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梆子的经典曲目(中路梆子繁荣发展时期)

中路梆子繁荣发展时期王易风

中路梆子的经典曲目(中路梆子繁荣发展时期)(1)

中路梆子在清代同治后期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前期,出现了新的繁荣与发展。在此期间,晋中一带商业有了新的发展,经济繁荣,钱庄票号相继建立,祁太一带出现了许多“字号斑”,不少爱好戏曲的东家,邀请名艺人到家,管吃管用,以戏曲取乐。晋中一些知识分子“以文会友”,也参加了戏曲艺术研究。太原县北后街的“聚文会”,就是研究晋剧艺术的一种结社活动。闹票打坐场的演唱活动更是相当频繁,专业艺人与这些业余活动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以上种种活动,为提高中路梆子艺术,起了有益的作用。

中路梆子的经典曲目(中路梆子繁荣发展时期)(2)

中路梆子在当时所以能迅速发展,与民间风俗也有密切关系。晋中平川及东西山之中,民间的迎神赛会很多。如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庙会,四月初八是奶奶庙析儿女庙会,五月十三日是关帝庙的大会等。这些庙会的正日都得唱戏敬神。正月天地会要唱人口戏,粮行要唱忝仓戏,四月、七月龙王庙上要唱雨戏,民间祈雨时要唱安神戏。戏剧演出活动如此频繁,而且有些每个县没有两、三个班社,是无演出是在不同地址的同一时间,法适应的。唱戏名日“敬神”,实则“娱人”。正因为晋中一带的群众爱好戏文,于是在出现经济繁荣的情况下,许多中路梆子班社便应运而生了。在为数众多的班社中,名角集中、装备齐全的叫作“字号班”,次一点的叫“二抱班”。根据老艺人马兆麟、刘文才等人的回忆,当时晋中“字号班”的情况,大致如下:“上聚梨园”与“下聚梨园”,又称“双聚梨园”。是祁县藁姓号称金财主者承起来的。成立于同治十二年之前,延续到民国初年,是晋中平川最先成立的字号班,延续时间也最长。它的成立,象征着中路梆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两班都是由名艺人组成,势均力敌,在晋中剧坛声望都很高。“锦梨园”与“二锦梨园”。这是太谷杨诚斋承的“字号班”。头班由聘请的名老艺人组成,后屡有变化。

中路梆子的经典曲目(中路梆子繁荣发展时期)(3)

“二锦梨园”以培养“娃娃”为主,先后培养了五、六班,蛮庆、独庆、灌肠红等,均学艺于此; 秋富生、福义丑、刘文才等,是这里最末一班“娃娃”。马兆麟老艺人十四岁出科后又到“二锦梨园”深造数年。这个班社在清光绪年间,由杨诚斋开办,后由其长子“杨大少”领班,最后传给“杨七少”“杨八少”领班,民国十年停办。这也是晋中平川延续年代较长的一个“字号班”。“万福园”与“小万福园”。是“锦梨园”停办后由太谷县胡万义号称“二大王”者承的“字号班”,距今已七十余年。大班亦由晋中名角组成,小班亦以培养“娃娃”为主。如王银柱( 二百五)、陈娃子(八百黑)、郭云山( 十三红)、郑雅楼(小三儿生)等,都是“小万福园”培养出来的。“坤梨园”。是以蒲籍中路梆子名老艺人“三盏灯”等为主成立起来的。能演昆曲戏。大约与“万福园”等班社同一时期成立,延续年限较短,但在晋中平川颇有影响。

“自成园”与“自诚园”。“自成园”是平遥县田永富(拳棍手)承起来的,属于“二抱班”,由名艺人与青年徒弟混合成。几年后,将全班移交给他在徐沟的徒弟陈玉,改为“自诚园”,并从张家口聘请了名演员,一切按“字號”的要求来发展,声誉大震“锦艺园”。据传此班原是老三儿生承起来的。

中路梆子的经典曲目(中路梆子繁荣发展时期)(4)

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即民国十六、七年时,平遥冀午斋将此班的人员与财产全部收买,仍沿用“锦艺园”这个班名。老三儿生师徒说书红师徒、玉石娃娃师徒、丁果仙姐妹等,都在此班。从二十年代中期到七七事变前夕,在晋中平川戏曲界,4锦艺园”要算首屈一指的班社了。此外还有“小梨园”、上述班社,在艺术上你追我赶,“荣梨园”等班社,相互竞赛,不便一一叙及。培养出不少人才,大大推动了中路梆子唱腔和表演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在这一繁荣发展时期,

晋中各大班社出现了老中青三代艺人同台演戏的盛况。现将当年“上下聚梨园”合演《蝴蝶杯》时的角色名单附上,借以说明这个班社当时的演员阵容;

姬娃子一县子田玉川

水上飘--县令夫人

乾头丑—卢公子世宽

七金儿一家院田明

折腰红--渔翁胡彦

海桃红一一田府丫环

玉印黑--总督卢林

老十六红--抚院徐锡恭

高老旦—总督夫人

大嘴丑—布政司董温

敬才黑—府中军演出,

一声雷—按察司郝子良

毛毛旦—小姐卢凤英

十七红一道台姚文俭

猪嘴丑ー--先锋官唐让

丑毛生ー-知府王桂林

鱼儿红--江夏县令田云山。

扯破丑--捧旨官太监

孟桶黑-苗蛮先锋官

京大黑—蛮王叭漉咕

武旦灵芝草一董府丫环

桐娃子-卢府老梅香

五月鲜—卢府小丫环-.

一千红—兵部少保捧旨

宋新儿打鼓板

二害子的前场府义

鲁娃子的二股弦

彭根子拉胡芦

这个看戏小记,出自王永年老艺人珍藏的《蝴蝶杯》剧本中夹页,是毛笔楷书。似能反映当时戏曲盛况之一角,亦能说明当时人才辈出的情景。

及至本世纪二十年代,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声震三晋,接着著名刀马旦张宝魁、刘芝兰、著名花旦冀美莲、筱金枝以及现仍健在的牛桂英、张美琴、郭凤英、筱桂香、王正魁、韩俊山等,相继在舞台上享有盛名。可谓人才济济,竞艳争芳。

中路梆子的经典曲目(中路梆子繁荣发展时期)(5)

中路梆子的经典曲目(中路梆子繁荣发展时期)(6)

这时期各行当的艺人,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大胆创造,不断实践,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唱腔艺术风格,如十三红张锦云的唱腔,以宽厚著称,在《走雪山》、《下河东》、《金沙滩》中所唱的“乱弹”,均有独到之处。现在大部分老生,仍按照他所创造的唱法演唱,盖天红擅长背宫音的演唱,在《芦花》、《哭灵堂》中,创造了盖派独特唱腔。老三儿生在《坐窑》中的耍“巾子”,《折桂斧》中的走台步,往往使全场叫绝,并创造了前无古人的高昂清脆、活泼跳跃的小生唱腔。他的高徒秋富生的唱腔,清雅高俏,善于表达文弱书生的感情。秋富生与说书红合演的《双罗衫》,至今在晋中一带广为流传。说书红在《详状》中的耍茶碗特技表演,已流传至今。一辈名师的艺术创造,丰富了中路梆子的演唱艺术,使中路梆子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当时一些脍炙人口的好戏,如十三红和丁巧云的《走雪山》,老三儿生和十七生的《黄鹤楼》,毛毛旦和田桂子的《六月雪》,狮子黑或牛头黑与盖蒲州的《明公断),狮子黑与奴子生、二牛牛的《凤仪亭》等,为晚辈艺人所效法,在中路梆子剧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建国初期,中路梆子舞台上,又出现了一批如梁小云、花艳君、任玉珍、任玉玲、刘仙玲、刘俊英、筱桂芬、孙福娥、乔玉仙、马秋仙、筱桂琴、李素英、李树琴等著名演员。

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同志,在一九五二年全国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表演艺术一等奖。她在战前曾灌制了不少唱片,戏曲界已有“须生大王”之称。所演的《空城计》、《八件衣》、《芦花》等戏,艺术造诣颇高。解放后,她更是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吸收前辈艺人老十三红、盖天紅等各种风格的唱腔和其它许多兄弟剧种唱腔中的某些旋律,通过大胆创造,使独特别致的丁派唱腔艺术得到新的发展。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她学习了全国各兄弟剧种著名表演艺术家的优秀表演,融化在自己演出的《卖画劈门》一剧中,使其成为中路梆子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她在剧中扮演的白茂林,在受到胡府威逼时,那种充满激情的歌唱与表演,为中路梆子增添了新的艺术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