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137位宰相列表图(宋史连载043一个宋朝官员)

让人头晕的官制

关于宋代的官衔制度,一直有两个说法。

据可靠说法,大多数历史学专家都认为,宋代的官衔制度是历朝历代中最复杂的,没有之一。

据不可靠说法,当时宋代的不少官僚,自己都搞不清自己头上有几个名号。

宋朝137位宰相列表图(宋史连载043一个宋朝官员)(1)

长话短说,下面简单介绍宋代官员最常用的几个头衔。

第一个头衔叫“散官”,用来代表一定的官品。宋朝初年的官品共分二十九等,虽然分得很细,却没多少实际意义,只是用来决定官服的颜色。按规定,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五品穿绯色,六至九品穿绿色,因为五品以上已经算职位较高了,所以有“满朝朱紫贵”的说法。

第二个头衔叫“寄禄官”,这个名头你可千万要记准确,因为它是用来决定你工资待遇的。

寄禄官按照文武各分几十个等次,每个等次都有若干具体的官名相对应,这些官名只代表你可以享受的待遇,却失去了官名的本义。比方说,如果你有一天被朝廷任命为吏部侍郎,千万别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到人事部当副部长了,因为这个“吏部侍郎”的头衔只代表你可以享受文官第八等次待遇,而你要干的工作可能和吏部没有半毛钱关系。你真正被分配去干什么工作,还是要看下一个头衔。

第三个头衔叫“职事官”,其实,这个名头才代表你真正所从事的岗位。比如前面提到的三司使、转运使、知州、知县等官职。这些官名很有特点,在前面往往要加上“知、判、直、提点、管勾”等字眼,在后面则经常加“使、事”等字眼。比如,建隆元年,赵普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是他的寄禄官,枢密直学士是职事官,枢密直学士才是他真正的工作。

一个官员的“职事官”名称还和 “寄禄官”级别相关,如果他的寄禄官等次较低,却要干比较高等次的职事官,往往要在前面加“权、守、试”等字,比如原来的“三司使”就会改成“权三司公事”。

这又是一套复杂的规矩,却是每一个想了解宋史的人必须知道的,今后我们介绍某个官员的官职时,基本以职事官为主。

第四个头衔叫“贴职”。贴职是个荣誉性的官衔,一般有“某某馆(殿、阁、院)大学士、学士、待制、修撰”等称呼。可别小看这个荣誉性名头,能得到贴职,代表一个官员很有学问、威望,不但可以额外增加一点俸禄,还可以越级升官。名臣包拯就因为曾经担任过龙图阁直学士,故常被人称为“包龙图”。

除了以上几种头衔外,宋朝官员还会有祠禄官、勋官、检校官、爵、食邑、食实封、赐等名头,有的代表地位,有的代表经济待遇,有的代表礼仪特权,越是官位高的官员,头上的帽子越多。

比如,名臣司马光曾在书中列过自己长长的一段头衔:端明殿学士(贴职)、兼翰林侍读学士(经筵官)、朝散大夫(散官)、右谏议大夫(寄禄官)、充集贤殿修撰(馆职)、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职事官)、上柱国(勋官)、河内郡开国侯(爵)、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

足足63个字,一口气都念不过来,如果那时候也流行做名片,估计正反面全是字,要费点力气才能搞明白,他真正是干什么的。

宋代官员的头衔如此之多多,给后来者研究这段历史带来了不少麻烦,也一度让我非常头痛。但相信官员自己是不头痛的,名多不压身,不管是否具有实际作用,多一个名头总归不是坏事,想戴上一顶官帽的人永远不会少,下面我就要告诉大家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宋朝官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