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题型时间分布 行测的出题思路和时间规划
全文字数|8.4千
阅读时间|26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行测做题时间——最折磨考生的难题
2.公考本质:选拔社会精英和从政人才
3.公务员考试和高考、英语四六级的不同之处
4.行测题型的设置
5.行测出题者的考察目的
6.行测时间不够,是出题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7.行测不是所有题都必须尽全力做对
8.公考做合理的做题方法:按顺序来
9.公考的时间分配策略
行测紧张的考试时间是最让考生头疼的难题,本文旨在从根本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一、行测做题时间——最折磨考生的难题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紧张的考试时间是最让考生头疼的难题。
有的考生忙手忙脚地做到最后的「资料分析」题,却经常发现再过不到一刻钟就该交卷,于是不得不匆匆连蒙带猜地弄完选项,眼巴巴看着那么多自己明明能得分的题心痛不已。有的考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选择了先做资料分析题,却又往往就没时间做数学类题目(数量关系 图形推理)了。
其实,这正是出题者想要看到的情况——行测,本来就是故意把考试时间设置的极为紧张的。
公考的本质就和其他考试不同,它不单对考生的知识面及掌握程度有要求,还潜在考察了考生的心理素质、大局意识、时间规划等方面。
本文旨在从公考的本质分析,解读行测出题者的出题思路,帮助大家针对性制定时间分配策略。希望每个小伙伴都能把公考变成自己人生中快乐又辉煌的记忆!
二、公考本质:选拔社会精英和从政人才
想要成功上岸,应当怎样备考?什么方法效率最高?这是所有公考学子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备考,十个公考培训机构可能有一百种不同的说法,但是大家首先要从公务员考试本质去分析这个问题。
以恋爱为例吧,如果你是个男生,想追求的女孩子喜欢化妆,而且对口红要求特别高,然而你却在情人节顺手淘宝了一个「188化妆套餐包」作为节日礼物,那个女孩子会怎么看待你?
同样的,你是女孩子,知道自己的男朋友酷爱篮球却不了解他是勇士粉丝,在生日时去宿舍送了一件专卖店卖的最火的詹姆斯球衣,收获的恐怕就是他周围舍友「哇哦,以后要常穿哦」的起哄和男朋友尴尬无奈的眼神。
考试和恋爱是一样的。想要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至少应该对其深入了解,分析本质并制定针对性方案。无论任何考试,最核心的都是两个点:
(1)这个考试的目的是什么?
(2)出题者会怎样设置题目?
这两个点是考试的根本性问题,如果不去思考,就会在备考的过程中事倍功半。尤其对公考来说,对其预先的分析更加重要,因为公考和读书阶段的所有考试的本质都不同。
公考,是选拔公务员的考试,什么是公务员?官方的解释是,公务员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翻译:代表国家干活的工人。
一个公务员不仅代表着所在的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人还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形象。
所以,公务员首先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也就是为国家打工),还具有两个隐形的身份:一个是社会精英,一个是国家的从政人才。
只有社会精英,才有能力进入公务员体系处理复杂乃至敏感的事务;
只有从政人才,才能更好的代表党和国家在自己的部门为人民服务(当然这是比较委婉官方的说法,大家只要记住精英和从政人才的属性就可以了)。
三、公考和高考、英语四六级的不同之处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公务员考试的目的——选拔社会精英和从政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出题者设置的题型和其他考试完全不同,参加过公考的学子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下面以最熟悉的高考和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例,来剖析三者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
(1)符合中国国情,保证教育公平的「分级考试」——高考
高考的特点是科目非常多,目前各省普遍使用「3 1 X」的方式,包括语文、数学、英语3门主科和1门综合,其中综合分为理综和文综,理综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门副科,文综包括历史、政治、地理3门副科(目前进行的教育改革有逐渐合并文理综合的趋势,在此不去赘述),部分省份考察的「X」科目为生活常识、体育艺术等分数不如「3 1」的科目。
高考的备考非常有特色,它需要考生花整整2年时间去学习每科仅4本左右的教材,然后花整整一年复习,最后花整整两天的时间来考试。
那么,高考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教育公平」。
中国的国情根本上来说就一句话,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十九大之后调整为「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旁边往往还跟一句——「这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我国很穷,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的不够——不够美好、平衡、充分」。
发展的不够怎么办?继续、长期、不动摇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等基本国策)
怎么能保证发展?最重要的当然是坚持党的领导,这里不谈。放在教育层面,就是「培养人才」。有了人才,一切都可以慢慢来;没有人才,一切免谈。
所以,高考首先是要培养人才。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很多小伙伴曾经无数次的抱怨中国教育体制,羡慕人家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现在工作或者快要工作了,想一想自己身上最有用的、最常用的是什么?是不是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到的知识?
高考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公平的考试之一。高考的题型设置保证了公平性,考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起步,即使家境一般、天赋一般,只要愿意学习、认真学习,经过足够多的努力,也能考出一个相对不错的成绩,上一个好大学。
高考考生的成绩基本上是考生真实教育能力的反应,也是典型的「分级考试」。考生随着考试的结果分别进入清北、985、211、普通一本、好二本、一般二本、专科等多个级别的大学。
类似高考的考试还有中考、考研等。
(2)专注掌握程度,及格等于满分的「资格考试」——英语四六级
英语四六级是典型的「专业资格考试」。此类考试有以下特点:
①只考一门
②考查点很深,题量非常丰富
③考试及格和考试满分区别不大,都可以「拿证」
类似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还有计算机二级等各种资格证的考试。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大学的期末考试也属于这种类型。此类「专业资格考试」有「及格约等于满分」这种设定,重点在于考察考生是否达到该专业资格的要求。
(3)全面综合考察,时间要求极为严格的「选拔考试」——公务员考试
公考和其他所有考试都不一样,它既不为了的给考生分等级,也不是考察考生对某一门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从中选拔出拥有从政属性和精英潜能的人才。
所以说,公考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考生的潜能,让党和国家看一看,你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学生究竟有没有那种实力?
不妨站在出题者,也就是国家的角度想一想,这套题应该怎么出呢?根据上文分析,可以得出下面几条:
①公务员的能力要求非常全面,所以这套题应该设置的非常全面
所以,公考题型普遍为「申论 行测 面试」,分别考察考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行政能力,三场考试内还细分了很多题型,能够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对考生最充分、最深入的考察。
②公务员更看重综合素质而不是特定能力
公务员不需要在刚入职时就进行明显的分层,也不太需要对特定的能力非常专精(外交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特殊岗位除外),所有的公务员基本都是在基层,从最平凡的事一步步成长起来。
所以,公考的题目不会也不可能太难,基本没有超出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但经常需要采取各种巧妙的解题思路,快速解出正确答案。
③公务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还经常直接面向人民群众和服务对象
根据这个要求,公务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过硬,像时间规划、心理素质、全局观念、对党和国家忠诚等方面的要求,比普通的工作要高一些,题目中应适当加入对上述方面的考察内容。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公考和其他考试的本质区别。作为考生,既然认识到了公考的本质,就要主动去努力达到出题者的要求。在考试中,一定要有一个意识:
我是社会精英,我是从政人才,我是优中选优的大学生!
这个意识,在考试前可以没有,在考上后也可以没有,但在考试过程中必须有,在备考复习是必须要有——优秀的考生,应当时时刻刻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
请自己想想,我比周围认识的同龄人优秀吗?我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全局观念、时间规划和对党和国家忠诚的出色素质吗?如果这个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请从现在拥有它,请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至少在考试结束前!
分析完行测的本质后,接下来了解的就是国家公务员局为什么要这样出题?看似平凡的题目中,有着怎样的深意?
四、行测题型的设置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国考和省考)基本都分为四大类题目,而且顺序大部分如下所述,由前往后排列:
(1)言语常识类
行测最开始的2部分题一般为「言语理解与表达」和「常识判断」,可合称为「言语常识类」。两者在不同公考中的顺序有所区别,目前国考把「常识判断」放在最前面,部分省考把「言语理解与表达」放在最前面。
其中,「常识判断」包括初中综合、法律金融、时政要闻三类题目;言语理解与表达类包括选词填空、段落概括、语句排序、材料辨析四类题型。
(2)数量关系
主要为数量关系题,类似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的奥数题。
有的省考会加入数字推理、科学推理(主要为初中物理)等内容,它们题目虽然带有「推理」二字,但事实上更偏向于考察考生对「理科」的掌握能力,和「数量关系」一样都属于高难度题目。各位小伙伴们在做题时也能体会到,「数量关系」的做题感受和其他题目是完全不同的。
(3)判断推理
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4类。
图形推理需要考生找出图形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考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定义判断会给出一个定义,然后考察选项是否符合定义;类比推理则是给出一组词,让考生推出逻辑关系最近的一组词;逻辑判断则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让考生补充使题干成立的前提、找出最能增强/削弱题干的选项、在甲乙丙丁仅一人说谎等多个复杂的前提条件下推出合理结果等。
(4)资料分析
此类题先给出一段材料,然后要求考生通过材料中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一般有4段材料,每段材料5个小题,其中最后一个小题计算量较大。
接下来,大家可以就当一回出题者,站在国家公务员局的角度,分析行测题型设置的目的。
五、行测出题者的考察目的(1)言语常识类
「常识判断」的特点是:综合全面,无所不包。
历史典故、天文地理、法律政治、时事要闻都在常识类考察范围中。同时,此类题一般不算很难,也不会很偏。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出题呢?
站在国家公务员局的角度上,由于公务员需要应付种种复杂的情况,所以公务员必须拥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同时,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应该知法守法,依法治国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中国在上个世纪就确定的基本国策,因此一个公务员至少应该对《宪法》《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章程》《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法》《选举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最常见的法律有所了解。
除此之外,公务员还应该关注时事,知道当前热点(如2017年国考考察了Alpha Go、2018年国考考察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也就是说,常识类考察的是公务员的基本能力。
而「言语理解和表达」其实是从《申论》的科目中分离出来的,考察的则是公务员的文字功底。
众所周知,我国自隋代到清末一直使用科举制度,文字功底是古代读书人成为官员的最重要要求,而言语理解和表达就是考察考生的文字功底的。言语理解和表达有4类题目:
一是「选词填空」,包括单空(成语)题和多空题,主要考察两种情况:一是几个选项意思相近,从中选择一个最正确的;二是不同的选项分别对应不同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择最合适的。
此类题隐含考察了考生对汉语言的熟练准确运用能力。无论是哪个部门的公务员,在入职后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文件,撰写大量的材料,所以公务员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特别是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的要求都是比普通工作高很多的。
二是「段落概括」。此类题有多种问法,包括但不限于:这段文字意在强调……;以下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最适合做这段文字题目的是……。
此类题考查考生的提炼文字材料的能力。公务员在撰写材料和处理文件的时候,都要有个轻重缓急,找出最重要的材料,最准确的概括它的意思。实际工作中,各级领导(包括政治局常委)都会非常看重一种叫「内参」的资料,所谓「内参」就是由下级部门或新闻媒体搜集整合的,值得领导看的、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说,提炼文字材料的能力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级别也非常关注的。
三是「语句排序」。此类题目一般有6个句子,打乱顺序后让考生找出正确的选项。
此类题目考察的考生写材料的语言组织能力,考察了考生能否准确的把分散的材料组织成一篇文章。实际工作中,公务员经常需要整理相关的材料文件,将其细致有序的排列起来是公务员的基本能力。
四是「材料辨析」题。「材料解析」题和「资料分析」题思路类似,难度并不高,但解题时要有耐心,需要仔细找到文段中对应的描述。考生需要认真阅读上下文,准确找到「横线前后」、「专家观点」等问题所对应的具体含义。
(2) 数量关系
此类题的特点就一个字:难。
该部分是最令考生头疼的题,也是耗时最长的题。「数量关系」处理不好,往往导致做资料分析的时间不够用,成为考生「栽跟头」的重要诱因。
该板块题目大致可类比为小学高年级和的奥数题,基本上不会运用特别复杂的公式,但是很多时候必须用比较巧妙的方式,才能快速解答问题。
关于数量关系,网上有很多「秘籍」,但有的「秘籍」只考虑到了解题的正确率,没有考虑到解题的速度,然而考场上往往时间比正确率更重要。如果用某种方法可以100%做对某道题,但要花5分钟以上,那么这就不是好的方法。
此类题目在考察头脑发散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暗中考差了考生对时间的规划。花10分钟做对一个数量关系题,远远不如花2分钟在确定该题短时间做不出来后蒙一个答案,挤出时间投入到资料分析上去。要知道,有舍才有得。
(3)判断推理
此题题目的共同特点是看上去都非常复杂,实际难度天差地别——简单的纯送分题十几秒就能做出来,困难的题也可以极为烧脑。共有4种类型:
一是「图形推理」,考验的是考生的洞察能力、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除了考生熟知的一笔画、对称轴、交点、闭合图形等题目之外,还有很多的衍生考点。一般图形推理最后会设置一个截面题和一个正方体展开图题。
二是「定义判断」,对某词或某短语给出一个定义,然后让考生找出符合或不符合该定义的选项。此类题目难度不高,主要考察考生能否仔细审题,隐含考察考生能否在未来的工作中吃透上级文件精神,了解需要做的事。考生在这类题目上出错,基本就是错在对定义审查不仔细上。
三是「类比推理」,给出一组相关的词/成语/诗句然后从选项上找逻辑关系最近的词组。此类题目非常难度非常高,不仅要求考生对每个词都完全理解,还要有非常出色的发散思维、严谨的逻辑关系和冷静的头脑,对考生的熟练度很高。考生只要能专门为「类比推理」拿出一整天的时间来联系,就能够提升很多实力。
四是「逻辑判断」,给出一段陈述后让考生找出最能「增强/削弱」该段落得出的结论,或者让考生找出补充该段落论述结论的前提。除此之外,还有一类题是「甲乙丙丁四个说法只有一个正确」。可以看出上述类型的题目在解题时都必须找到「关键环节」或「关键逻辑点」,也就是说此类题目考察考生理清文字较多的材料中的内在逻辑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的找到逻辑的薄弱环节。
(4)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任何考生一小时以上的时间,资料分析题的正确率都会达到95%以上,但考生往往没有那么多时间。资料分析题没有任何所谓「捷径」,只有勤学苦练出来的解题技巧,比如熟悉20之内所有整数相乘的结果、熟悉分母分子较大的分数计算(尤其是涉及百分数的)的考生,此类题的做题速度一定要远远快于普通考生。
此类题每段材料都很长,每个题目都需要找具体数据进行计算和对比,但资料分析整体题量又很大(4段材料,每段5个题,其中最后一个题的计算量往往等于前四个之和)。
也就是说,此类题目实际是在和难度较高的题目联动,包括「数量关系」、「常识判断」中的法律金融题、「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语句排序题、「判断推理」中的逻辑判断题等难度较高的题目。它所考察的是考生的时间规划能力,即考生在做其他高难度题目时能否给资料分析留出足够多的时间去得分。
除此之外,此类题还隐含考察考生能否踏实工作。因为资料分析是公考中最枯燥无味最机械的一类题,却又放在考试时间最紧张的最后,如果考生心浮气躁急于做完,那很可能会错一些平时能做对的题。
行测的出题思路分析结束了,大家明白行测的出题思路了吗?在知道出题思路后,再针对型的分析,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最让考生头疼的,别的考生都不怎么出现的「时间不够用」问题。
六、行测时间不够,是出题者有意为之的结果以国考为例,分析做题所需时间(省考事业编大体类似)。
行测限时120分钟,共130~135题。其中有10~15道数量关系题,这是耗时最长的题目类型,大约要花至少20~30分钟的时间。最后的资料分析部分有20题,由于资料分析题基本没有「捷径」,每道题都要翻材料、找数据、做运算,再加上每个材料的最后一题教大的计算量,差不多也要花超过20分钟时间。
也就是说,「数量关系 资料分析」一共就要花接近6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考生还需要在60分钟大约做完100道题。如果在常识判断琢磨一会,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纠结一下,在判断推理迷糊一阵,可能一不小心就多花了十分钟,但是已经没有几个十分钟让考生挥霍了。
站在国家公务员局的角度来说,这正是出题者想要的结果。考生以往经历的无论是四六级还是高考,要么留有时间检查,要么时间刚好用完,那是因为「分级考试」和「资格考试」都纯粹考察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公考除此之外,还考察考生的其他素质,而把时间设置的紧张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紧张的时间压力下,考生的时间规划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够充分的展示出来。同样的题目,有的考生给他150分钟能拿80分,给他120分钟就只能拿50分,这种就属于被公考体系淘汰的对象,即:
如果连一场笔试的时间都没有规划好,压力都承受不了,那就没有成为公务员的资格。
七、行测不是所有题都必须尽全力做对在「数量关系」中谈到了个问题:如果有一类题,你花10分钟能够100%做对,而花2分钟的话可以排除1-2个错误选项,保证50%左右的正确率,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
这道题如果出现在高考数学中,相信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第一种方法。高考的时间比较充裕,能够给考生充分的时间展示自己的实力。能多写出一层解题步骤,就能实实在在多拿一分,让自己多一分考上更好大学的希望。而在公考中,第二种方法是更合适的。
公考的时间真的非常紧张,如果花10分钟做对一道题,而别人用3分钟选了一个疑似正确的选项,就算别人做错了,那么在最后的资料分析也比你整整多了7分钟,这7分钟很可能就让他比你多做对不止一道题。所以,良好的分配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八、公考做合理的做题方法:按顺序来经过上述分析,大家应该得出了一个结论:行测的时间就是分数,浪费时间就是错题丢分。那么,能否采用改变做题顺序的方法呢?
答案是:不能,绝对不要改变做题顺序。该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说明:
第一个是出题者的考察角度。
目前,「言语常识」→「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的题型是经历了近15年的考试历史演变下来的,为大部分地区所接受。该套出题体系有着完整的逻辑和严密的体系,充分考察了考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是鼓励考生按照顺序做题的。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顺序呢?可以设想一下公考的场景。上千名考生涌入学校,在刚进考场时,大家在激动中还带着点忐忑。此时考生精神状态非常好,最适合做这种略带难度又无所不包的言语常识题。
一般来说,考生的思维在此阶段越来越敏捷,记忆力慢慢变好,在遇到干扰项以及需要回忆的题目时最容易想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做这部分题目的过程就像从餐前的开胃小菜一步步吃到正餐的过程,引领考生打开食欲,渐入佳境。
言语常识类题目做完后题量已至半,此时考生的体力脑力损耗不是太大,但已完全适应考场的节奏,大脑的运转到达巅峰阶段,最适合「攻坚克难」。因此,出题者在大家实力最强的时候推出了「招牌菜」——「数量关系」,相当于下了一道挑战书:你的实力,究竟能够有多强?
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类题目可以看出,它们的解题方法千变万化,但基本都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最重要的就是看考生有没有「头脑风暴」,怎么在复杂的关系中想出解题的方法。
经历了数学类题目的折腾之后,考生的脑力体力虽然尚在维持,但已经开始下降;于此同时,考生的大脑已经被完全盘活,10~15道数量关系 10道图形推理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把该发散思维的发散了,该综合考虑的考虑了,然后迎来了第三部分——「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题不太需要动多少脑力,但却需要揪出智商来占领高地,洞察出逻辑关系的要点。
该部分类似于餐后甜点,最适合被各种数字图形折腾后的考生食用,精致美味。这部分题是和公务员的行政能力结合的最紧密的,和智商测试题非常类似,属于考察考生「上限」的题目。
最后的「资料分析」,其实就是用餐后的打扫收拾。没错,公考这道美食,是要考生亲自收拾的……最后一部分枯燥无味,又题量颇大,其实和公务员日常工作有相似之处——不仅要做出政绩,还要做好日常本职工作,而大部分公务员的日常就是最普通的统计数据和整理材料。
这部分题还有一个特点:只要时间不紧张,你在状态最好和状态最差的时候去做,其实最后得分都差不多,也暗合对公务员心理素质的要求。
可以发现,按部就班的依照顺序做才能拿最高分。举个反例,如果考生第一时间做资料分析,那确实是有充分的时间拿下这部分分数,可是之后呢?经历了枯燥无味的资料题折磨后的大脑是否足够机敏,来快速做完言语理解?是否足够聪明,来克服数量关系类题目的难关?同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去做数量关系类题目,那么资料分析题的时间怕是更加紧张。
第二个是考试本身的要求。
除了出题者的角度之外,公考题目设置的顺序还有一个更加高大上的角度:那就是公务员是对党和国家忠诚,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人才(至少明面上必须这么说),这种职业必须堂堂正正,生活在阳光之下。如果说成为这个群体的考试竟然鼓励不按顺序做题,那公务员考试会给人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不要小看这种印象,更不要觉得国家公务员局不会考虑这一方面。
九、公考的时间分配策略在理解了公考的本质和出题思路后,考试时的时间分配策略就很简单了:
①前三部分加快速度,给「资料分析」留下充分的时间。建议至少留出20分钟,如果可以的话尽量留出25分钟以上。
②第一部分「言语常识」,应当增强自己排除干扰项的能力,减少因纠结某个干扰项而拖延的时间。
③第二部分「数量关系」,应当加大发散思维,遇到难题时想办法灵活运用技巧去做题而不是浪费精力去保证做对题。
④第三部分「判断推理」,应当增强自己的审题能力,吃透题干,不要因为对逻辑感到迷糊而耽误做题进度。
⑤第四部分「资料分析」,追求熟能生巧,把每个题的解题时间压缩到最短。
最重要的是,每个考生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体系,勤学苦练,严格要求自己,并多从不同的渠道吸收备考的营养,兼听则明。祝大家早日上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