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讲解(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
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孟子》更新中~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罪也。”以其子之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原文)
公冶长第五,整个第五篇记录了一些平时发生的事件,孔夫子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有一些对其他人的评价,从这些事件和评价当中我们能看到孔子的思想,在遇到某一件事情,谈到某一个学生,谈到某一个人,孔夫子的观察角度,孔夫子的思想皆在其中。
我们有什么样的思维,就决定了我们观察人的角度,决定了观察事物的角度。我们观察人,观察事物的角度,又开始巩固我们自己内在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学习公冶长第五,再看看孔夫子是如何看待这些事情,是如何来评价一个人。
这篇同样也很重要,他做出了具体的指点,和具体的行为方式。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谈到公冶长的时候说“可妻也”,这个“妻”是动词,“可妻也”可以嫁子的,古人女儿也称为子。“可妻之”是可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人的,也就是说可以托付终生之人。
接下来讲一个事情,“虽在缧绁之中”但是“非其罪也”。“绁”是指的捆绑之意,“缧”是指绳索,黑色的绳索,用来捆绑犯人的绳索。“缧绁”这里指的牢狱,虽然坐过牢,但并不是他的罪过,“以其子妻之”,孔夫子把自己的女儿嫁个给了公冶长。
整个《论语》对于公冶长的记载并不多,有说是鲁国人,有的说是齐国人,并不可考证,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存在的,鲁国的国君曾经几次请公冶长去做大夫,但是公冶长是拒绝的,他一生志于学。
关于他为何会有这次牢狱之灾,正史上并没有记载,但是杂说当中有记载,并且流传至今。说公冶长这个人,他懂鸟语,有一次从魏国返回鲁国的路上,他就听到几只麻雀在叽叽喳喳地讲话,说要去一个地方叫做清溪,食人肉。
公冶长听到了麻雀之间的对话,他就继续往前走,过了一会儿呢,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婆婆,这位老婆婆在哭泣,公冶长就问老婆婆为何而哭,这位婆婆说自己的儿子出去了很多天,始终没有回来,不知道是不是死在了外面,这个时候公冶长就告诉他,说你去清溪去看一看,那个地方可能有你的儿子在那里,这位婆婆就问他你怎么知道的呢?他说我听到几只麻雀讲有一个人死在那里,它们要去吃那里的人肉。
这个时候婆婆就去了,这位婆婆去了之后,发现果然是她的儿子,报给村里的官吏,村里的官吏就开始继续往上报,这个时候官府来人了,来人就问了这位婆婆,说你是怎么知道你的儿子在这个地方呢?她说公冶长说的,因为他说他懂鸟语。
这个时候就把公冶长抓起来了,问他你为何杀人?如果不是你杀的人,你怎么会知道这件事情?公冶长说我没有杀人,是我听懂了鸟在说话,肯定没有人信的,所以就把他抓到了牢狱之中。说你要证明你能听得懂鸟语,如果无法证明,你就要杀人偿命。
这个时候他就被关在牢狱之中,到第六十天的时候,窗外的铁栅栏上有一群麻雀,又在叽叽喳喳地互相聊天,公冶长听到了麻雀之间所讲的话,就笑了一下,这个时候狱卒去报告了狱吏,说有一群麻雀在那里叫,公冶长笑了,有可能他是听到了麻雀所讲的话,这个时候狱吏又来问,说麻雀在叫你在笑,说你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了吗?
公冶长说“它们说在白莲水边,装粮食的车翻了,牛角断了,有很多的粮食也收拾不完,所以麻雀在互相叫着,要去吃粮食。”
狱吏听到了这段话不相信的,所以派人去查看,一查看的时候果然如公冶长所说,这个时候相信了他讲的话,并且把公冶长释放。
就是这样一个经历,是在《杂说》当中记载的,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现在也无从去考证,正史当中确实也没有记载。
但是,我们从这句话当中,可以看到背后的取人托子之道,他是如何取人的,是如何托子的?孔夫子观察一个人,并不会因为他是否有牢狱之灾,他是否做过官,他是否是富贵之人,而孔子的取人之道,是看这个人没在有没有德行的。
首先我们来看。既然鲁国的国君可以几次三番请公冶长去为大夫,而他没有去,一生志于学,能得到鲁国国君的认可,本身他的才能和德行是被人认可的,否则不会请他去做官。
通过句话往生活当中来延伸,来看看我们生活的取人之道,我们在看人在看什么?我没有学习圣贤文化,没有修身之前,可能更多地在看这个人有没有地位,这个人有没有钱财,这个人做成了什么样的事业,这个是我们的取人之道。
在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懂得修行以后我们看待人的方式,观察人的角度都开始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是单身人,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以后,再看人就不一样了,我们在看这个人有没有德行,这个人有没有才华,这个人是不是孝顺的,这个人有没有内在的修养,这个人有没有学识,这个人有没有文化,这都是在看一个人的内在。
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学习圣贤文化,我们更多的可能在看他的家世,在看他生意做得怎么样,在看他能赚多少钱,在看他长得帅不帅,长得漂不漂亮。
所以,我们不停地学习圣贤文化,就会改变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观察人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角度。
如果我们是已经结婚的朋友,我们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该如何培养,如果我们懂得培养一个人的内在,他是有德行的,他是包容的,他是宽爱的,他是有智慧的,他是讲诚信的,我们不用担心将来这个孩子没有立足之地。
就拿公冶长为例,他没有去做官,和他没有能力去做,是两个概念?我们说平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的,我们要努力工作,努力地成长自己,就是因为这个时候人生才多一份选择的权利,我有那个能力得到我想要的,这是一种选择,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内在不够优秀,想要而不得,久会生怨。
比如说一个人,我想要去做官,可是我的德行和才华又做不到,这个时候就会生怨恨;有的人说我想把生意做得更大,我想要赚更多的钱,可是我的德行和才华,不足以支撑我去赚更多的钱,这个时候就会生怨恨;一个人说我想要升职,想要加薪,可是我自己德行和我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让我升职加薪,这个时候就会生怨恨;
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德行,是不一样的,我可以要,也可以不要。这个时候,一个人内在才是阳光的,才是坦然的。
我们接下来再讲,孔子的另外一位弟子叫做南容,字子适,我们连在一起听,更有助于理解这两句话。
“子谓南容”
孔夫子在谈到南容的时候,讲了这样一句话——
“邦有道不废,帮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论语》当中还有一句话讲到“南容三复白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当中讲了这样四句话,以前古人上朝的时候,都拿着白圭,古人都喜欢用玉,玉不是为了尊贵之意,以前的玉是来提醒人们,冰清玉洁,纯净无污染的,所以用来警醒自己,上朝的时候都拿那个白圭,就是玉做的。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指的是如果这个白圭,“坫”就是有污染,有污浊的地方,还可以磨掉,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但是如果讲出来的话是有污点的,是无法挽回的。
说到“南容三复白圭,南容在读到《诗经》这篇白圭的时候,三复就是反复地诵读,这个时候孔夫看到了,这句话在说什么呢?比如说当我们读到一段话的时候,如果反复地诵读,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对这句话是认可的,说明我们愿意照这句话去做,我们觉得讲得太好。
所以,“三复白圭”,说明南容对这句话深有体悟,这句话本身就在说谨言慎行的重要性,说严于律己的重要性,话不能乱讲,否则是无可挽回的。
通过南容三复白圭,我们可以了解到南容其人,谨言慎行,严于律己,做事小心谨慎,这正是他的优点。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优点,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论语》当中的这句话“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在国家有道的时候,“不废”是我自己有用武之地,可以有所作为。在国家有道的时候,南容是可以有用武之地,有所作为的,不会让自己的所学废弃。
“邦无道免于刑戮”,在国家无道的时候,我可以免遭刑罚,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来体会这句话的妙处,比如说在一个人得意的时候,顺境的时候,是不是比较容易能做到有所作为,在逆境的时候,可以免于刑戮,说明这个人不会怨天尤人,不会抱怨,所以这一点其实比较难做到。
我们去读整个《中国通史》也是如此的,在顺境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所作为,才华都会有处施展,可是一旦开始遇到逆境的时候,被人陷害的时候,或者说朝廷无道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受到牢狱之灾了,为什么呢?不懂得安于现状,做事是不小心谨慎的,很多时候义愤填膺,讲了很多不该讲的话,所以会遭来刑戮。
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其实说明这个人是很懂得安于现状的。我们经常讲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看看我们很多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从不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往好的生活状态走,往上走往顺境走,很容易,但是从顺境再往逆境走,有很多人开始不适应,所以不适应就会抱怨,就会怨天尤人,就会产生恨,产生恨可能行为就会偏激,就会给自己招来牢狱之灾,开始走极端。
所以,我们细细地来体悟这两句话,其实讲得非常妙,而且对我们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懂得安于现状,都要懂得“白圭之坫,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懂得谨言慎行的重要性,一旦讲出去的话,如果是有污点的,是无法挽回的。
《论语》当中在多处在反复地强调谨言慎行的重要性,这里又开始提到,所以我们讲话要非常地谨慎小心,只有我们自己小心谨慎地讲话,才不犯错误。
“以约失之者,鲜矣”,要懂得约束自己的话语,约束自己的行为,少过失,少过错。所以一个人懂得安然自处,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我们当下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我们当下在家庭当中,是什么样的位置,在企业当中是什么样的职位,在朋友当中是什么样的地位,我们都要懂得安然自处。
可以有作为的时候,有机会的时候,我们不要让自己的所学废弃,我们要让自己有所作为,有用武之地,即使没有所作为的时候,我也不会怨天尤人,我也懂得安然自处,这正是一个君子该修的风范,也可以体会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内在的平和,内在的严谨。
“以其兄之子妻之”所以孔夫子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
综合这两句话,我们再来看孔夫子的取人之道,他都在讲一个人的内在,讲了公冶长的德行,讲了南容的谨言慎行,讲了南容反复地修正内在的这种道德修养,赞扬了这种谨言慎行的精神。
国家有道的时候,有所作为,这是一种担当;国家无道的时候,免于刑戮,这是一种安然自处的智慧,所以说这是孔夫子观察人的角度,取人的角度。所以我们也要从中去学习和体悟。
当我们懂得如何去观察一个人,如何去观察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做为老板我们就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员工,该重用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在择偶的阶段,我们就该知道,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人内在的品行;如果我们是做为家长,我们就该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如果我们找合作伙伴,我们该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人去合作。
我们平时人际关系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是有君子之风的,我们可以去亲近,向其学习,什么样的人是不懂得修身的,是小人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懂得去远离。
所以,我们学习了儒家文化,首先是用来修正自己,看看我们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什么,用来修正己身,在我们修正己身的时候,也巩固了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观察人、事、物的角度。
我们观察人、事、物的角度,又会返回来不定地促进,去促进我们去学习儒家的文化,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了立身之本,我们也懂得用什么样的思维,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