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不传的5种烹饪秘诀(找了很久发现这3个)
最近偷了浮生半月闲,得空翻了翻以前学厨时的笔记,边看边笑自己。
现在看来一些很小的问题,在笔记里被曾经的自己描述成了世纪难题。
每当看到抄录和记录的菜谱时,都会多停留几眼,咂摸下味道,回忆回忆细节。
菜谱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记录的,有详细的步骤,还有自己的注解,以及当时的疑惑。
当初好多人笑话我,说我学个厨,跟研究原子弹一样,天天拿个小本本记来记去。
现在看来,竟然是这个习惯成全了现在的自己,这些笔记到现在翻起来的时候,仍有收获。
就例如“记笔记,总结提高”是个好习惯,在笔记里,我发现自己曾经有很多随手的小动作,都是坏习惯。
庆幸的是已经改掉了他们,要是这些坏习惯还在,我估计也像曾经嘲笑我的人一样,放弃烹饪这件事儿了。
最近写了不少关于烹饪习惯的文章,朋友们可以作为一个系列来看。
有些事儿单拿出来不容易理解,串起来看就融会贯通了,就像有些食材跟调料,非得搭在一起才好吃。
这篇文章里,再分享三个烹饪的坏习惯吧,算是习惯系列的暂时完结篇,以后有了新的感悟,再续。
习惯一:随手倒掉香菇水
做菜这事儿,笼统的概括就是两件事:堆积香味和堆积鲜味。
香味大多与油相关,上一篇“烹饪习惯”的文章,给了很长的篇幅介绍。
一样的亲戚要一样的待,说了香味,自然也要介绍鲜味。
这篇文章里,从香菇水这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介入吧。
小时候在老家农村,是吃不到鲜香菇的,能买到的都是干的,泡发以后再用。
起初我很讨厌香菇的味道,因为我觉得闻起来有些“菇臭”。但每次老太太都把剪香菇屁股这活儿给我干,搞得我后来见了香菇都绕着走。
长大去了大城市工作,见到了鲜香菇,才知道,原来香菇能长那么大。
那时候我已经对“菇臭”味免疫了,所以尝试着接受香菇这个食材,然后通过香菇,了解了菌菇类食材的鲜和香。
因为工科生的固定思维吧,学厨之余总爱问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得不到答案的时候就自己去查资料,拼凑答案。
香菇仅仅通过晾干这一件事,就能积累出比鲜香菇更多的鲜味物质,鸟苷酸啊,各种呈味氨基酸什么的。
而在干香菇泡发的时候,大量的鲜味物质会因为渗透压的原因,如久旱逢甘露一般跑到水里。
而我老妈,以前每次都是倒掉香菇水,只留香菇,我因为不明就里也就养成了随手倒掉香菇水的习惯。
知道真相的时候,我都想抽自己俩嘴巴,那么多年浪费了多少好东西啊。
香菇水正确的用法,是把香菇稍泡一会儿,洗干净泥沙,换新水慢慢泡发。
泡发好之后,用力攥干水分,把香菇水当作味精水来用,炖鸡肉,炖排骨的时候,一股脑地倒进去,再补水或者啤酒。
同理,海米泡发,也要留着海米水,同样富含鲜味物质。
像醇类,烃类芳香物质习惯往油里钻一样,鲜味物质更喜欢水作为载体。
因为水能够容纳他们,也能提供庇护。
大多数的鲜味物质,是惧怕高温的,而水的100度沸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温度,不至于升高太多从而保护鲜味不被破坏。
鸡汤就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子,小火慢煨,给鲜味物质充分的时间释放,用水包围,又给了他们充足的空间当作容身之所。
作为回报,鸡汤的鲜美,对得起久等之时溜走的时光。
其实水作为味道的载体,在烹饪中应用非常广,常用的葱姜酒水,花椒水,曾经红极一时的味精水,现在看来都已经是很普通的烹饪技巧了。
葱姜因为自身的耐久能力不足,遇油容易黑,久炖容易酸,很多场合不适合他们的本体参与。
只是借他们的味道,先把他们的味道溶到水里,再用葱姜水做菜,就完美实现了,食其味而不见其形的效果。
大多数场合下,葱姜水被用在了烹饪的前期码味阶段,从生熟的角度来说,葱姜水是生水。
味道也是生的,如果在烹饪过程中,用葱姜水代替普通水,效果并不好,会破坏味道的成熟。
但是烹饪过程中,又会时常用到水,降低温度,追回口感,补充水分,等等多种作用。
用着蔬菜的下脚料,萝卜皮,香菜根,香菇蒂等等熬熟,制成蔬菜水,用在热菜烹饪中,就不会给锅里味道的成熟添乱,反而是增加不少鲜味。
这件事的思路是这样的:自然获得的水,我们要物尽其用,例如香菇水,海米水。
但并不是每次做菜都会用到香菇或者海米之类的食材,没有自然水,那我们就人为的去做出“味道水”。
前面说的葱姜水,就是把葱姜切丝泡水,嫌味道不够充分,就用力攥一攥,榨出汁水。
葱姜水的基础上,加入花雕酒,做成葱姜酒水,能进一步的提升去腥的能力,同时增加复合味道。
特定场合下,可以加入香料大军,胡椒粉,花椒都可以泡进去。
这种,属于生水,用在食材还是生的阶段上。
等开火以后,味道成熟阶段,再用“味道水”,就要用熟水。
前面说过的蔬菜水,属于素水。还有荤水,鸡蛋炒熟加水炖煮出来的鸡蛋水,虾壳蟹壳鱼骨炒香加水炖出来的海鲜水。
遵守鲜味一加一大于二的规律,配合使用,能让鲜味大大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说的这些水,只是我把一个烹饪技巧展开来说的,烹饪中没有哪个技巧或者手法是救世主级别的,需要搭配使用团队作业哈。
这些“味道水”并不能代替调味料去使用,是一种丰富的手段之一而已。
习惯二:随手用酒去腥
用酒烹饪,我写了好多文章,写的我手指头都出茧子了,但还是要再补一块拼图。
用酒去腥,效果是仅次于用温度这个工具的。
因为乙醇分子小,具有渗透和引路作用,很多腥味物质还溶于乙醇,乙醇在高温下又容易挥发。
这就是用酒去腥的过程和原理,但是,酒能不能去腥,最后一步时的挥发条件是关键。
酒进去了,把腥味抓出来了,但是自己挥发不掉,不仅腥味留下了,酒味本身在很多人看来也是异味,用酒就用成了弄巧成拙。
刚听说用酒能去腥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做啥都放点儿酒。
腌肉放,炒菜放,确实效果很好。
后来就有点变味儿了,我出锅前还会放点酒,以为跟醋一样,去醋酸,留醋香呢。
结果酒精没去干净,吃两口菜,不胜酒力的老爸竟然脸红上头了。
包饺子调馅儿也放酒,赶上哪个煮破了的话,味道还正常点。
那些没煮破的饺子,用我们家老爷子的话说就是:都见过酒心儿巧克力,有几个能吃过酒心儿饺子呢?
这么听起来,还是挺自豪的感觉,但是我后脑勺的鞋巴子印儿仿佛提醒我,并不是那么回事儿。
所以说,用酒去腥,一定要给他留足了挥发的时间和空间。
习惯三:鲜肉焯水
得知肉类腥味的来源,主要是残存的血水。自从学会了给排骨冷水下锅焯水的技能,我像疯了一样,做什么肉都要焯下水。
夸张到炒肉丝都要焯下水,幸亏被我家老太太及时制止,因为他们发现凡是我做的肉菜,都没啥肉味儿了。
起初以为是肉的事儿,还找卖肉的理论过,后来才知道,是我竟然做了一个给肉丝焯水的神操作。
倒不是说焯水是错误的,但总得用对场合。
尤其是鲜肉,焯水是个不小的忌讳。
带骨头的排骨,棒骨,因为血水较多,焯水的目的是彻底的排出血水,尤其是冷冻保存过的排骨,血水凝固时间久了,焯透水才能尽可能的把他们赶出来。
若是新鲜排骨,尤其是做生炒的话,也是不建议焯水的。
排骨尽可能剁小点,用水多泡一会儿,炒的时候稍微多炒一会儿,一样可以去掉腥味,同时能保留肉味儿。
去除肉腥,炒比焯效果更好。
尤其是腥味相对轻一点,血水少一点的鸡肉,鱼肉,彻底清洗后,下锅炒和煎,能在去腥的同时增加香味。
新鲜鸡肉,煸炒还能逼出鸡皮的油脂,用鸡油滋润鸡肉,得到软嫩的口感和鲜香的味道。
烹饪鸡肉,泡加炒的方法,要远远好多焯的方法。
可能只是随手的小动作,却害了菜品的大味道,以我自己的经验作为教训,分享出来。
跟朋友们一同,提高厨艺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