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尚书墓,文化路附近的王家茔

文 | 杨建隆

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南大街扩道,我家从大海阳搬到了水产西街(后改名为文化十巷,在现文化路市场位置)。那时我很小,经常跟着家里大人出去,别人问:你们家搬到哪里啦?家里大人总告诉他们,搬到“王家茔”了。

我问奶奶,“王家茔”是什么?奶奶告诉我说,“王家茔”葬着一位清朝很大的官和他的后代,那阵式太气派了,有高大的牌坊、众多的石人、石马、石兽,在烟台周边几百里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茔地。

上世纪50年代前,“王家茔”还有完整的墓地。从1957年开始,毓璜顶西侧陆续建设企业新区,清一色的红砖红瓦平房,从东向西依次是机床附件厂有四组平房(机床附件厂宿舍),渔业公司有三组宿舍(水产宿舍),水产宿舍两边分别还有我们这些南大街拆迁户,叫水产东街和西街。上世纪70年代以后,从东向西改名为文化一巷到文化十巷。

据记载,“王家茔”最早发端于清康熙年间,是当时官至闽浙总督、户部尚书,一品大员王骘之墓。

王骘是福山古现东村人,清乾隆版《福山县志》记载:“王尚书墓,在县东北三十里许黄山之麓,即奉旨谕祭葬王骘地,石坊、华表、翁仲等仪俱全。”王骘墓葬小黄山是“皇御赐”,所以牌坊、华表、石人、石兽阵式宏大就不为奇了。

那么“王家茔”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在1949年出版的老烟台地图上,毓璜顶西部、小黄山(现改叫小璜山)北部,注有“王家茔”地标(如图)。

安平尚书墓,文化路附近的王家茔(1)

1949年出版的老烟台地图上注有“王家茔”

从老烟台地图标注的位置前后对比,结合我记忆中当年的地貌特征和当地老人的指教,判断“王家茔”应该在文化六巷到文化八巷之间,现在烟台七中的西北角。

安平尚书墓,文化路附近的王家茔(2)

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我们房子的后面(现在文化宫西街南头以西与文化路交界处),还有十几尊雕刻精细的石人、石马、石兽和倒塌的石牌坊、华表,它们大都是汉白玉的,也有些是青灰色石料雕刻的。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这些倒掉的石雕间爬上爬下,玩捉迷藏。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市政部门从毓璜顶西路到文化十巷间挖了一条深2米、宽1米左右的排水沟。沟是贴着那些宿舍房后挖的,各个巷子之间为了行走方便,不知道从哪里搬过来很多近2米高、半米多宽的大石碑,铺在沟上当桥用,每个巷口一般用四个石碑,文化八巷和文化九巷之间比较宽,用了六个碑。那些碑有汉白玉的,有花岗岩的,也有大理石的。水产宿舍这几个路口,最少要用十几块同样大小的石碑。

石碑刚铺上去的时候,引起了我们这些孩子们的好奇。碑文本来就不好读,且都是繁体字,还有很多字都不认识。我们最感兴趣的是碑右下角的年代,看到最早的是雍正年间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也都有。儿时不懂事,觉得碑大字多的肯定是大官的墓碑,上面写有“皇清”字样的最大,说不定是皇帝家的。后来才知道,“皇清诰授”“皇清显考”的“皇清”只是代表大清年代罢了。

时间久了,这些碑面都盖上了尘土,字迹看不清楚了。

记得我们家附近路口的四块碑都是汉白玉的,有一座碑有碑首,上面刻有精美的动物图案,是螭(无角龙)还是麒麟记不清了。

据说清代一品大员碑首是螭,二品是麒麟。古现东村王家在清代共出了6位翰林、27名进士、56名举人、516名秀才,在京做过一品大员的不只王骘一人,二品、三品就多了,著名的甲骨文之父、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就是正三品。这座带碑首的石碑到底是谁的?是个谜。

安平尚书墓,文化路附近的王家茔(3)

王懿荣塑像 资料图

上世纪60年代末以前,现文化宫西街与文化路交会处是一条深沟,修路时很多石牌坊、华表、石人、石兽都做为填充物埋在了沟里。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我家屋后还保留着五座坟丘,成品字形,或许当初也是王家茔的一部分吧?挖屋后排水沟时,曾不时挖出棺木和骨殖,想来“王家茔”不仅有王骘的墓,他的后代很多都埋葬在此。

安平尚书墓,文化路附近的王家茔(4)

安平尚书墓,文化路附近的王家茔(5)

然而,王骘后人中王懿荣的墓却葬在磁山,古现王家什么时候把墓地选做他处?仍是个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