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因(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

朱允炆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视诹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着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因(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1)

建文帝朱允炆

  1368年2月,朱元璋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1402年死)为皇太后。关于朱允炆的个性和他在位时的国内发展情况现已无可信材料,因为朱允炆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而私家记述又概遭禁止。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因(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2)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老者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黄子澄(1402年死)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学者,他在1385年举进士第一名。他在明太祖时代担任过很多官职,现在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齐泰(1402年死)也是1385年的进士,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方孝孺(1357—1404年)早在四十来岁的初年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未中过举,在他很晚的岁月才开始进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为翰林侍讲。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黄子澄和齐泰变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他。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帝国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方孝孺是《周礼》,一部关于乌托邦式政府的经典著作——专家,他发觉他所见到的是个人专制统治的缺点,因此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所有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生平经历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或称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宽政、削藩的改革,史称“建文改制”。由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应天府,是为明成祖,惠宗随后下落不明。大臣梅殷谥其为“孝愍皇帝”,上庙号“神宗”,但不被成祖承认,故不使用。直到南明时,弘光帝追谥其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为“恭闵惠皇帝”,故也作“明惠帝”。  皇太孙时期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嫡母太子妃常氏所生长子朱雄英早故,另有一子朱允熥为其弟。嫡母常氏在1378年逝世后,朱允炆生母吕氏成为继任太子妃,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父亲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祖父朱元璋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同样温文儒雅,即长皆以宽大着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朱允炆出生时脑袋长得颇偏,朱元璋用手摸着说:“半边月儿。”一年除夕,他与父亲朱标陪同朱元璋,朱元璋叫他父子作咏月诗,朱允炆作诗曰:“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朱元璋看后默然不语。

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因(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3)

继位称帝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定次年(从1399年2月6日开始)为建文元年。惠宗在六月晋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在国事上倚重三人。惠宗的年号“建文”有别于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严刑峻法治国,即位后改行宽政,囚犯人数减至洪武时期的三成左右。  惠宗能虚心纳谏。一次他因病上朝晚了,监察御史尹昌隆对此提出批评,左右建议他说出自己染病,建文帝却认为这样的谏言难得,不但没有自辩,还表扬了尹昌隆,公开了他的奏疏。  削藩改制  明太祖为巩固皇室,大封宗室为藩王,各拥私人护卫军队。对惠宗来说,诸藩王大多为其叔辈,且在封地掌握兵权,心中由是不安。惠宗为皇太孙时曾问黄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说诸王军力不足以抗衡朝廷。惠宗即位后,下令各王国的地方文武官员听朝廷节制,采取削藩政策,先后废黜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及岷王。在部署对付年龄最长、军功最多、武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时,由于惠宗身边的谋士多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以致打草惊蛇,引发了燕王先发制人的念头。朱棣在权衡利害之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难”为名,向京师进军。  建文元年,明惠宗下诏讨伐燕军。命吴杰、吴高、耿??、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分道并进,并在河北真定设立平燕布政使司,兵部尚书暴昭掌司事。随后,耿炳文率大军抵达,与燕军交战后失利退守。明惠宗临时换将,撤换耿炳文,由李景隆代替。随后,朱棣获得宁王朱权及朵颜三卫,实力大增。而李景隆在率军围困北平后,仍然无法破城,并在郑村坝溃败。燕王因此向明惠帝上书,明惠帝不得不罢免齐泰、黄子澄。  建文二年,燕军与中央军在白沟河大战,李景隆再次溃败并逃亡济南,随后再在济南溃败。然而,朱棣却无法攻破山东参政铁铉、都督盛庸的济南城,不得不撤军。明惠帝随后封赏铁铉、盛庸,但却不诛杀李景隆。同年冬,燕军再次进犯济宁,盛庸击败并斩杀燕将张玉,并接连获胜。建文三年,两军在河北山东一带屡次交战,并互有胜负,最后燕军攻入真定。

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因(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4)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领的中央军在小河大胜燕军,并斩其将陈文;而徐辉祖亦在齐眉山获得大捷。燕军恐惧后计划北归。恰逢惠宗误以为燕军已经北撤,召徐辉祖班师,致使何福孤军奋战。随后,灵璧之战中,燕军大胜,陈晖、平安、陈性善、彭与明被执。盛庸军亦在淮河之战中溃败,燕军遂渡过淮河,抵达六合。惠宗不得不下诏要求各地勤王,并遣使割地罢兵。同年六月,盛庸在浦子口与燕军交战不利,都督佥事陈瑄率水军赴燕。随后,朱棣率燕军渡江,最终逼近南京应天府。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变节,致使燕军进入都城。宫中起火,惠宗不知下落。  身后  燕王朱棣入京师应天府后,惠宗在宫中举火,皇后自焚死,惠宗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则不知所踪,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论的历史之谜。有称其从地道逃亡,也有称其离宫后出家为僧。  朱棣入京后,先捕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及大批忠于惠宗的官员后,方称皇帝,是为明成祖。当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惠宗发丧,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但是不被成祖承认。

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因(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5)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惠宗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惠宗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惠宗年仅2岁的幼子朱文圭被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广安宫。惠宗的三个弟弟原本封为亲王,尚未就藩,朱棣将他们降为郡王。年长的朱允熥和朱允熞先被封至福建漳州和江西建昌,旋被召回京师(南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只留下幼子朱允熙给朱标奉祀[22],而不久之后朱允熙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  溥洽是惠宗主录僧,当时传闻他知道惠宗出逃的事,朱棣遂以其它罪名囚禁溥洽长达十余年,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  明成祖即位后,不承认惠宗的正统性,下令销毁建文朝史料,并先后三次修改明太祖实录。成祖还下令作《奉天靖难记》,对懿文太子及惠宗多加诋毁。  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号称建文皇帝。随后被逮捕调查,乃是钧州人杨行祥,随后下狱而死。同行十二位僧侣,皆戍辽东。随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均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正德、万历、崇祯年间,诸位大臣请求续封惠宗,及加庙谥,均未成行。虽然《太宗实录》(成祖原庙号太宗) 称惠宗被朱棣以天子礼下葬,但崇祯帝在位时却亲口承认建文并无陵墓。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南明的弘光帝在南京即位,于同年七月为惠宗君臣平反,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乾隆帝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故后世也称惠宗为“明惠帝”。  年1月,福建省宁德市金涵乡上金贝村发现的一个和尚墓被认为是惠宗的墓葬所在,这个墓穴也是迄今为止福建发现的最大的和尚墓。然而,建文帝的最终下落至今仍是不解之谜,一说建文帝藏身于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  属臣  明惠宗在登基后不久,即重新选拔六部官员,其中大量官员在靖难之役中死亡;在战事中阵亡、拒绝与燕王朱棣合作而自杀或不屈而亡,其中包括礼部尚书陈廸,兵部尚书齐泰、铁铉,刑部尚书暴昭、侯泰,左都御史景清,右都御史练子宁、翰林院方孝孺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