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防的十大巨星(当年他比长津湖还震撼)
近几年韩国电影够风光。
反观旁边的一个国家,怎么感觉没了动静。
别误会,Sir说的不是中国。
而是:
俄罗斯。
俄罗斯元素在国产片里存在感挺高。《囧妈》,开往莫斯科的列车;《我和我的家乡》,去俄罗斯上美院;原本定档今年春节档的《超能一家人》,沈腾饰演的角色直接就是俄文名。
看来群众基础不差。
但这几年俄罗斯电影哪去了呢?
有人说,俄罗斯电影在我们这从来就没火过吧。
可能大家已经淡忘了。
曾经俄罗斯电影和剧的一个窗口期。
窗口短暂地打开,但是,似乎又被重重地关上了。
01
Sir说的并不是过于久远的苏联电影。
虽然这本老黄历也是挺光辉的。
光一个塔科夫斯基就已经吹不过来了。
还有《雁南飞》《士兵之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样名垂影史,历久弥新的经典。
△ 今年戛纳电影节“登上阶梯”宣传片中的《雁南飞》经典片段
辉煌过去,俄罗斯电影进入漫长的萧条沉寂。
60年代,苏联的年观影人次能达到45亿,平均每人每年观影20次,即使80年代末苏联解体前夕,也有15亿人次。
但到了1997 年,这个数字变为 8700 万,每人每年观影次数仅为 0.6。
大批国营制片厂倒闭,电影从业人员失业。
再加上西方电影的大量引进,俄罗斯电影在冲击中一蹶不振。
对于俄罗斯电影人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新的创作方式,新口味的观众,脱钩已久的新世界。
进入2000年后,俄罗斯政府开始重视电影业的衰落,加大对电影业的扶持力度。
包括但不限于,逐年增加政府扶持拨款,限制引进片份额和提高引进片税收,增加影院建设……
成效,十年后开始显现出来了。
一批俄罗斯电影新作开始闯入中国观众的视野。
2013年,二战题材大片《斯大林格勒》。
这部俄罗斯的“主旋律大片”,作为俄罗斯首部IMAX巨制,在中国收获七千多万票房。
那时候,《长津湖》还没出,很多中国观众赞叹,大场面不输好莱坞嘛。
2015年,翻拍自苏联经典的战争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中国上映,豆瓣8.0分。
2016年,冒险动作片《火海凌云》国内上映,豆瓣7.7分。
口碑不俗,几千万的票房能让俄方和中国发行方都赚到钱。
为此,电影频道还专门出了一期报道,称俄片为“中国市场新贵”。
别以为战斗民族拍电影只会突突突。
该苏的时候,也能苏掉你骨头。
2016年时,一部叫《他是龙》的俄罗斯奇幻爱情片在中国火了。
美好的肉体,青春的脸庞,震撼的景色。
让它在中国揽了六七千万的票房。
当时便有中国影视公司眼疾手快,与俄方签约,准备共同打造第二部。
男主还开通了新浪微博,收获了一大票粉丝。
俄罗斯电影崛起的势头,让人浮想联翩。
俄罗斯美男,会不会像韩流欧巴一样在中国刮起一阵旋风?
甚至知乎上直接有人问:
俄罗斯大片以后会攻占我们的电影市场吗?
在俄罗斯本土。
电影业好像也走上了中兴的进程。
2013年,俄罗斯电影票房创下13亿美元的记录。
2014年,它已经成为世界第八大电影市场,紧随韩国之后。
2014~2018年间,俄罗斯国产电影的票房份额一直呈稳步增长趋势。
虽然进口片票房仍占据大头,但俄罗斯本土电影的类型也在百花齐放。
除了上面提到的战争题材,奇幻题材。
还有史诗片。
取材自维京时期的《维京:王者之战》,普京亲自点赞认证的大片。
体育片。
《绝杀慕尼黑》,俄版《夺冠》,这部前苏联男篮战胜美国队的电影,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成为现象级之作。
科幻片。
《太空救援》,冷战时期苏联真实的太空救援事件,有人将它称为俄版《地心引力》。
看看这相当不错的特效,成本少说上亿了吧?
其实人家只花了4000万人民币,都花在了刀刃上。
《硬核亨利》,美俄合拍出品。
第一视角科幻动作片,如游戏般身临其境。
尺度炸裂,极致暴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除了这些靠生猛出圈的硬核大片。
那几年,还有一批俄罗斯导演征战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
每年,都连续有俄片出现在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并有所斩获,相当能打。
再看看俄剧。
Sir记得有段时间一连追了好几部,感觉俄剧最大的特点就是:
能自黑。
《心理俏佳人》(2017),豆瓣8.4。
说是恋爱心理学,但怎么看着像……动物学。
按照收入,将男人划分为不同的动物等级:狮子、大猩猩、公羊、蟑螂……
《背叛》(2015),豆瓣9.2。
国产剧的出轨,还在打小三。
他们的解决方式是……直接拔枪。
《战斗民族养成记》(2015),豆瓣9.2。
一个美国人被俄罗斯风俗虐了千百回,最后融入,抱得美人归的故事。
由于这部剧在中国太火,国内公司参与了影版合拍,主角替换成了中国人。
那时,俄罗斯电影的复兴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后来,那些花儿都去哪了呢?
02
得从新世纪一位重要的导演说起。
安德烈·萨金塞夫。他被很多人称为“塔可夫斯基的继承者”。
2003年,历经沉寂,复兴之初的俄罗斯电影迎来了一剂强心剂。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导演的《回归》,斩获威尼斯金狮奖,一鸣惊人。
《纽约时报》评论,《回归》重新肯定及延续了塔可夫斯基所代表的“俄国电影思维”。
也就是有别于好莱坞式电影工业体系的,俄罗斯电影艺术传统的延续。
表面上,这是一部聚焦于父子复杂关系的伦理片。
可下面暗藏的,是俄罗斯国族命运的政治寓言。
电影里,父亲消失后突然回归的年头是12年。
电影面世距离苏联解体的时间,也是12年。
而对于俄罗斯电影来说。
《回归》拿下金狮奖意义非凡。
它象征着沉寂的俄罗斯电影,再度回归到世界电影艺术体系之中。
10年代后,萨金塞夫开始高产。
2014年,他拍摄了创作生涯中另一部巅峰代表作《利维坦》。
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中国影迷戏称,俄版《天注定》。
“利维坦”,《圣经》中的巨大海怪,17世纪时,他被英国政治学家霍布斯用来形容没有边界,不受制约的国家强权。
一个海边的边远小镇,一场强拆引发的家破人亡。
而暴力肮脏的强拆,竟是为了建一座神圣的东正教堂。
反抗如同以卵击石,称霸一方的镇长放话,你们不过蝼蚁。
而被碾压的人,只能借着一瓶又一瓶伏特加麻醉自己。
这是一个发生在小镇的故事。
也是萨金塞夫眼里当下的俄罗斯,强权与宗教媾和,一个巨大的利维坦国度。
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当年引发的公案。
结尾字幕,你可以看到鸣谢中,赫然写着俄罗斯文化部的名字。
这部旨在批判俄政府的片子,竟由俄罗斯文化部出资35%。
当然,这不是怪事。
在俄罗斯尚不完善的电影市场,本就不赚钱的艺术电影,基本都得靠着文化部的扶持创作。
但文化部常常也会遇到“吃饭砸碗”。
《利维坦》获奖后,在俄本土引发了巨大争议。
不仅一再被文化部推迟上映,最终上映的版本,被剪掉了所有的脏话。
很多俄罗斯人认为这是一部“辱俄片”“讨好西方”,说导演应该在红场上,向普京和全体俄罗斯人民道歉。
文化部长梅津斯基则公开批评萨金塞夫,并将他列入了资助黑名单。
没有政府资助,就只能找私人,找别国的资方。
2017年,萨金塞夫带着新作《无爱可诉》再度出征戛纳,获得评审团奖。
但这一次,已经没有了来自俄罗斯政府的资助,制片方中也出现了法国等国家。
《无爱可诉》中,萨金塞夫将目光从《利维坦》中的边远小镇,移向了大都市莫斯科。
一对夫妻婚姻破裂,各自另觅新欢,儿子成了二人的累赘。
女主总是将她对儿子的厌恶挂在嘴边,表示他是个历史错误。
某一天,伤心的孩子决定离家出走,夫妻俩开始无望的寻子旅程。
萨金塞夫用一个分崩离析的中产家庭悲剧,指向整个迷茫错乱的俄罗斯社会。
因为老板严苛的东正教信仰,不敢在公司透露自己离婚的男主。
夫妻分开只有一类情况可以例外
配偶死亡或者类似情况
总是沉迷于苹果手机,忽视一切的女主。
连儿子在她面前哭泣,她都因看手机而察觉不到。
而孩子的秘密基地,是一处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废弃大楼。
结合当时的背景,导演的用意昭然若揭。
电影结尾,电视上播放着2014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新闻。
成千的遇难者,上万的伤者
难民数不胜数
乌克兰崩溃了,并且仍在继续崩溃
历经苏联时代的老人,对着摄像机大声控诉着他们的不解。
我们是矿工,建筑工人,司机
我们是工人阶级
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们
女主听完新闻转身登上跑步机,衣服上写着大大的“RUSSIA”。
她奔跑者,却一直停滞不前。
而她的孩子,早已伤痕累累,不知去向。
萨金塞夫曾在采访中解释,为何拍这样一部绝望的电影。
前几年,人们似乎还是充满希望的,等待着政治气候的回暖,相信国家会尊重民意。
但到了 2015 年,俄罗斯和乌克兰爆发冲突,人们感到无望,社会陷入敌对情绪和军事化,仿佛每个人都在被敌人包围。
萨金塞夫的电影创作,总是在探讨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无爱可诉》,是他至今最后一部面世的电影。
早在那时,他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风暴前夜,整个社会弥漫扩大的无爱与不安。
它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03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还出现了一位话题十足的俄罗斯导演。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刚刚结束监禁的他逃离了俄罗斯,以独立影人身份参加了戛纳电影节。
这也是他第三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要知道前几次,他只能这样走红毯:
由女演员举出他的名牌。
不是不想出席,而是受到软禁。
今年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新片《柴可夫斯基的妻子》,讲述著名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妻子,作为一名同妻的隐秘生活。
一看,又是让俄罗斯当局头疼的题材。
电影立项时,文化部长梅津斯基这样对基里尔说:
“柴可夫斯基不是一个同性恋者。我们没有授权展示任何与同性恋有关的东西,我们需要一部关于异性恋柴可夫斯基的电影。”
基里尔一直是俄罗斯政府眼中的麻烦人物。
乌克兰问题,LGBT,东正教……
哪里是俄当局的敏感点,基里尔就在哪。
2016年,他的电影《门徒》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
基里尔用一个借宗教之名行极端之事的少年,来讽刺东正教,独裁统治与集体信仰狂热。
在俄罗斯这个东正教国家,引发的争议可想而知。
很快,灾祸降临。
2018年,当局以“非法贪污艺术津贴”的罪名对他进行扣押。
基里尔拒不认罪,而国内外文化界普遍认为,这项指控实际基于政治原因,并请愿释放他。
在被俄罗斯政府软禁的同时,他的新片《盛夏》入围戛纳主竞赛。
《盛夏》是一部传记片,重现了80年代初,苏联摇滚教父维克多·崔的一个夏天。
这部片,也是五条人仁科的最爱。
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正陷入保守僵化的泥潭。
在那个年代的苏联,摇滚是资本主义的舶来品,是地下的。
摇滚乐现场是怎么样?
观众呐喊、蹦起来、比?
No。
每个人是这样的,一言不发,正襟危坐,优雅地鼓掌。
因为他们都是伪摇滚迷?
No。
因为警察就在一旁看守着,稍微有一点“过火”的行为,演出就要被取消。
《盛夏》里的摇滚乐和年轻人,是一种个体意识萌发后,对集体规训的对抗。
当年对基里尔审判定罪后,他在法庭陈词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年轻人总是选择自由,自由的理想迟早也会成为我们在这个国家生活的基础。"
也是从那时起,萨金塞夫拍《无爱可诉》时曾觉察到的那种绝望与敌意,已然更加明显。
乌克兰危机的持续,欧美制裁带来的经济困境,国际关系的愈发紧张……
连锁反应如西伯利亚的寒风,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方方面面,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2018年,英国讽刺喜剧《斯大林之死》上映在即,却突然被俄文化部撤档禁映。
禁映电影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吗?
还真是。
因为此次是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二十多年后,官方第一次禁止影片在俄上映。
就在2016年左右,俄剧开始在国内火起来的时候。
大家喜欢看的一个原因就是敢说,敢拍。
而针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吐槽,总能让我们会心一笑。
但后来。
俄罗斯电影和俄剧开始在我们视野里消失。
在这消失的几年里,我们羡慕过的那种创作氛围,也在俄罗斯悄无声息地消沉了。
俄罗斯的年轻人没等来自由,先等来了疫情,紧接着便是战争。
今年年初,俄乌冲突再度升级,战争爆发。
俄罗斯电影再一次遭受灭顶之灾。
为表示谴责与抗议,好莱坞各大巨头,迪士尼、华纳、环球、派拉蒙等,集体撤出俄罗斯市场。
俄罗斯电影院,已经看不到新上映的大片。
据日前法新社报道,俄罗斯大批电影翻译人员瞬间失业。
要知道,俄罗斯电影放映市场极度依赖好莱坞大片,2019年,本国电影仅占总票房份额的20%左右。
自2月底以来,俄罗斯最大院线之一的卡罗公司售出的电影票数量骤减了70%。
刚从疫情阴影中回过血来,俄罗斯的电影放映业又跌入了冰窖。
不光是院线。
奈飞、HBO,亚马逊等流媒体平台也都停止了在俄罗斯的业务,暂停了与俄罗斯当地影人的合作。
那没有好莱坞,看本土片呀。
可是,俄罗斯许多出色的电影人,已经失望远离。
除了基里尔,还有萨金塞夫。
2018年《无爱可诉》获奖后,派拉蒙曾向名扬国际的萨金塞夫抛来橄榄枝,合作拍摄一部俄剧。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20年,疫情爆发。21年,萨金塞夫感染新冠并发展为重症,肺部受损90%,被送往德国治疗。
等到今年,派拉蒙已经撤掉了俄国业务。
据最新报道,萨金塞夫仍在欧洲恢复病情之中。
按照计划,他的下一部电影《何事发生》已经是一部英语电影,全然在俄罗斯之外制作完成。
制片人亚历山大·罗德尼亚斯基,萨金塞夫的老搭档。
他也离开了俄罗斯。
△ 罗德尼亚斯基(左)与萨金塞夫拿下金球奖
这位制片人是俄罗斯电影界的大佬,不仅制作了许多在国际获奖的艺术电影,也制作了包括《斯大林格勒》在内的众多高票房商业大片,《云图》这样的跨国好莱坞大片,也有他的份。
但同时,他是一名出生在基辅的乌克兰人。
战争爆发后,罗德尼亚斯基被俄罗斯当局划入反对派名单。
他对《综艺》杂志说:“我在叛徒和敌人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罗德尼亚斯基随即抛下一切——俄罗斯的业务,家产……彻底逃离。
离开的,还有俄罗斯90后新锐导演康捷米尔·巴拉戈夫。
2019年,他拍摄的女同题材电影《高个儿》获得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导演奖。
在近年恐同情绪高涨的俄罗斯,显得格外另类。
他是俄新生代导演中,最有希望名扬国际的一位,大家都说,他迟早会捧回一座金棕榈奖。
但今年3月,这位俄罗斯电影新星已经带着爱犬,失望地离开了祖国。
他在社交媒体发文称:
我们离开了俄罗斯,我们感到非常抱歉和深受打击。一瞬间,我们的未来被夺走了。我们的父母和朋友被带离身边。但有一件东西他们无法夺走——那就是电影。
即使对留守俄罗斯的电影人来说,在当下的环境也如履薄冰。
罗德尼亚斯基在《综艺》杂志采访中说,他看到了留在俄罗斯同行的黑暗未来。
我认为目前没有任何俄罗斯电影市场的可能性。俄罗斯国家将资助一些电影和电视节目,但一切与战争前的电影市场相去甚远,我想象不到目前的环境,会有资本愿意并有能力支持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制作。
加上当局对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禁封,一切都在变得更加闭塞,一切只会愈发艰难。
目前,国际各大电影节已经对俄罗斯官方关上了大门,只欢迎俄独立影人的参与。
在5月的戛纳电影节上,俄罗斯媒体连采访资格都已经失去。
许多俄罗斯电影人,只能在矛盾与冲突的夹缝中苦苦挣扎,陷入两难。
乌克兰著名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此前一直在俄罗斯从事电影工作,3月,他因声援困境中的俄罗斯电影人,被乌克兰电影学院开除。
这位2010年后俄罗斯电影圈最重要的导演之一,用敏锐的影像,记录苏联解体后当代俄罗斯的各个角落,以及与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2014年,纪录片《中央广场》,谢尔盖拍下乌克兰危机中,民众在基辅中央广场的抗议。
大家高喊着:
Glory to Ukraine
Glory to the heroes
2017年,他的剧情片《温柔女子》入围戛纳主竞赛。
谢尔盖用一位逆来顺受的温柔女子寻找丈夫的遭遇,串联起苏联解体后,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种种怪异现状。
当年在接受《新浪娱乐》采访时,谢尔盖表示:
统治阶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个阶级统治下的每一个被虐待的温柔的人,都是这个阶级的创造者。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政权中的一个细胞。我借助这些小人物的形象来审视权力的本质:权力欺骗你、虐待你、吃掉你的希望。阶级统治之所以像是地狱,是因为它并不会只虐待你一次,而是反复地虐待你。我没有特指俄罗斯或者乌克兰,它可以是任何政权。
而这部电影,同样没有受到俄当局的认可与资助。
谢尔盖被乌克兰电影学院被开除后,面对质疑他解释道:
当我今天听到这些禁止俄罗斯电影的呼吁时,我想到了俄罗斯电影人,他们都是好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受害者。
虽然战争爆发后,他也第一时间站出来谴责战争。
可是在巨大的伤害面前,谢尔盖趋于平和的诉求很快淹没在声浪中。
毕竟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过。
动荡之中,电影、电影人还是太脆弱了。
多年辛苦的经营建设,在不可抗力面前,可能一夜就会崩溃。
但电影又是如此强大。
强大到让一个战斗民族惧怕,强大到预见了历史进程的蛛丝马迹。
萨金塞夫曾说:
“暴躁和隐忍都是俄罗斯人天然的民族性。”
所以他电影里的俄罗斯男人,总是表现得暴躁,实际却又懦弱隐忍。
《利维坦》里,总是喝着烈酒,暴着粗口的男主,最终没敢用枪崩掉羞辱他的镇长。
只是拿着枪,无助呆坐在原地。
《无爱可诉》里,五大三粗的壮汉,总是把责任推给妻子。
看到疑似儿子的尸体时,他比妻子更先脆弱地崩溃。
在俄罗斯曲折的历史里,它总是在寻找一个可以让自己显得无比强大的依托。
沙皇的不可一世。
苏维埃的乌托邦。
对于辽阔版图的渴求。
海中巨兽利维坦,好像是这个民族永远的图腾。
可是好像忘了,霍布斯所描绘的那个被人们创造出来的利维坦,庞大而又危险,反过来主宰了创造者的命运。
大梦谁先觉呢?
想起了《利维坦》这部电影,传说中的巨兽一次也没有出现。
走到了大陆的尽头。
面前的,只有一具鲸鱼遗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M就是凶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