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大学之道(杨鹏解读大学大学之道)
最近阅读了青豆书坊的新书《杨鹏解读大学》,获益匪浅。这本书全面客观地解读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又非常具有启发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感知《大学》的纯文学魅力,又能够自省自身,达成修身齐家的人生终极目标。当然了,肯定会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古人书不可尽信,不然朝代更迭又怎么会那么频繁,现实世界为何又会如此苦人。其实,这些疑问恰恰又在《大学》里被解释得明明白白,只不过是某些后人(比如说朱熹程颐)在解读时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的,然后故意曲解以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以至于当代的很多人都对先人智慧产生了质疑。
杨鹏在解读《大学》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地偏听偏信,盲目跟从主流学说,这一点正好暗合大学之道所提倡的。单从此一点,这本书就很有一读的必要,毕竟我们已经被刻意引导太久了。阅读《杨鹏解读大学》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正在观看一档国学讲史类的节目,整本书的行文风格颇似过去的《百家讲坛》,但又在趣味性的基础上多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我们在全文12讲中处处可以看到杨鹏引经据典,来论证《大学》里的思想,引证过去人狭隘的偏见。解读《大学》并不能仅仅站在当权者的角度,妄图以先人智慧奴役当下的民众,而是应该客观地带入书写者的时代,去辩证地看待过去与现在的相似处与不同处。须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学习的首要准则。
相较于其他人打着治学的幌子,为自己的文章背书之人,杨鹏并没有在解读过程中可以输出自己的内涵。正如在其他人都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时,杨鹏则提出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抵达至善。而如何修成至善,则要求我们要先明明德。
在这个基础上,杨鹏提出了四个秩序,即:天理秩序,格物秩序,明德秩序,人事秩序。同时,“四个秩序的统一”的思维方式,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价值。很多人或许会在此处提出疑问,认为说来说去仍旧是落入了天命之类的俗套,落入了神鬼之道的窠臼。可是纵观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史记载,似乎全球都落入了俗套。可以说是同一个地球,同一套天命所归,区别仅仅在于使用者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效力。
此处不提及他国他物,仅仅思考《大学》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智慧,就能够是我们看到古往今来朝代更迭的历史真相。《大学》认为德行在自然法中,自然法在天理中。于是程朱理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将儒学极端化,以更方便上层阶级的统治。殊不知明明德的最终目的并非实现统治阶级的稳固,而是实现更高级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当然了,大多数人都明白实现天人合一的艰难,于是《大学》提出了不修身齐家无以天下平。可惜的是,这又再次被有心之人曲解成立业要先成家,不可谓是不可笑。
阅读过全书12讲之后,我们可以更透彻的理解《大学》,也能更清晰的明白普通人的处境。《大学》出现在尚且算是一个学术自由的时代,却并不意味着真理能够真正被解读。执书者并不在意其真正思想和内涵,只看重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阅读者想要理解其思想和内涵,却又在无形中被左右被误导。
即使我们能从书中读出“大成功,在成全”,实际上我们却坚持做着“小成功,在输赢”。于是大学之道的真正目的,止于至善,就成了空谈,我们只愿意停留在明明德,而明明德的目的绝非止于至善,而是止于权势地位。
有一句戏言,《大学》是大学生看的,足以证明能说出此言之人的狭隘与无知。但恰是这些人,正在主导社会的潮流与发展,将知识和人分成三六九等,将发展和进步归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或许有朝一日,普通人可以明白不以地位论高低,不以职业评贵贱,上位者学会了“四个秩序的统一”,亲民至善,就能实现“万物不毁灭,宇宙不混乱”。但是现在,仍差得远。#创作挑战赛#
#大学之道#
#《大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