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背地里原来是这样的鲁迅(鲁迅为何逐渐被移出教科书)

鲁迅背地里原来是这样的鲁迅(鲁迅为何逐渐被移出教科书)(1)

鲁迅先生一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文学大家,从小到大的课本中都有着鲁迅先生的作品,而对于鲁迅先生的生平,许多影视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觉醒年代》中对鲁迅先生的演绎就十分传神。

而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鲁迅先生感兴趣,也慢慢的了解到鲁迅先生的一生,知道了他是一个多么勇敢的人,是一个多么壮烈爱国的人。他以笔为锋、以墨为刃,杀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爱国之路,一直奋斗在抗日思想战斗的第一线。

但如今却有许多所谓专家,质疑鲁迅先生的水平,甚至近些年来,鲁迅先生的作品开始逐步从课本中移除,这里究竟有什么原因?

鲁迅背地里原来是这样的鲁迅(鲁迅为何逐渐被移出教科书)(2)

鲁迅先生

从小学开始,课本中就一直有鲁迅先生的作品收录,像《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等文章都是伴随着我们长大的,尽管小时候的我们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我们依旧会被鲁迅先生的文字所感染,依旧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感情。

鲁迅先生的作品通常都以讽刺为主,对于他所处时代中的一些黑暗,对于人们所遭受的不公,对于列强的侵略行为,鲁迅先生都曾写过文章来批判。

而他之所以这么受人尊敬,之所以在文学界有这么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他是真真正正为人民战斗的,始终以笔为武器为劳苦大众争取利益,而他的爱国之心也是非常赤诚的,越是了解鲁迅先生,越是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鲁迅背地里原来是这样的鲁迅(鲁迅为何逐渐被移出教科书)(3)

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在那段黑暗的历史中,他是为数不多的一束光,是始终坚持自我,始终为人民照亮前路的一束炬火。他笔下的《狂人日记》《祥林嫂》等无一不是在讽刺社会现实,讽刺封建的陋习,也是在为大众照亮思想的前路,让他们能够迎来真正的思想解放。

而鲁迅先生也真正做到了他所写的那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一生一直都致力于让民众的思想解放。他是那个时代最完美的见证者,他亲眼见证了那段历史中所有的不公和残酷,亲眼见证了百姓的麻木不仁,看到了国家黑暗的未来,所以他才会选择弃医从文,选择以笔为锋,成为照亮中国未来的那一盏明灯,成为劈开黑暗的那一把刀。

所以他的作品是真正值得人们去回味并纪念的,而自从恢复教育以来,课本中始终都有鲁迅先生的作品收录,只是到了现在,鲁迅先生似乎遭受了很多人的质疑,在文学界,有一些自称是专家的人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提出异议,认为应该把鲁迅的作品从教材中删除。

鲁迅背地里原来是这样的鲁迅(鲁迅为何逐渐被移出教科书)(4)

后来人们发现课本中关于鲁迅的作品的确在逐渐的减少,而且也让人民群众十分不满,毕竟在人民群众心中,鲁迅先生的地位是很特殊的,在他们看来,从教材中删除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对鲁迅先生一生的否定,这是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也曾有专家解读过鲁迅被删除作品的原因,其实是合情合理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但绝不是因为那些所谓的专家对鲁迅先生的诋毁,鲁迅先生的作品并不是被删除,只是被移到了学生学习的后半段,让他们的身心逐渐发展完整之后,他们才能真正的体会到鲁迅先生文章中的深意,真正体会到当初人们的苦难并理解其中的感情。

鲁迅背地里原来是这样的鲁迅(鲁迅为何逐渐被移出教科书)(5)

时代发展

鲁迅先生的文章被删除,第一个首要原因就是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在不断的进步,当初那段黑暗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曾经所经历过的苦难我们绝不会忘,但学生所要学习的东西却是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

这并不是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过时,或者已经没有参考意义,相反,鲁迅先生的文章不管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可以发人深省的,只不过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已经发生改变,在鲁迅先生那个时代,文章是用来解放思想,用来引领人生道路的。

而在现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要报效国家,为了做实事。现在中国的思想体系已经趋渐成熟,而现在的孩子们对于当时的那段黑暗历史并不会有身临其境的体会,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之类的人物,其实离我们相当遥远。

鲁迅背地里原来是这样的鲁迅(鲁迅为何逐渐被移出教科书)(6)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各方面都在进步,鲁迅先生笔下很多的黑暗已经无迹可寻,所以鲁迅先生的文章现在已经不适合作为教材内容出现。

难度问题

而这第二个原因就是文章本身的理解难度了,从前鲁迅的文章都是出现在中小学的课本中的,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课本难度有着严格的要求,每篇课文都需要他们深入的理解并且读懂,而鲁迅先生的文章太过深刻,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实在太难懂了。

就像你让一个小学的孩子来学习大学的微积分一样,两方是不匹配的,所以才会选择将鲁迅先生的作品移除。但这并不是代表从此他们就不会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了,只是在中小学的阶段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并不适合作为教材内容。

鲁迅背地里原来是这样的鲁迅(鲁迅为何逐渐被移出教科书)(7)

他的文章造句用语比较晦涩难懂,以中小学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些困难的,理解表面意思都十分困难了,更别说理解其中深意了。这个阶段、这个时代的孩子并没有经历过那样黑暗的历史,甚至从小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让他们理解其中的苦难,理解这些人的悲哀以及社会的黑暗,是太过超前的,所以才会选择移除中小学课本中鲁迅的作品。

结语

所以人们不必太过担忧国家的未来,鲁迅先生的作品以现在的时代眼光来看,并不适合中小学生来学习,但他的作品永远都是经典的,当孩子们进入高中,进入大学之后,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是必读的了,而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成熟,也接触过很多历史内容了,所以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鲁迅的文章,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深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