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人口流入和流出(珠海人口密码背后的)

珠海人口流入和流出(珠海人口密码背后的)(1)

2020年珠海常住人口243.96万,人口增长的背后展示着珠海朝着“大城市”进击的雄心。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珠海人口流入和流出(珠海人口密码背后的)(2)

珠海人口流入和流出(珠海人口密码背后的)(3)

图为聚集多所高校的珠海唐家湾。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珠海要迈向“大城市”,人口是第一道关。

近日,珠海市统计局公布的《珠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下称《公报》)显示,2020年珠海常住人口243.96万,十年间增加87.94万人,增长56.36%,年平均增长率为4.57%。在全省的常住人口总量排名中,珠海排名也向前提升1位。

这是一个积极信号。此前,珠海确定了奔向“大城市”的目标:“2025年GDP达到6000亿元、常住人口300万,2035年GDP达到2万亿元、常住人口500万。”从此次“七普”的数据来看,珠海距离“十四五”末的人口目标,已相当接近。

人口密码的背后,折射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也展示着珠海朝着“大城市”进击的雄心。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梁涵 蒋欣陈 刘梓欣 何康杰

统筹:梁涵

增长曲线下的“大城市”梦

摆脱“小”的标签,成为真正的“大城市”,是珠海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

《公报》显示:“自珠海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全市常住人口由1982年的37.41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243.96万人,人口总量呈持续上升态势。”

尤其是近10年来,珠海人口增加了87.94万人,增长率达56.36%,仅次于深圳。

增长迅猛,但基数仍偏小,单从人口的维度看,珠海距离“大城市”还有多远?

此前,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中,珠海被划定为“大城市”,规模为100万—500万人,规模等级仅次于“超大城市”广州、深圳和“特大城市”佛山、东莞。

从“六普”的156.02万人到“七普”的243.96万人,可以看出,近十年来,珠海人口一路狂奔,朝着“大城市”目标迈进。

事实上,从常住人口看,珠海人口增长真正的爆发期是在近五年。

记者梳理发现,2012年至2016年,珠海常住人口同比增量分别为1.5万、0.77万、2.39万、1.99万和4.12万,同比增速分别为1%、0.5%、1.5%、1.23%和2.5%,彼时的增速均比较缓慢,从2016年开始有了显著提升。

2017年,珠海常住人口增长势头迅猛,出现了一次小爆发,当年增量就达到9.01万,大致相当于2011年至2016年的增量总和。分析认为,这与珠海加大引才力度、放宽落户政策有较大关系。

人口增长势头在2018年、2019年得以延续。2018年,珠海新增常住人口12.57万,这是自1979年建市以来,增量首次突破10万。与此同时,增速也创下新高,达到7.12%。2019年则是珠海人口总量的一个重要拐点,这一年,珠海常住人口正式突破200万人,达到202.37万人,其7%的增速也居全省之首。

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备受关注。此次“七普”珠海常住人口中,除了增量、增长率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总人口在全省的常住人口总量排位中提前了1位,排名上升也是珠海近年来不断提升城市魅力、招才引才的成效。

分析认为,珠海人口增长明显提速,得益于诸多因素,其中既有产业政策不断调整、横琴自贸片区建设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等大环境的改善,也包括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有效发挥作用以及人才引进政策持续优化的催化。

“青春之城”破题老龄化困境

老龄化问题是当前全国各城市普遍面临的困境,而由于环境宜居、适于养老,外界对珠海老龄化的担忧显得更甚。

根据《公报》,珠海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5.88%,15—59岁人口占74.12%,60岁及以上人口占10%。

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

横向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10%的比重,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排名第四,其余三座占比更低的城市分别为深圳、东莞、中山。而15—59岁人口74.12%的比重,在全省居第六位,说明劳动人口占比较高,意味着珠海是一座“青春之城”。

纵向来看,与2010年“六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提高了2.3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6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了2.33个百分点,这与全省趋势基本一致。

从另一个维度分析,珠海的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不过,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确实在持续加深。2020年,珠海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64%,尚未迈进老龄化社会门槛;但在户籍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超过7%,初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青春之城”要如何破解老龄化困境?

迈向“十四五”,迎接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新机遇,珠海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亮出擦亮“青春之城 活力之都”的名片,致力于打造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生态友好型、文化包容型的发展环境,吸引青年的到来。

从现状看,虽然当前全市人口抚养负担加重,但劳动年龄人口依然有一定的优势。

“随着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许多老人仍具备完全劳动能力,可以继续参与经济活动,珠海人口红利仍然存在。”珠海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特别是随着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红利开始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会进一步促进珠海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而另外,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龄老人占比逐渐增大,老龄化进程与高龄化叠加,将对潜在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上述负责人表示,珠海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积累人力资本,加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将成为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高校云集带来人才挖潜后劲

在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有一组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在珠海常住人口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共有223.4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1.58%,显示出这座城市对教育的重视。

《公报》显示,与2010年“六普”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8389人上升为25752人,比全省高出10053人,仅次于深圳、广州;每10万人中拥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均有所下降;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26年提高至11.46年;文盲率由1.40%下降为1.03%,人口素质得到极大改善。

这得益于珠海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过去十年,珠海全面实施12年义务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到西部教育、融合教育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高,这与珠海丰富的高校资源密切相关。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高校扩招的重大决策。当年9月,珠海与中山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将5280亩土地连带已建成的建筑物,交由中大使用,设立珠海校区。如今,已有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在珠海建立分校或校区。

高校是人才聚集与创新生长的平台,蕴含着人才挖潜的充足后劲。有专家认为:“珠海高校军团打响了珠海的大学品牌,给珠海的人口素质、产业发展、城市格局和文化品位等带来了显著的正向改变。”

人口构成中,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公报》显示,珠海总人口性别比由2010年“六普”的108.65上升为114.87,男性占比达53.46%。

珠海市统计局分析人士称:“珠海常住人口性别比升高主要受省外流入影响。”数据显示,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从2010年的119.40大幅提高到2020年的145.77。“外省流入人口的性别比高符合珠海产业结构变化,尤其是房地产业加快发展、横琴自贸区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对男性劳动力需求量增加的状况。”

纵观十年变化,珠海既有着人口总量保持良性增长态势、人口素质稳步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依然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人口总量小、人口结构转变、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带来的教育、医疗、环境、交通、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的挑战。

向“大城市”迈进,构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新格局,是珠海下一步的重大课题。

■聚焦

30年后再提筹建“珠海大学”

“大学梦”何时圆?

《公报》的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珠海常住人口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共有223.42万人,占总人口的91.58%。与2010年“六普”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8389人上升为25752人,比全省高出10053人。

数据的背后体现出珠海长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成效。当前,珠海以合作办学的形式,吸引众多知名高校落户,全市10所高校中,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4万人。

即便高校多、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但由于历史原因,珠海至今没有孕育出一所属于自己的大学。而不久前发布的《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将“筹办珠海大学”写入规划纲要。这是珠海时隔30年后,再次正式重提建“珠海大学”。

筹办珠海大学,是时候了吗?珠海人需要什么样的珠海大学?

缺乏本土名校的“教育大市”

在珠海常住人口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共有223.4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91.58%。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752人。而这个数字,仅次于省内两座万亿GDP城市——广州和深圳。此外,在各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上,珠海以“11.46年”同样排在全省第三。

由此可见,珠海成为了广深以外最有“文化”的城市。这一标签,尤其反映在位于教育“金字塔”顶端的高等教育上。

目前,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在珠海建立分校或校区,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4万人。有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高校数量、大学生规模,还是学生人数占比,珠海在广东乃至全国都算得上是“教育大市”。

然而,目前在珠海市内的各大高校中,绝大多数为引入外地高校合作办学,本土的院校只有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两所专科院校,没有本科院校。

实际上,早在1991年,珠海便提出要建设一所“珠海大学”,而这一梦想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实现。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外地高校合作办学逐渐成为珠海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而本土知名高校的缺失,成为珠海这座城市的一大缺憾。

难以割舍的“珠海大学”情结

今年2月,在珠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保金凤提交了建立珠海大学的建议,有关珠海大学的讨论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保金凤认为,在我国的经济特区中,深圳、厦门、汕头、海南等都有以自己城市命名的大学,而珠海却没有珠海大学,这与珠海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定位不匹配。

珠海的高校数量并不少,为何珠海人一直执着于珠海大学?“这与珠海目前的高校现状有关。”保金凤认为,珠海未来必将发展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然而,珠海现有高校在规模、层次、专业设置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珠海迫切需要建立一所属于自己城市的高水平大学。

持此观点的不止保金凤一人。在去年举办的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陈十一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汤涛在现场交流,两位院士都赞同珠海建设拥有自主品牌、本土特色的高校。

汤涛指出,珠海虽然有很多高校,但是法人单位注册于珠海的高校并不多,“如果法人单位不在珠海,学校引进的重要人才也不算是珠海引进的”;其次,珠海的高校大多为分校和校区,专业相对比较零碎,“不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结构,而是一个分支”。

在他看来,长期以来注重引进高校模式虽然给珠海带来了诸多益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知名高校的分校和校区与珠海未能实现全方位融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仍有提升空间。

“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高校的主导权并不在珠海,那么它们对当地发展的配合度就比较有限。”汤涛表示,如果一所大学由当地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市级层面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所大学也会立足于地方的实际需求,与当地的配合度、融合度会更高。“当然,珠海想要办一所自己主导的大学,还需要资金等各方面的配合,不能急于求成。”

建服务地方发展的应用型综合大学

每个城市都希望培养出一流的大学,以此反哺城市的发展,珠海也不例外。

《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筹办珠海大学,支持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到我市独立或合作办学,合理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和课程,力争高校数量达到12所,提升在珠高校毕业生留珠比例”。

筹办珠海大学,是时候了吗?对此,不少教育界人士持赞同态度。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发展,珠海正从‘小而美’向‘大而强’转型,这是一个适合筹办珠海大学的好时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华强说。

不久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标志着珠海经济特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未来,珠海对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刘华强表示:“珠海大学可以给珠海未来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成为珠海的一大城市品牌。”

在办学定位上,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询问,“正在筹办的珠海大学未来的定位是什么?”5月7日,珠海市市民服务热线就该问题作出了答复:初步考虑珠海大学为立足服务地方发展,建立与珠海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学科体系相对完善的应用型综合大学。

可以看出,与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将是珠海大学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最关键的一点。汤涛建议,珠海筹办珠海大学应注重前期策划,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配合珠海优势产业的发展,招生方面可以侧重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学生。“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毕业后留在珠海的概率,服务当地,留下人才。”

珠海常住人口逼近300万的“申建门槛”

“地铁梦”有多远?

珠海市常住人口为243.96万人,这也意味着珠海距离地铁梦又近了一步。

“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是申报建设地铁的前置硬指标之一。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珠海就规划了多条地铁路线。而2018年出台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新规,在提高申报地铁建设门槛的同时,也间接放缓了珠海的地铁规划工作。

如今,常住人口进一步接近地铁申建前置指标,珠海的“地铁梦”还面临哪些制约因素?在规划地铁线路的过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珠海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珠海已在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地铁)1号线、2号线前期工作,这也是珠海首次向外界发出要建设地铁的信号。

一年后,地方申建地铁门槛进一步提高。2018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明确指出,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按此标准,无论在地区生产总值,还是市区常住人口上,珠海均未达标,但珠海并没有因此放弃。

2019年1月22日,珠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争取把珠海地铁纳入国家和省相关规划,启动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工作。随后出台的《珠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交通工作方案(2019—2025年)》显示,珠海正加快推进轨道交通1、2号线的近期建设规划向国家申报,积极开展广州轨道交通18号线从中山延伸至珠海工程前期研究。

2021年,珠海“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并提出,待条件成熟时,严格按照程序申报建设珠海地铁。

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市区常住人口,对表三个硬指标,珠海一直在努力。截至2020年底,珠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481.9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79.13亿元,市区常住人口与“门槛数”差距越来越小。

事实上,在地铁之外,珠海在轨道交通建设上也进行了多番尝试。

2017年10月15日,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正式通车运行;2020年8月18日,珠机城际铁路拱北至长隆段正式通车运营。但由于供电技术缺陷、故障频发,线路客流量少、运营成本高等多种原因,如今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正陷入是否要拆除的讨论之中。

“珠海应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院长张福勇建议,一方面要因地制宜,轨道要与城市空间发展、出行客流需求等要素互相匹配适应;另一方面要做到可持续发展,要长远地、系统地考虑轨道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