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不报忧也是一种能力(报喜不报忧只会助长自满麻痹)

◆把问题作为时代的声音,立起发现问题是成绩、解决问题是能力的舆论导向,研究改进创新的思路举措,新闻宣传才能在服务改革强军、聚力备战打仗上发挥更大作用。

“成绩不讲跑不掉,问题不讲不得了”,这是人人熟悉的话、熟知的理。但真正落实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比如在新闻宣传上。

一位新闻干事参加所在部队演练,发现有官兵使用微信。这显然违反演练规则,为揭批投机取巧的不正训风,他写了一篇报道。始料不及的是,稿件送审时,领导劈头盖脸地问他:“好的不写,写这个是什么意思?”平心而论,这位新闻干事绝非“不识趣”,但他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把新闻宣传的“批评难”。

练兵备战是天大的事。不可否认,这些年,部队实战化练兵导向越来越鲜明,演训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特征更加凸显。然而,“即便是风和日丽,也难免会有阴暗角落”。承平日久,少数官兵特别是组训者使命意识、忧患意识、职能意识弱化,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不深,这些都会在练兵实践中体现出来。面对问题,“捂盖子”不是正确态度;改进问题,需要有效的批评监督。

我们党向来注重新闻批评对改进工作的促进作用。早在194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中就指出,“党报要成为战斗性的报纸……表扬工作中的优点,批评工作中的错误,经过报纸来指导各方面的工作。”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强调,“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地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在今天是更加突出地重要起来了。”善用批评武器,是军事新闻宣传的优良传统。当年,《万斤白菜“卖”了七元钱》的报道,给全军带来很大思想冲击,推动了部队作风纪律整顿。实践证明,必要的舆论监督,特别是那种正确的、广泛的公开批评,对于我们来说,应当成为每天要洗脸、扫地那样不可缺少的事情。

纠治练兵备战的弊端问题,新闻批评不能缺席缺位。站在全局高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条令法规为准绳,这种批评是建设性的、是必要的。让那些触目惊心的“疮疤”在媒体上见光,不仅能让一些人脸红,更有助于相关部队反思问题、改进不足、矫正偏差。同时,它还能增强部队的问题意识,敦促大家照照镜子、举一反三,形成一种舆论警示。从这个角度讲,新闻批评有利于部队战斗力建设,同样是强军兴军呼唤的正能量。

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其中一条就是“澄清谬误、明辨是非。”问题在于,有的党委和领导怕家丑外扬,影响个人进步,他们不习惯、容不得新闻批评;有的新闻工作者不想碰“雷区”,怕得罪人。为什么新闻宣传歌功摆好、报喜藏忧的多,揭短亮丑、刮骨疗毒的少?为什么有些批评报道遮遮掩掩,浑身都是艺术化处理的痕迹?根子就在这儿。

“不怕好话说过了,就怕问题说错了”,军事训练新闻宣传曾出现说过头话的苗头。比如,某部组织野外生存训练,报道配图用家兔充当“野兔”。还有的报道提到,某旅一次夜间训练就掌握了夜间作战主动权,首次参加对抗演习就学会了打赢信息化战争,这显然不符合战斗力生成规律。为图出名挂号歪曲事实、夸大渲染,不仅起不到激励引导作用,还会影响演风训风、败坏部队形象。

现在,我军正处在深化改革、转型建设的关键期。新的指挥体制、新的力量编成、新的规模结构、新的作战思想,给练兵备战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带来更大挑战。调动官兵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离不开正面鼓舞、表扬激励。但表扬代替不了批评,尽唱高调、报喜不报忧,不仅与官兵的切身感受是割裂的,还会造成一种“做得足够好”“已经准备好”的错误印象,从而让人丧失忧患感、紧迫感。

当年,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指出:“过去报喜不报忧,现在也报忧了,这就可以医治自满和麻痹。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和自我批评。”新闻宣传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客观、冷静、正确的批评,各级党委和领导要给予支持、闻过则喜。新闻工作者要头脑冷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既大力宣传部队练兵备战的火热局面,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反映情况。把问题作为时代的声音,立起发现问题是成绩、解决问题是能力的舆论导向,研究改进创新的思路举措,新闻宣传才能在服务改革强军、聚力备战打仗上发挥更大作用。

报喜不报忧也是一种能力(报喜不报忧只会助长自满麻痹)(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