在一家叫作阿尔沙斯的小旅馆里,英国作家王尔德奄奄一息,即将撒手人寰。他辞别人世之时,身边只有两个朋友,其他的人——包括他的亲人——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这一年,王尔德只有46岁。

10年前,王尔德刚刚36岁,在伦敦一家妇女杂志社已经做了4年执行总编辑。他喜欢在这本杂志上写一些小说、诗歌和评论。他的作品辞藻华丽、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很受读者欢迎。这一年,王尔德在报纸上连载其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画像》,这部作品大获成功,令他声名陡增,奠定了他作为一名杰出艺术家的地位,也奠定了他堕落颓废的时代风格。

作为英国19世纪末颓废的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和诗人,王尔德的一生堪称纷繁复杂,命运之神的厚爱和背弃,让他有过因才华横溢而众星捧月的荣耀,也有过因桀骜不羁而声名狼藉的惨境。快乐时,他是一只在天地间自由探索的小鸟;悲伤时,他是一头在丛林中彷徨徘徊的小兽;放浪形骸之时,他是一个在地狱里贪婪攫取的凶神恶煞;洗心革面之际,他是一个在天堂中痛心疾首、虔诚忏悔的圣徒⋯⋯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

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这是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一句诗,用来描述王尔德的一生,倒是无比熨帖。这个世界,让王尔德遍体鳞伤,但是,他的伤口长出的,却是一对又一对被折断的翅膀。

李舫大春秋(李舫世界令我遍体鳞伤)(4)

王尔德的情人波西,道林格雷的原型(右)

王尔德,有一个很长的名字——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王尔德,1854年出生于都柏林的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他的父亲威廉姆·王尔德爵士是外科医生,他的母亲是诗人与作家。有人说,他的一生最好的教育是从父亲的餐桌和母亲的会客室得来的,此言不无道理。王尔德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他获得了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奖学金,1874年,他进入牛津大学迈格德林学院学习。在牛津,王尔德受到了沃尔特·佩特及约翰·拉斯金的审美影响,并接触了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拉斐尔前派的作品,这为他之后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确立了方向。

王尔德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作品迅速实现了年轻时就立下的“伟大的野心”的梦想。他每年收入8000英镑,这在当时可谓传奇。他如流水般将这些钱花在一个苏格兰侯爵夫人的小儿子身上,而他报答王尔德的,是将后者告上法庭并送进监狱。王尔德曾经说过:“我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关键点,一是我父亲将我送进牛津大学,一是社会将我送进监狱。”与此同时,王尔德将他酷爱的艺术推向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巅峰,也将他憎恨的社会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倾注了血汗和心灵秘密的作品,更是一面与世共存、并将恒久光耀人心的道德魔镜。自问世以来,这部融合了惊悚、凶杀和哲理的小说就被无数次搬上话剧舞台、歌剧舞台和银幕,而一代又一代的“道林·格雷”也成为银屏上最令人恐惧和痴迷的形象。

关于《道林·格雷的画像》,目前能够查找到的影视作品有8部,而英国导演奥利弗·帕克2009年推出的《道林·格雷》是这些影视作品中名气最大的一部,也是最为人诟病的一部。

李舫大春秋(李舫世界令我遍体鳞伤)(5)

《道林·格雷》剧照,本·巴恩斯饰道林·格雷

本·巴恩斯饰演的穷小子道林·格雷从乡下来到伦敦,结识了著名画家巴兹尔和绅士亨利勋爵,巴兹尔为道林·格雷的俊美所震惊,专门以他为模特绘制了一幅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半身肖像画。这幅作品立刻引起伦敦上流社会的赞叹,这让道林·格雷为之震撼。

道林·格雷爱自己的美貌,他向魔鬼许下诺言,假如能够永远拥有这样的容颜,他宁愿将灵魂抵给魔鬼。不知不觉,许诺变成了现实,他的画像替他承担了岁月和心灵的负担,而他自己永远保持青春美貌,他步入名利场,每日过着五光十色的生活,并尽情挥霍自己的欲望和罪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爱上了小剧场演员塞西莉亚,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听说道林·格雷要结婚,亨利便开始诱导他,不要相信婚姻,应该好好享受风月。道林·格雷跟爱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后来人们在河中发现她怀孕的尸体,这让他非常震惊和懊恼,但是无力挽回。道林·格雷彻底堕落,不断用女人、酒精甚至毒品麻醉自己。一个灵魂从此走上了邪恶的道路。

本·巴恩斯的外表与王尔德笔下的道林·格雷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但是他的出场相当惊艳,黑色背景中如泡沫般浮现的天使面孔却充满了魔鬼的力量,黑色的长发和黑色的眼眸让道林·格雷有着全然不同的魅惑。他将少年时期的单纯与懵懂、中年之后的阴沉与老练,英伦味道极浓的贵族气质展现得相当成功。同王尔德原著的开门见山与平铺直叙相比,电影中的道林·格雷更能在瞬间俘获观众,让王尔德的唯美杂糅了充满魔力的惊悚和诡谲。他在电影中犹如一个尤物,近乎完美的外表之下,却有着邪恶狰狞、千疮百孔的心灵,他赤裸裸地将美毁灭给人们看,与王尔德一样,最后,他也将自己毁灭给人们看。

从春风得意到锒铛入狱,从奢侈豪华到穷困潦倒,从仗义疏财到悭吝刻薄,从宽容温厚到褊狭暴躁,毫无疑问,王尔德描述的道林·格雷、巴兹尔、亨利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曾经说过,巴兹尔是我希望成为的我,亨利勋爵是世界眼中的我,道林·格雷是曾经的我,三者的关系如此微妙,又如此充满诱惑。道林·格雷的历程耐人寻味,从一个意外得到画家巴兹尔青睐和拯救的优秀青年,到沉迷放纵于浮华的杀人狂魔,道林·格雷心里的极度惨败与扭曲,何尝不是人性堕落的轨迹?空有数十载不变的容颜,内心却日趋腐蚀腐烂,曾经的“我”在世界眼中“我”的诱惑下,最终杀死了我希望成为的“我”。

影片的结尾,道林·格雷厌倦了永不衰老的俊美容颜,厌倦了永不改变的平庸生活,他想杀死画像中的自己,一刀却刺在了自己的胸口,他的死成全了道德审判,丑陋的画像没有被毁,画像中的道林·格雷重返年轻时的容貌,而生活中的道林·格雷,死在了他自己的刀刃之下。

奥利弗·帕克的《道林·格雷》的画家广受诟病的一个原因是他给王尔德迷醉的堕落、酣畅的浮华、美轮美奂的青春梦想增加了太多的功利和世俗,而这些,恰恰与王尔德华美的风格背道而驰。

“上帝几乎将所有的东西都赐给了我。”王尔德曾经这样说过。“我有天才、名声、社会地位、才气,并勇于挑战知识。我让艺术成为一门哲学,让哲学成为一门艺术。我改变了人们的心灵与事物的色彩。我的一言一行无不让人费思猜疑。我让戏剧这种最客观的艺术形式,变成一种和抒情诗或十四行诗一样个人化的表达方法,同时也扩展了戏剧的范围,丰富了戏剧中的人物刻画。”

然而,与他笔下的道林·格雷一样,王尔德却将灵魂抵给了魔鬼,“除此之外,我还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事物。我放纵自己浸淫于无意义与感官上的安逸感。我以无所事事为乐,喜欢当个时髦的花花公子。我的身边尽是小心眼的人。我肆意浪费天才,挥霍青春更是带给我一种奇异的喜悦。我厌倦了登高,故意步入深渊,寻找新的感觉。到最后,欲望成了一种病或疯狂状态,或者两者都是。”与道林·格雷不同的是,王尔德没有得到永不衰老的容颜,却得到了朋友和亲人永久的背弃,这就是他临终前的那一幕,他在绝望中告别尘世,身边只有悔恨,只有孤独。这是美在所有的专制和粗俗时代的共同的命运,以暴力的方式,这个时代让艺术和艺术家从天堂堕落到地狱。

这个世界,让他遍体鳞伤。但是,伤口长出的,却是一对又一对折断的翅膀。

李舫大春秋(李舫世界令我遍体鳞伤)(6)

李 舫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就长按二维码赞赏一下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