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何江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何维江读书让人强大)
因为读书、因为写作,渐渐地小有名气,不久后我就被调到机关宣传科工作。机关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我读书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但在机关工作,我所接触的都是些有文凭、有职称、有职务的领导干部,而我,什么都没有,仅仅是一个能写点文章的通讯员。这让我感受很深,有时甚至感到很自卑,意识到没有文凭、职称、职务,在机关是无地自容的。好在那时国家开始实行自学考试,取得的文凭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文凭一样管用。
于是,好读书、爱学习的我报名参加贵师大中文系大专函授考试,最终,十三门课程全部及格并取得大专文凭,有了文凭,水到渠成又考得了职称,后来又走上了领导岗位。这,就是读书带给我的最大财富,是知识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和生活轨迹。如果我不刻苦读书、求知,没有过硬的本领和能力,也许,我仍在生产一线,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基层工作、生活,直到退休。
六盘水市是1978年12月18日成立的,我也是那一年参加工作的。1984年6月,我来市区工作时,那时的市区可谓“一穷二白”,没有一栋像样的楼房,根本说不上是一个城市,所以有人笑谈:六盘水市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经济最不发达的城市。可是,仅仅四十多年时间,六盘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毫不夸张地说,我是看着六盘水“长大”的。所以,我对六盘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六盘水的每一点变化,我都激动着,感慨着,情不自禁地为六盘水讴歌。因为我知道六盘水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红色文化、三线精神、西部开发、改革开放、城镇变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凉都品牌、全域旅游、全民抗疫、建党百年、新的长征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骄傲、值得我们讴歌、值得我们创作。
我主要以写小说为主,我写过三部红色题材的作品,一是《红色九间楼》、二是《盘县剿匪记》、三是《革命火种》。《红色九间楼》是根据红二、红六军团1936年3月过境盘县时,在盘县城九间楼召开具有历史重大意义会议的事件写成。这是一次红军长征途中仅次于“遵义会议”的重大会议,在既可以留在以盘县为中心的南北盘江建立红色根据地、也可以渡过金沙江北上与主力红军会合的两个正确的选择中,“盘县会议”最终选择了红二、红六军团北上与主力汇合的决定,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
《红色九间楼》用纪实的手法,全方位再现了红二、红六军团从云南宣威虎头山激战后进入盘县境内,攻占盘县城,在盘县各地宣传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的主张和党的系列方针、政策,在盘县许多地方杀富济贫、惩恶除霸、号召青年参加红军,最终北上与主力会合的感人故事。《盘县剿匪记》是我在《六盘水日报》当记者时采写得比较成功的一部长篇纪实小说。1950年盘县剿匪时,我父亲是145团民兵营营长,参加过好几次剿匪战斗,可谓九死一生。我从小就经常听父亲讲述他亲历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我当记者时,父亲建议我写一写盘县剿匪。
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在盘县宣传部门的帮助下,我用40多天时间,几乎走遍了盘县所有发生过剿匪战斗的地方,先后走访了当时健在的老领导、老战士100多人,写下了70多万字的采访手记,最后以写实的手法精心提炼出20多万字的小说书稿,完整地将发生在盘县的数十次剿匪战斗呈现在读者面前。1995至1996年,《盘县剿匪记》在《六盘水日报》一版连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仅我个人收到的读者来信就有百多封。许多老领导高兴地对我说:你为六盘水、为盘县做了一件大好事,我父亲更是以我为荣,逢人便夸,认为我这个儿子给他争了光。
后来,我根据《盘县剿匪记》改编的31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英雄团盘县大剿匪》荣获六盘水市首届政府文艺奖影视类二等奖。中篇小说《革命火种》,是以发生在水城龙场乡碗厂村的真实历史编写的,1936年,两名受伤的红军战士留在碗厂村养伤,伤好后因无法追赶红军大部队,他们就留在当地,打出红军的旗帜,在村里以“齐心会”的名义,组织村民和当地反动势力作坚决的斗争,经过几次胜利后,会员发展到上千人,引起反动势力的恐惧,多次组织反动武装镇压,在血洗碗厂的战斗中,两名红军战士和几十名村民英勇牺牲。但革命火种越烧越旺,碗厂人民一直坚持斗争,直到迎来解放军剿匪部队,他们配合解放军围剿土匪上千人,取得了水城二次解放的最后胜利。
有人说,我们是后三线建设者,但不管怎么说,能参加三线建设,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事。我喜欢历史,更喜欢研究历史,三线建设就是我最关注的一个历史题材。我写过许多三线建设方面的文章,有论文、有散文、有小说、有电影、有电视剧。
散文《三线建设成就了六盘水》荣获贵州州建国70周年征文大赛一等奖。
长篇小说《大三线》、40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三线儿女》等都是反映三线建设时期,十万大军会战六盘水时“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感人故事。或许是因为我为三线建设做了一点点事,在各级各部门的推荐下,中央电视台“映像志”栏目还专门采访了我,拍摄了一集题为《处女地---出路》的纪录片,这集纪录片在中央一台“映像志”栏目播出后,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能在央视亮相,也是我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
六盘水的城市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这几年的发展速度,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这一点,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我是摄影师,十多年前,我当记者时在城区各个地方照过许多相片,现在又在这些地方去拍了许多图片,用同一地点拍摄的图片一对照,变化之大,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记得明湖湿地刚建成开园时,我去拍摄了一组相片,去采访明湖村村民时,他们也给我看了一组明湖村没有搬迁时的老相片,还回忆了明湖村原来的一些生活情景。
当时我就来了灵感,想以明湖村的变迁为题材,写一部反映六盘水城市发展的长篇小说。经过认真的构思和准备,我用一年多时间写出了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凉城旧事》。这部作品以明湖村为原型,刻画了一个小山村如何随着三线建设的进程,从一个穷山村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的历史变迁,通过四家人几十年的生活轨迹,深刻描绘了三代人从贫穷到富裕的奋斗历程。这部作品出版后,荣获2008年六盘水市第二届文艺奖小说类二等奖。
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到幸福,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骄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这些年,我用我手中的笔和相机来为时代讴歌,为六盘水画像,用满满的正能量纪录下这个伟大时代的点滴变化。我写的中篇小说《最后一公里》,用饱满的热情、用丰富的实例、用感人的事迹、用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写了六盘水市广大扶贫干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的时代篇章。这部小说荣获2020年“贵州作家进行时.我在脱贫攻坚一线”征文优秀作品奖。
在2020年中国抗疫战斗中,我写的诗歌《中国,加油》、散文《精神的力量》、小说《抗疫三部曲》等在各大媒体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征文中,我写的小说《特殊党费》《血脉》《找组织》,诗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散文《信仰的力量》等也获了优秀作品奖。别外,在六盘水文明城市创建中,我拍摄了大量反映城市发展的摄影作品,有一百多幅作品参加省市和国家级摄影展并获奖,为宣传六盘水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说实在话,我不在乎获什么奖、得多少钱,我在乎的是能融入到时代的大潮中去,用精神的力量去感染人、感召人,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现在身处伟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知识更新速度特快的时代,也是读书求知最宝贵的时期。常言说得好:少而好学,如初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所以,我认为,读书,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如今我虽然退休了,但我遵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规律,仍一如既往地读书和写作,仍身体力行地为社会贡献余热。现在,我除了在六盘水市老年大学给学员上摄影、文学课外,还当选为六盘水三线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经常应邀到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等相关单位做志愿者,经常深入基层、进村入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让夕阳之花绽放在灿烂的晚霞之中。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端之年,在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随着祖国的日益强盛,六盘水也正以腾飞的姿势快速发展,身为六盘水人,我知道我应该做点什么。我定会一如既往地老当益壮、发挥余热,为巩固六盘水文明城市荣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全文完)
作家近照
【作家档案】
何维江,男,贵州盘县人,1958年9月生。1978年参加工作,就职于《六盘水日报》社。做过记者、当过编辑。现为贵州六盘水市老年大学摄影、文学两个学科教师。
1988年开始文学、摄影创作,作品多次获奖,散文《最苦的人的自豪》获《贵州日报》“风雨阳光40年”征文一等奖、《煤都,有我无悔的青春》获《贵州日报》“放歌贵州60年”征文二等奖。《三线建设成就六盘水》获全省征文一等奖、中篇小说《最后一公里》获贵州作家在一线征文优秀奖,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小说《盘县剿匪记》、长篇小说《凉城旧事》(获2008年中国凉都文学奖长篇小说二等奖),长篇小说《夜郎村纪事》,长篇小说《一方水土》,长篇小说《盘县会议内幕》,短篇小说集《喜事》、散文集《踏遍青山人未老》、诗歌集《心灵深处是故乡》,电视文学剧本《英雄团盘县大剿匪》(获六盘水市首届政府文艺奖影视类一等奖),著有电视文学剧本《古城烟云》、《大三线》、《三线儿女》等。
摄影方面,截止目前,已有300余幅摄影作品在市级以上多家报刊发表,百余幅作品获奖。摄影作品《六盘水美丽乡村画卷》获2017贵州美丽乡村摄影大赛二等奖、《水城千户彝寨》获贵州省第五届福彩杯摄影大赛三等奖、《水城古镇》获“长者风范”摄影大赛一等奖,《好日子舞起来》获全国“56个民族一家亲”建国70周年摄影大赛三等奖,《家乡田野》获“大美中国、壮丽山河”摄影大赛一等奖,《美丽彝寨》获第二届藏羌彝走廊艺术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摄影大赛优秀奖。另有多幅摄影作品入选各类摄影展。
稿件定位:唯美,深情,精短。
来稿体裁:诗歌(现代诗、旧体诗词)限100行内;散文、随笔、小说、报告文学等字数原则上不超过3000字。
来稿要求:新媒体原创首发(不包括纸刊),请附百字内作者简介及近照1幅。
投稿邮箱:ddwt2022@yeah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