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故事脉络(牡丹亭故事源于衢州)

牡丹亭故事脉络(牡丹亭故事源于衢州)(1)

文/庄月江

所有关于汤显祖与《牡丹亭》的文章,都认为是明代流传很广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给了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灵感和启发。

汤显祖根据坊间话本故事进行再创作,改编为戏曲《牡丹亭》,描写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爱,醒后寻梦不得,抑郁而死。其后柳梦梅掘坟开棺,杜丽娘瞬间复活,故事缠绵悱恻,结局圆满,寄托作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数百年来,《牡丹亭》流传甚广,频频上演,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特别是昆剧折子戏《游园惊梦》,成为了我国戏曲中的经典。

其实,《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雏形,宋代就有了,而且其发生地就在衢州。

历史学家徐寿昌先生近日告诉我,他在《续编〈四库全书〉》中发现一条记载:《〈牡丹亭〉本》,说《牡丹亭》的故事最早发生在衢州。徐老师给了我他做的卡片,嘱我到《续编〈四库全书〉》中去查找原文。

在《续编〈四库全书〉·书隐丛说》中,我查到了有关记载。《书隐丛说》是清朝乾隆年间吴江监生袁栋所著。他引用了南宋进士出身的郭彖《睽车志》里的一则鬼怪故事,认定《牡丹亭》是根据那个鬼怪故事演绎出来的。

《书隐丛说》中题目《牡丹亭本》,是作者袁栋加的。

袁栋在“牡丹亭”后加了个“本”字,很有道理。“本”,本事、本源、出处之谓也。也就是说,《牡丹亭本》这一条目,讲的是牡丹亭故事的出处。而这“出处”,就在衢州的一座古庙里。

《牡丹亭本》正文如下:

《聧车志》曰,有士人寓迹三衢佛寺,忽有女子夜入其室。询其所从来。辄云所居在近。士惑之。自此,比夜而至。居月余,乃曰:“妾乃前郡倅马公之女,小字绚娘。死于公廨,丛涂于此。今将还生。君可具斤钟夜密发棺,当如熟寐。君但呼我小字,当微开目,放令就寝。既寤,即复生矣。再生之日,君之赐也。”士人如其言,果再生,且曰:“此不可居矣。”办装遁去。

其后,马倅来衢迁葬此女,视殡有损,棺空无物,大惊。闻官,莫知所以。有一僧默疑。数岁前,士人物色访之,得之湖湘。闻士人先孑然,复疑其有妻子。问其所娶,则云马氏女也。因逮士人,问得妻之由。女曰:“可并以吾书寄父。”父遣老仆往视。女出与语,问家人良苦,无一遗误。士人略述本末,而隐其发棺一事。马亦恶涉怪,不复终诘,亦忌见其女。第遣人问劳之而已。汤若士之牡丹亭乃全用其事。

汤若士,即汤显祖之号。“汤若士之牡丹亭乃全用其事”这句话,是《书隐丛说》的作者袁栋加上去的。袁栋肯定汤显祖的《牡丹亭》取材于《聧车志》。

诸论者说《牡丹亭》来源于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不无道理。因为《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在明代流传很广,有的论者甚至断定汤显祖两次路过大廋并短期逗留时,看到了《杜丽娘慕色还魂记》而将其再创作,因为《牡丹亭》中的许多内容沿用了话本中的故事情节,“惊梦”、“寻梦”、“闹殇”这几出戏的宾白也保留着话本中的若干原句;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等名字,也都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原有的。

但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毕竟是明代的话本,它的基本内容与南宋《聧车志》中的故事相仿,不能排除《杜丽娘慕色还魂记》脱胎于不到三百字的“《聧车志》”。虽然“《聧车志》”中的绚娘是三衢“前郡倅(庄按:郡倅,即副郡守)马公之女”,《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的杜丽娘是“广东南雄府尹杜宝”之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