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的社会地位(范进中举之后为何会高兴得疯掉)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在语文课本中,《范进中举》更是大家都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

在此基础上,就《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意在通过范进中举这件事情,并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的情况,并借此进行讽刺和批判。那么,问题来了,范进中举之后为何会高兴得疯掉?举人究竟是多大的官?

范进中举后的社会地位(范进中举之后为何会高兴得疯掉)(1)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举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应的身份自然是各不相同的。在汉朝时期,因为采用的是察举制而不是科举制,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比如曹操是东汉王朝的举孝廉出身,那么,曹操就可以称为当时的举人,这和《范进中举》中的举人自然不是一个概念。唐朝和宋朝时期,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到了明和清朝时期,举人则是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会试、殿试都是在京城举行的,殿试的第一名,自然就是状元了。当然,会试、殿试中的人才,都是全国的精英了,也即是万里挑一的人才,这也是古代大部分书生难以达到的档次。

范进中举后的社会地位(范进中举之后为何会高兴得疯掉)(2)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童试、乡试中榜上有名,则是古代大部分书生的所能获得的成绩。其中,在明朝和清朝时期,童试中的录取者一般被称之为秀才。与此相对应的是,乡试中的录取者,则被称之为举人。就乡试来说,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对于举人来说,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也即举人虽然不对应什么官职,但是,一般来说,举人因为获得做官的资格,实际上就是一只脚迈入到了仕途了。所以,在明朝和清朝时期,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范进中举后的社会地位(范进中举之后为何会高兴得疯掉)(3)

古代选拔地方官员,主要采取京官外调或从举人、贡生、进士中选拔,也就说考取举人功名,等于拿到官场的入场券。打个比方,考中举人,在现在就相当于进入清华、北大等985院校,也即距离进入华为、BAT等企业,无疑只有一步之遥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秀才来说,想要进入仕途,则没有举人容易。

在明朝时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在此之后,海瑞这位举人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其中,右佥都御史已经是正四品的官职了。因此,在海瑞等先例的基础上,范进在成为举人之后,自然是扬眉吐气,喜极而泣。

范进中举后的社会地位(范进中举之后为何会高兴得疯掉)(4)

最后,除了拿到进入仕途的入场券之外,中了举人,还伴随着不少权利。在古代历史上,举人是可以免除徭役跟赋税的,如果举人家中有田地的话是可以不用交税的。因此,在《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了举人立刻被周围的人捧上了天,甚至还有人愿意送给他田宅。而且,在士农工商的古代历史上,举人也意味着身份地位的提高,比如举人上堂可以不用跪县令。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姜武饰演的武举人,被人尊称为“武举老爷”,并且,在见到姜文饰演的县长之后,姜武饰演的武举人一开始是不愿意跪下的,也即对姜文饰演的县长非常不服气。这是因为在明朝和清朝历史上,举人来到县衙后,不仅不用对县令下跪,甚至还要县令提供座位。综上,《儒林外史》所在的明清时期,举人虽然不代表任何官职,但是,中了举人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机会做官。

文/情怀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