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八卦震卦和艮卦(周易全解之艮卦)

周易八卦震卦和艮卦(周易全解之艮卦)(1)

艮 艮下艮上

《序卦传》说:“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事物之动止总是相因的,动则必有止,止则必有动。震即是动,艮即是止。所以震卦之后次之以艮卦。艮即是止,而卦名艮不名止,是因为艮除止义之外还有山之象有安重坚实之意。这是止义不能包括的。

又,艮一阳居二阴之上。阴性静,二阴在下静止不动。阳性动,但是一阳既已至于上,则性动也不能动了。下静上止,故为艮。艮止,畜亦止。艮止与畜止有所不同,良止是自我安止,畜止乃外力制止。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这四句话中,“艮其背”一句是主要的,根本的。以下三句是由它决定的,也是说明它的。如果把全部卦辞加以简化,那么说成“艮其背,无咎”也是可以的。艮的意义是止,止可以无咎,但有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情况下的止都可以无咎。“艮其背”方可无咎。

“艮其背”是说止应当止在恰当的地方,止其所当止,止得其所。说止的场合要恰当,实际上也包括止的时机问题在内了。为什么取“背”为象说明止其所当止之意呢?因为“背”是人体中唯一止而不动且又自身不得见的部位,是最理想的止处,其他任何部位都不兼有这两个条件。

卦之所以以背为象,从卦体和爻位上都可找到根据。自卦体看,二阴在下,一阳在上,阴阳各止其所,屹然不动,止而不交,有相背不见之象。“不获其身”就是进一步强调这种相背不见之象的。止于其背,连自身的身体都不获见,说明背得相当严重。自爻位看,艮是八纯卦之一,上下各爻峙而不应,互不相与,也是相背不见之象。“行其庭,不见其人”就是进一步强调峙而不应,互不相与这种相背不见之象的。诸爻同在一卦,近在咫尺却各不相与,就像人们同行在一个院庭里却谁也看不见谁一样,更说明背的严重。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一段话解释卦名艮的意义。艮就是止。但是止的意义并不简单,不能以为停止不动才是止。其实止还包含着行的意义在内。这一点一般人不易领会,所以孔子特别加以说明。

止于止是止,止于行也是止。我们坚持不懈地干一件事情,就是止于行的止。后来我们发现情况变了,这件事情必须停止,不宜再干了,这就是止于止的止。坚持干什么,是止于行;坚持不干什么,是止于止。两种止实行起来都要看场合,要止在恰当的场合,就是要“艮其背”。这个场合不仅是空间上的场合,也是时间上的场合,而且归根结底是时间上的场合。

“时止则止”,时要求止于止,就止于止。“时行则行”,时要求止于行,就止于行。或止于止,或止于行,时是决定性的因素。《易》贵时,孔子也贵时。时的观念在全部儒家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道光明”,是孔子对止之道的赞语。自卦象看,艮之体明确、显著、笃实,有光明之义,所以《易》言光明多在艮体。从社会心理看,什么事情有了一定的准数,人们心中有了底,就感到光明。艮是止,止是定,定则明。心中托底有定,所想所见自然光明。

“艮其止”以下解释卦辞。卦辞言“艮其背”,此《彖传》改曰“艮其止”,可见背即止,“艮其背”即“艮其止”。接着用“止其所也”一句解释“艮其止”,说明背乃止的场合,“艮其止”就是止其所当止的场合。上文已言及,所谓止其所当止的场合,主要是说止要止在恰当的时候上。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卦之上下体地位相当的两爻有应的关系。一阴一阳谓之相应,相应则相与,相与则有交往。若同为阳或同为阴则不相应,不相应谓之敌应,敌应则不相与,不相与则不相交往,不相交往即各止于其所;各止于其所,所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所以“无咎”。

周易八卦震卦和艮卦(周易全解之艮卦)(2)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艮卦上体下体都是山,故为兼山。两雷两风两水两火两泽都有互相交往的可能,唯独两山并立不可能有往来,各在各的位置上而不相干涉,有止之象。君子观察艮卦兼山各止其所,互不干涉之象,“以思不出其位”。

这里,思与位是关键性的字眼。思是“心之官则思”的思,亦即思考、思虑、思想的思,与行相对应的思。位当与《彖传》所谓“止其所”的所字同义,即场合、时候的意思。“思不出其位”,思是主词,“不出其位”是谓词。全句回答思应当是怎样的。如果以为思是谓词,“不出其位”是宾词,全句是回答思什么的,那就错了。思应当是怎样的?思应当不出其位,思所当思。思也要止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候,勿过勿不及。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思想要切合实际,过了就是空想,不及则陷于保守。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艮其趾”,艮之于脚趾。脚趾居人体最下,人动趾先动,趾动是人动之始。人事之止不外乎两种情况:止于行,即应当做的事坚持做;止于止,即不应当做的事坚持不做。什么事当做,开始就要做;什么事不当做,开始就不做。如此方可无咎。

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止于始尚且往往不能止于终,何况连止于始都做不到呢!初六艮其趾,是能够止于始,因而得无咎的。但是初六阴柔之才,止于始之后是否能止于终还是问题,所以要求它“利永贞”,常久坚持,贞固到底,切勿半途而废。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看爻象,初六以柔居刚位,本不为正,但是观爻义,事当止又能止于始,又未为失正。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六二居中得正,是懂得并且掌握止之道的;什么事情应当坚持做,即应当止于行,什么事情不应当坚持做,即应当止于止,它是明白的。然而它处在下位,上与六五不应,行动要受卦之主爻九三的制约,没有自行其是的便利,故有“艮其腓”之象。

腓是腿肚,腿肚自己不能动要随股之动而动。“艮其腓”,意谓六二对于艮止的问题,孰当止于行,孰当止于止,自己心里清清楚楚,但是实行起来自己不能做主,要受制于他人。他人指九三,九三虽为一卦之主,是主乎止的,但它刚而失中,且居下体之上,自己既不晓得止道之宜,又不肯降而下求于六二。六二虽有中正之德,也得不到它的信从。结果六二“不拯其随”。拯救不了九三的错误主张,只好违心地随着九三的意见去做,表面上委曲妥帖,无形迹可见,内心自然是不快的。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听,从。退听,从下。六二不拯九三的错误而采取随和九三的态度,是由于九三不听它的不得已而为之。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九三以刚居刚,正而不中,而且处在下体之极,上下之际,它对于止道的实质,对于止道的根本精神,是不理解不掌握的。止道贵时,一件事情是坚持地做还是坚持地不做须依据时间的变化,灵活掌握,有进有退。彼时当坚持地做,就坚持地做,此时当坚持地不做,就坚持地不做,一切依时间条件为转移。

九三则不然,它把止的问题看得很死,很确定,很绝对。它止在一件事情,一个问题上,就一止到底,不再变化。有如一个国家由于某种必要的原因与别国中止交往关系,在当时是自然的,合理的,因而也是有益的;然而它不顾时间的变化,永远与别国不相往来,结果与世睽绝,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封闭起来,合理就变成不合理,有益就变成有害了。

九三的这种态度,如果用人体部位做比喻,就叫做“艮其限”。限,人体上体与下体交际的地方,即腰胯。止于腰胯这个部位,等于把上下体隔断,使不相从属,不相通融。“列其夤”是“艮其限”的引申和补充。列,裂绝。夤,膂,是连结上下体的东西,把夤裂绝了,人体将分离为二。

“厉薰心”,说明“艮其限”的后果严重。厉,危厉。薰,烧灼。“厉薰心”,危厉烧灼其心。九三过刚不中,处在止的时代,以为欲止就求绝对的止,欲静就求绝对的静,不知道动静行止应随时,一味固执地求静,结果反招致危厉烧灼其心,使之坐卧不宁。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九三“艮其限”的要害问题是时不当止而强为之止,时当变止为不止而强为之不变,结果心欲静而反招致危厉烧灼其心,使躁动不得静。这是由于九三无中德的缘故。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这里是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