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死在哪(徐志摩的死到底是因为谁)

徐志摩撞山,随身携带的陆小曼画作山水长卷--画上有许多知名人士题字,因装在铁盒子里,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此后半生,陆小曼精心保存,睹画思人小曼家里有一块玻璃板,下面压着一句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还压着一张志摩的便装照片:躺在草地上,手拿一支香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徐志摩死在哪?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徐志摩死在哪(徐志摩的死到底是因为谁)

徐志摩死在哪

徐志摩撞山,随身携带的陆小曼画作山水长卷--画上有许多知名人士题字,因装在铁盒子里,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此后半生,陆小曼精心保存,睹画思人。小曼家里有一块玻璃板,下面压着一句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还压着一张志摩的便装照片:躺在草地上,手拿一支香烟。

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到这个地步,陆小曼若读诗,必定能明白唐明皇被逼赐死贵妃,独自回銮的心意,这份心意的名字,就叫做“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一分分一秒秒都是碎剐凌迟,一分分一秒秒地硬捱下去。死么?又不敢,陆小曼的父亲已于一年前去世,她自己若再死了,母亲老来丧夫丧女,没有办法过日子。不死?丧夫之痛堪比死,更哪堪风刀霜剑严相逼。千夫所指,都说徐志摩因她而死。倒是冰心看不过,替她在文章里说过一句公道话:“谈到女人,竟是‘女人误他’?也很难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1932年,海宁硖石召开徐志摩追悼会,徐申如不让陆小曼参加,陆小曼只能奉一副挽联: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1933年清明,陆小曼独自到硖石给徐志摩上坟,这是她最后一次到硖石。她与徐志摩在硖石的婚房也不能再去,徐家把房产收回。回来后,她做了一首诗:

“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大浪过去,水面恢复平静,一派冬日天阴的萧瑟。恐怕她此生以前从未体味到什么叫荒寒,什么叫寂寥。而荒寒与寂寥,又是多么教人心颤。看我们本地的方志,有那么多的旌表牌坊,表彰的是节义烈妇,说是丈夫死后,有的触碑亡,有的投缳亡,有的服毒亡;有的则守寡一生。我觉得,活着的,不如死了的。

那份滋味。

陆小曼对着徐志摩时娇厉乖张,如今徐志摩对她一鼓作气远之又远,她就不再是怨,而是无尽的悔痛与思念。

柴静在《日暮乡关何处是》里写一群人夜来聚会,一个矮胖子吹箫:“有人‘扑’把烛火吹熄,黑着灯,只有远远一点微光,荒村野街,远处有女子鞋跟在青石板上走的声音。他起声非常低,曲调简单,几乎就只是口唇的气息,也象是远处大风的喘息。

我一开始无感无触,只是拿围巾按着脸听着。

就这一点曲调,循环往复,有时候要爆发出来,又狠狠地压住了,有时候急起来,在快要破的时候又沉下去,沉很久,都听不见了,又从远远的一声闷住的呜咽再起。这箫声里不是谁的命运,是千百年来的孤愤,千百年来的无奈。

座下小儿女都掉了泪,只有野哥躲去一边角落,半坐在地上,完全隐在黑暗里。

他吹到后半段,愤怒没有了,一腔的话已经说完,但又不能就此不说,忽然停住,他唱:‘……月夜穿过回忆,想起我的爱人,生者我流浪中老去,死者你永远年轻……’”

生者在流浪中老去,死者们啊,你们永远、永远年轻。

(摘录《陆小曼: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作者凉月满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