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成语的文化常识及意思 成语中的文化常识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的产生及发展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不少成语涉及到了很多古代文化知识,准确地把握它,是掌握运用该成语之锁钥现归类简析如下:,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有关成语的文化常识及意思 成语中的文化常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有关成语的文化常识及意思 成语中的文化常识

有关成语的文化常识及意思 成语中的文化常识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的产生及发展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不少成语涉及到了很多古代文化知识,准确地把握它,是掌握运用该成语之锁钥。现归类简析如下:

一、成语中的货币知识

1、一寸光阴一寸金 秦代统一了币制,汉代仍延用,使用黄金和半两钱。黄金货币的形制有饼金、块金等。用黄金铸成金饼,大的每饼重一斤,又称“一金”,折合万枚铜钱。如《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块金,一寸见方,重一斤,也即“一金”。“寸光阴”指日影移动一寸,形容很短的时间,以后人们常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形容时间之宝贵。

2、不名一文 即一个铜钱也没有。两宋时期货币主要是白银、铜钱和纸钞。宋代官方、民间有使用金银的情况,但铜钱仍是重要货币。魏晋以后,人们用“贯”作为铜钱的计量单位,因此戏剧中有《十五贯》。一贯也称“一缗”或“一吊”,合一千文。一枚铜钱称“一文”。

二、成语中的度量衡知识

1、退避三舍 “舍”是古代长度单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所以三舍是九十里。后用“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2、近在咫尺 咫、尺都是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咫为八寸,合现在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指很近的距离,形容近在眼前。

3、锱铢必较 古代常见的重量单位有石、钧、斤、两、锱、铢。一锱六铢,“锱铢”用来比喻微小的数量。“锱铢必较”形容人非常吝啬,对极小的东西也要十分计较。其他还有:铢积寸累(形容点点滴滴的积累)、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优劣相当)、一字千钧(形容字很有分量)、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不可阻挡)。

4、斗筲之人 斗和筲都是容量不大的器具。斗,容十升。筲,竹器,能容一斗二升。“斗筲之人”是指象斗筲那样容量的人,形容人气量狭小、见识短浅,亦为自谦之词。

三、成语中的刑法知识

1、千刀万剐 即凌迟,是古代的一种残酷死刑,先分割犯人的肢体,然后割断咽喉。后来用“千刀万剐”咒骂罪大恶极之人当受极刑。

2、十恶不赦 “十恶”是古代的十大罪:谋反,谋大逆(毁坏皇帝庙等),谋叛,忤逆(殴打父母等),不道(杀人),大不敬(冒犯皇室尊严等),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这十罪是不赦之罪。后用“十恶不赦”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现在借指重大的罪行。

四、成语中的书籍知识

1、韦编三绝 “韦”是熟牛皮,“编”是古代用以穿竹简的皮条或绳子。后来借以称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如“人手一编”、“第三编”、“上编”等。《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再如:断简残编。

2、手不释卷 “卷”指古时书籍写在帛上或纸上,卷起来收藏,因此书籍的数量论卷,一部书可以分成若干卷。后来也用指全书的一部分,如“上卷”。“手不释卷”是指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再如:“读书破万卷”中的“卷”。

3、名垂青史 青史,历史书籍。古代在青皮竹简上刻记大事,故史书把历史称为“青史”。后来“名垂青史”指姓名和功绩在历史典籍中流传下来。

五、成语中的佛教知识

1、四大皆空 佛教用语,指宇宙一切(包括人身)都是空虚的。古印度人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称人身。后一般用“四大皆空”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2、三教九流 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三大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来用“三教九流”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指佛门弟子修行达到一定的阶段;魔,是“魔罗”的略称,指破坏善行的恶鬼,佛家称作“迷障”。原意是佛家用来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来诱惑,后比喻正义势力胜过或压过反抗势力。

4、顶礼膜拜 原指佛教最高的敬礼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顶礼:头、手、足、躯体俯伏在菩萨足下叩拜;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后来形容对人崇拜恭敬到了极点。

六、成语中的建筑知识

1、祸起萧墙 萧墙,指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用作屏风。比喻家里、内部。“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2、登堂入室 堂,古代宫室的前厅;室,古代宫室的后屋。即登上厅堂,再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也作“升堂入室”。

七、成语中的历法知识

丁是丁,卯是卯 “丁”是天干之一,“卯”是地支之一,干支依次排列组合用以记年月,不能错也不能乱。“丁卯”又和“钉铆”谐音,“钉”是榫头,“铆”是铆眼,两者必须完全相合。比喻办事极认真,毫不含糊。

八、成语中的军事知识

勇冠三军 冠,位居第一;三军,春秋时大国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这里指军队的总称。“勇冠三军”指英勇过人,全军第一。此外还有“大动干戈”、“丢盔弃甲”等。

九、成语中的科举知识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连中三元”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取第一名。后比喻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得胜,或在一项比赛中连续三次取得成功。此外,还有“行行出状元(指每个职业都有杰出人才)”、“金榜题名”等。

十、成语中的医学知识

病入膏肓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病入膏肓”是指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