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丐帮吗(历史上的真实丐帮竟是这样的)

金庸大师的鸿篇巨著,让我领略了一个门派林立的热血江湖。在这些门派里边,规模最大的要数丐帮,尤其是《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两部小说,将一个成员遍布天下的丐帮演绎的淋漓尽致,无不让人神往。

艺术高于生活,源于生活。

虽然小说里边的世界是虚构的,但虚构的世界却也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基础,加上小说家的想象来构建的。所以,虽然没有纷争的江湖武林,但丐帮这个组织却是真实存在过的。

历史上真的有丐帮吗(历史上的真实丐帮竟是这样的)(1)

▲《武状元苏乞丐》剧照。图源网络

丐帮的组成人员当然是乞丐了。

乞丐的产生跟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有直接关系。因此,当社会财富逐渐集中到一部分人手中的时候,乞丐这个职业的诞生是必然的。

也就是说,乞丐产生的年代可能要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乞丐生活在社会底层,是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为了保护自己,丐帮的产生也有它的必然性。

从金庸以及其他武侠小说中我们大概能看到一个丐帮产生以及发展的脉络。

丐帮产生于公元877年的唐朝时期,壮大于北宋,之后逐渐式微,到明清两代渐渐沦落至普通小帮派。

武侠小说中的记载自然不足为信,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付诸一笑可以,但要是认真你就输了。

乞丐作为社会底层人群,一向不被官方所关注,鲜有关于乞丐以及丐帮的官方记载。但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却用他们的笔墨为我们留下为数不多的关于乞丐以及丐帮的记载。

最早的丐帮可能起源于北宋年间。

明代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书生取了团头的女儿做老婆,后来书生科举高中,因嫌弃妻子父亲是团头出身,将妻子丢弃在江边小船上。

故事中的团头就是乞丐头的意思。北宋年间各行各业都有市肆,俗称团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组织(相当于现在的工会),而这些组织的头目就叫团头。被称为团头的乞丐自然是乞丐头,这种乞丐相当于当时的丐帮帮主。

虽然团头还是乞丐,但他和普通乞丐有着天壤之别。团头不用亲自上街乞讨,而是从他管理的乞丐身上抽成。因此,这些团头虽然是乞丐,但靠着剥削其他乞丐,不但成家立业,还能积累万贯财富。

历史上真的有丐帮吗(历史上的真实丐帮竟是这样的)(2)

▲《武状元苏乞丐》剧照。图源网络

到了清代,丐帮一般以县为单位,各有管理乞丐的行帮首领,称作“丐头”。

这些丐头一般都是黑社会指定人员或者地痞流氓担任,甚至于有些地方的丐头由官府指派。因为有强大势力的支持,这些丐头往往对管理的乞丐进行残酷的剥削,这和武侠小说中丐帮帮主的义薄云天有着天壤之别。

丐头以所谓的“杆子”作为权力的象征,这种代代相传的杆子最后成为“打狗棒”的原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杆子逐渐成为丐头的别称,到了清朝后期,又分化为“黄杆子”和“蓝杆子”。

“黄杆子”是以没落的八旗子弟为主体的丐帮;“蓝杆子”是以普通流民为主体的丐帮。

黄杆子并不上街乞讨,而是在传统节日三五成群到商家店铺唱曲讨钱。

黄杆子虽是乞丐,但乞讨方式和收保护费差不多。

他们在店家门口唱曲,如果唱完五句店家还没将赏钱拿出,黄杆子也不多言,转身便走,但第二天会聚集更多黄杆子成员在店家门口,依然唱曲,也不搞破坏,只是不让店家正常经营。到这种时候,店家往往要花很多钱才能将事情平息。

历史上真的有丐帮吗(历史上的真实丐帮竟是这样的)(3)

▲《武状元苏乞丐》剧照。图源网络

蓝杆子和普通乞丐无异,但规矩一样不少。

每到一个地方,要拜码头,想在这个地方长期乞讨,还得服从丐头管理。丐头为了获利更多,往往指使这些乞丐滋扰生事,骚扰有钱人。那些店家有钱人为了门前清净,往往花重金贿赂丐头,买一张葫芦形的纸符贴在门上,名为“罩门”。乞丐一旦见到这张纸符,便知趣离开,不再骚扰。

解放前,在中国华北地区,存在过一种叫做“穷家行”的丐帮,这个丐帮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销声匿迹。据说穷家行的最后一个成员是在养老院里颐养天年,直到去世,曾经有民俗专家专程前往,向他请教穷家行的历史。

穷家行的成员认名士范冉为祖师爷。

范冉是东汉名士,但穷家行的成员却把范冉和孔子联系到一起,说孔子在陈国断粮,派子路向范冉借粮。

范冉问子路“世上什么多什么少?什么欢喜什么恼?”

子路答不出,空手而回。

颜回再去借,对答如流“世上人多君子少,借时欢喜要时恼。”

范冉欣赏颜回的才华,借给他米,面各一个鹅翎管,颜回回去之后却倒出一座米山和一座面山。

孔子去答谢范冉:“借的米面还不了。”

范冉说:“等以后向我的徒弟还吧。”

孔子说:“等以后也叫我的徒弟们还,凡是门上贴对联的,都可以进去讨要。”

穷家行的乞丐强行将两个不同时代不想干的人联系在一起,无非是为自己的乞讨行为找一个合理的理由。

在他们看来,门口贴对联,家里必定有读书人,普天之下的读书人都是孔子的弟子,进去讨要并不是乞求施舍,而是理直气壮的讨还前人欠债。

历史上真的有丐帮吗(历史上的真实丐帮竟是这样的)(4)

▲《武状元苏乞丐》剧照。图源网络

穷家行又分活捻子,死捻子和杆上。其中以死捻子最为正宗,人数最多。死捻子又有韩门,齐门,郭门三个支派,并且有《穷家论》记载行内传说和规矩。

根据乞讨不一样的乞讨方式,死捻子又分为花搭子,武搭子,叫街三种。

花搭子唱曲为主要乞讨方式,武搭子则是用自残恫吓为乞讨方式,而叫街乞讨的成员多为老弱妇孺。

活捻子和死捻子有着本质的区别,活捻子成员一般不上街乞讨,更多是从事偷鸡摸狗的事情。虽然他们自认为是穷家行成员,但死捻子瞧不起他们,不被死捻子认可。

杆上则是穷家行中的高级乞丐。杆上的成员多为当地流氓恶霸,他们不用上街乞讨,只在遇到当地有红白喜事,才去讨要赏钱。主人家为了息事宁人,一般会赏赐很多赏钱。而且当地的死捻子和活捻子都受杆上管理,杆上相当于一个地方丐帮帮主。

作为旧社会的丐帮,穷家行有着严密的组织性,为了保证组织内部的正常运转以及组织的自我保护,想要进入穷家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要进入穷家行做一名乞丐,先得拜杆,也就是拜师。

就像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那样,一个年老的乞丐身后跟着一个小乞丐,这两个乞丐很有可能不是血缘关系而是一对师徒。

而且拜师还有很多繁文缛节,当然也少不了在拜师的同时熟读背诵行规,经历了这些才算正式进入穷家行。入行之后还要学习行中黑话,以便在日后区别行外人以及行内人交流之用。

历史上真的有丐帮吗(历史上的真实丐帮竟是这样的)(5)

▲《武状元苏乞丐》剧照。图源网络

我们平时总说最穷不过要饭。

在旧社会,想要做个叫花子不是手拿一只碗,一边哭一边喊那么容易的,这其中的门道多了去了。

解放后,国家积极发展经济建设,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包括穷家行在内的很多丐帮要不然被取缔,要不然自行瓦解。丐帮作为旧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影,逐渐沉淀到历史中去了。

虽然现在在街上偶尔能看到乞丐,但这些零星的乞丐多半是个人行为,像穷家行那样有组织的丐帮已经是极为少见,想要领略丐帮风采,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能找到。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曾府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