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东山岭背后的故事(东山岛总代表-九仙山)

当我们从所搭乘的东山1路公交车在终点站铜陵镇下车时,眼前有些破旧的街景本来就让我们有些所望,接着沿团结路逛了一小段,发现两边的店铺更是没有一间值得入内看看的。我们判断自己来错了地方,于是商议着放弃了在此选购土特产的计划,改往四五百米远的‘九仙山旅游景区’。

海南东山岭背后的故事(东山岛总代表-九仙山)(1)

九仙山风景区的门后

这当然纯属偶然之举,只是因为一来刚才坐在公交车上路过时正好看到那块醒目的景区门牌,知道距离并不远,二来则是我们留有充裕的计划外时间,总得找个地方走走看看吧。幸运的是,我们因此收获到了意外的大惊喜:这竟然是一个最能代表东山的景点,里面藏有恩波寺、摩崖石刻、九仙石室、水操台等名胜古迹。

海南东山岭背后的故事(东山岛总代表-九仙山)(2)

九仙山下方的恩波寺

从景区大门入内,迎面便是恩波寺的天王殿。据传恩波寺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锦衣卫把总陈言所倡建,而山腰石壁上的石刻‘宦海恩波’是明嘉靖五年(1526)福建参政巡海道蔡潮到此巡视时题下的。石刻在先,寺建在后,由此推测,寺名应该就是源自‘宦海恩波’。同国内其它寺庙一样,恩波寺也是历经兴废,有据可查的最近历史是:民国二十九年恩波寺因为破除迷信被废,改为东山县政府公署。1950年东山解放,改为东山县人民政府机关驻地。1956年为驻岛海军机关驻所,文革后期为铜陵镇人民政府驻地。2009年铜陵镇人民政府搬迁另址后,恩波寺才得以在原址上开始进行复建。

海南东山岭背后的故事(东山岛总代表-九仙山)(3)

恩波寺之天王殿

恩波寺属于中小型的规模,不是佛教徒的我们,只用十分钟便逛完了,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似乎只有寺院的清静和干净而已。寺院的后面就是登山道,上到山腰后,随处可见明清以来的各种内容的石刻,据说总共有二十多处,构成了九仙山最真实的历史印迹。

海南东山岭背后的故事(东山岛总代表-九仙山)(4)

摩崖石刻

九仙山海拔高度只有五十多米,登山道又分成了三四截,所以不知不觉中、毫不费劲即可登顶。顶峰便是水操台,侧面刻有“瑶台仙峤”四个楷体大字,这里是当年戚继光指挥抗倭的遗址之一,也是郑成功操练水师收复台湾的指挥台。

海南东山岭背后的故事(东山岛总代表-九仙山)(5)

水操台

站在水操台上,内海及外海上来往的船只皆可一览无遗。现在是和平年代,当然就转变成了登高望远的绝佳观赏点。或晴或雨,或星或月,变化多端,景色万千,可惜我们只是匆匆过客,只能见识某些瞬间而已。

海南东山岭背后的故事(东山岛总代表-九仙山)(6)

从水操台远望

九仙山不仅有景可赏,而且有史可看,其中最有意思的一页大概就是曾经的‘水寨大山’以及驻守水寨的兵源。据《铜山志·卷三武备志》载:“明初,江夏侯入闽,筑砦(砦,同寨,即水寨)备倭。置五寨,铜山其一也。“,故此山又被称为水寨大山。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江夏侯周德兴发现驻守铜山城的漳州府兵“多不着伍”,于是从千里之遥的“兴化(即今莆田仙游)民三丁抽一为军,以戍于斯”,并允许军人携带家眷来铜山安家,从而彻底取代漳州府籍官兵。

海南东山岭背后的故事(东山岛总代表-九仙山)(7)

九仙山的缘由

思乡心切的莆仙籍士兵及其家属,带来了仙游九鲤湖仙公之神像并供奉于山顶石洞之中,于是此山便因此被改称为‘九仙山’。后来石洞被改建为石室,也曾一度被称为‘九仙石室’。只是据石室内至今犹存的《仙峤记言》碑记得知,清顺治九年(1652年)前后,九仙石室似乎就被改建为长林寺(据说此处就是天地会的发祥地)。

海南东山岭背后的故事(东山岛总代表-九仙山)(8)

九仙石室

现如今的九仙石室,虽然仍是洞中有洞,却徒有其名而已,转了一圈,也没发现‘九仙’的塑像,里面供奉的似乎只有观音大士、十八罗汉、伍公大圣菩萨、福德正神等。石室之外,刻有黄道周的‘铜山石室记’。黄道周是明末大学者,他是东山本地人,祖籍莆田,应该是当年兴化兵的后裔。

海南东山岭背后的故事(东山岛总代表-九仙山)(9)

黄道周的铜山石室记

东山岛纪游之2:九仙山的恩波寺、摩崖石刻、铜山石室、水操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