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创作纪实(大江大河推荐官)

大江大河创作纪实(大江大河推荐官)(1)

↑大江大河推荐官”: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小浪底研究中心主任王远见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素有“斗水七沙”之说,按1919年到1959年的多年平均数值算,它的年均输沙量为16亿吨,年均含沙量为35公斤每平方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根本症结所在。

2002年以来,我国在大量科学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持续开展黄河调水调沙。一代代治黄人艰苦奋斗、赓续接力,治黄实践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飞跃。作为“大江大河推荐官”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小浪底研究中心主任王远见,一直致力于黄河治理。他说:“如何兴利除弊,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治黄人一直在努力。”

治黄人的成就感:

游荡性河道不再“游荡”,“悬河”不再抬升

王远见自小便与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黄河贯穿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成长于伊洛河畔,十一载清华园求学,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河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光谦。8年多研究院工作,黄河泥沙治理成了他甘愿为之奋斗终生的工作。王远见说:“我是黄河边长大的人,黄河是我的母亲河,既然治河防洪对黄河很重要,那我就愿意来到治黄第一线,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奉献给黄河。”

在黄河的下游河道,有大量泥沙淤积,河床因此不断抬高,下游的滩面比新乡市高出20米,比开封市高出13米,比济南市高出5米。悬在头顶的河床成为了“地上悬河”。

为了守护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了守护母亲河的安宁,王远见带领研究团队潜心研究,在科研的道路上坐稳“冷板凳”,多年奔赴沿黄一线开展原型观测,提出水沙调控的技术方案和科学建议。

“黄河泥沙治理的成就属于我们整个治黄体系。”王远见说:“最大的成效是沙被我们治少了,多年平均的入黄泥沙从原来的16亿吨下降到了如今的不足3亿吨。”

从小浪底出库后直到山东河南交界,长达299公里的游荡性河段经过整治之后,河道也相对稳定了。此外,下游河道的“悬河”非但不再抬升,河床也冲深超过两米,尽管威胁还尚未从根本上去除,但减沙、降河床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保障了沿岸人民的安居乐业。

治黄人的目标:

让人们忘掉黄河之害,永记黄河之利

回忆起曾经的黄河,王远见说,自己出生前,1982年家乡伊洛河有一场淹没范围很大的洪水,家人们都跑到了山上避难。黄河在上世纪90年代也发生过几次较大的洪水,部分滩区人民受灾严重。而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已经很少听到黄河的灾害消息了。

王远见说,这就是所谓的“善治者无赫赫之功。”这是治黄工作者们的辛勤努力以及小浪底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现在我们不能说黄河是一条绝对安全的河流,但是它一定是越来越安全的一条河流。”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世界第六长的河流,以其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为整个黄河流域提供了生态屏障。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对于治黄人来说,最大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忘掉黄河之害,永记黄河之利。

“我觉得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向这个目标迈进。”王远见说。

那么,未来的黄河会是怎样?距离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还有多远?

王远见表示,自己的导师王光谦院士也曾经提出,未来的黄河应是一条集自然、人文、科学、科技、工程于一体的幸福河。

“在我看来,一条真正的幸福河应该承载行洪输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维功能,并且多维功能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挥。尽管水沙关系调节仍是当前黄河治理的关键点,但长久来看,我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以顶层设计和系统思维来引领治黄实践,才能真正把河治好。”

【“大江大河推荐官”征集中】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名“大江大河推荐官”,请发送信息到cdsbwb@163.com。我们诚意邀请你和我们一同讲述人与江河的牵挂,告诉我们有关你和江河的记忆,让我们共同谛听,河流江湖之潮下,历史泛起的每一道向前奔涌的涟漪。

大江大河创作纪实(大江大河推荐官)(2)

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实习生 程祎晨

责编 邓旆光 编辑 杨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大江大河创作纪实(大江大河推荐官)(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