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屠川真假(张献忠真的屠川了吗)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一场浩大的移民搬迁运动,就是“湖广填四川”。这件事记载在《明清史料•户部题本》中。康熙七年,时任四川巡抚的张德地上任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天府城忧心忡忡,他思索良久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提出: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并且,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出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由政府出台移民惠民政策,将人口密集的省份迁出部分民户填进四川等等。张巡抚的奏折接二连三的传到康熙那里,康熙在了解了四川情况后,于康熙三十三年正式颁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在诏书上提出从湖南、湖北和广东等地大量迁移民户。

张献忠屠川真假(张献忠真的屠川了吗)(1)

(湖广填四川)

之所以要从“湖广”等地搬迁人口填补四川,是因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四川人口锐减,千里无人烟。锐减的原因,很多史料都记载是张献忠屠川。比如《明会要》卷五十就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就只剩下“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四川的一些县志上也有说明,如民国《温江县志》卷一记载:张献忠死去十三年后,清查户口,当地仅存32户,男31丁,女23口。这样的记载太多了,比如:“嗜杀自天性”;“一日不流血盈前,即悒悒不乐。”“屠山、屠野,尽一省而屠之,至千里无烟,空如大漠。”“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等等。民间也有“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这样的谚语存在。

(张献忠剿四川)

连大文豪鲁迅也在他的《记谈话》中,用他惯用的辛辣幽默的语言写道:“先前我见记载上说张献忠屠戮川民的事,我总想不通他的意思,后来看了另一本书,这才明白:他是想做皇帝的,但李自成先进了京,做了皇帝,他便要破坏李自成的帝位,如何破坏呢?皇帝是要有百姓拥护的,他杀尽百姓,皇帝自然也就没得做了。”

鲁迅在这里讲了一个小孩儿般荒唐的逻辑,他正是想用这种荒唐的逻辑告诉人们,张献忠不会傻得像小儿一样,杀他自己的老百姓吧?

鲁迅用的是一种推理,我这里却来讲一些史实。

据报载,2002年,在成都新南门修建立交桥的工地上,工人在土层中挖出了上百具人骨,后经考古专家勘察,这些人骨是明末清初的时候,发生的大规模的瘟疫死亡后,被集中掩埋的。

这一个考古发掘便说明了明末清初人口锐减的另一种可能:大规模瘟疫流行。

那么,明末清初有没有这种大规模的瘟疫呢?查一查史料,还真有。比如明万历二十六年,史料记载,四川大范围瘟疫,"全蜀诸郡邑大疫","人民死者甚众"……

顺治四年有记载,四川大面积头肿,即“赤大如斗”的“大头瘟”,这一次也死了非常多的人。

张献忠屠川真假(张献忠真的屠川了吗)(2)

(出土的百具人骨)

顺治十五年,阆州生员刘达给清军将领写的信中也说到:“回忆豺虎纵横,瘟蝗诊厉,尸山血海,万死一生。”这

还有时任陕西安定县令的施成泽,也记载过:"瘟疫时行,枕骸遍野。骷髅颠倒,骨暴沙砾。举目魂销,移步惨烈……"

所有这些记载都证明一个事实,瘟疫及各种各样自然灾害,是造成当时四川人口锐减的一系列重要因素。

我这里写这个文,并没有为张献忠洗白的意思。张献忠作为农民起义者,没有知识文化,遇到抵抗时,以暴易暴,杀人泄愤,也是很正常的。这是所以低文化人的通病,蒙古人和满清入侵的时候,就曾大规律屠城。张献忠屠城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我的老家洪雅,有两个地名:将军、止戈,就是因为在反抗张献忠的时候,打赢了他而取的名。这是一。

张献忠屠川真假(张献忠真的屠川了吗)(3)

(瘟疫盛行)

其二,俗话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为什么有凶年呢?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战乱,百姓或逃或死,尸体不能及时掩埋,环境和水源被污染破坏,也极易发生瘟疫。又因为战后物质匮乏,疾病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瘟疫大面积扩散,造成更多的死亡,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这些死亡,只能算战争的次生灾害,不能说是张献忠的直接屠杀。读历史的时候如果不能一分为二来看,偏听偏信,很容易造成历史误读。当然了,张献忠在四川的战争,其落后性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严厉批判吸取教训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