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微课激发潜能勇敢前行(向心而行)

心理微课主要取材于学生身边常见的一些心理困惑,如个人成长中的挫折、应对学习的压力、人际间的关系处理、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等,把心理微课用于心理辅导,不仅丰富了团体辅导的形式,而且增加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大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学生自身心理体验的结合,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从而达到自我认知、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自我接纳的目的,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心理微课激发潜能勇敢前行(向心而行)(1)


一、微课背景

选材视角——回归生本,面向全体 “‘破窗’之后”案例,其实是就地取材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众所周知,在教师日常管理中,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垃圾桶和角落里总是会有“回不了家”的垃圾;自修集会,学生总是从窃窃私语演变成无所顾忌地讲话;安静的教室,个别学生发出了声音,慢慢地就蔓延成了一片。这些现象,就是学生身边的“破窗”效应。这样的现象,看似很平常,但背后隐藏着非常著名的“破窗”理论。简单阐述理论,灌输道理,只需要几分钟,但是,如何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有更充分的内省,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真正从内心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因此,该案例在取材之初,便立足学生本位,不凭空构造,只截取学生现实生活的片段,聚焦学生身边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用鲜活生动接地气的事例,高度还原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再运用微课技术带给他们直观的感受,所以势必具有极大的参与性和普遍性,学生也必定能无障碍地进入微课情境,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都会有所帮助。


二、微课构建:聚焦问题——从“心”出发

本课构建遵循从“心”出发,用“心”交流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理解为立足点,以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主线,循序渐进进行设计与构建。


(一)理论阐述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社区。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车就被偷走了。而第一辆车,停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这辆原本完好无损的车砸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碎了,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从一辆原本完好无损的车到车上所有的窗户被打碎,乃至内部的东西全部丢失,仅仅源于窗户上的一个小洞。这就是“破窗”效应。


以这一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破窗理论主要指这样一类现象,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很快墙上就会布满更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如果一旦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疑地把垃圾丢在这里,丝毫不觉愧疚。“破窗”效应理论,作为比较专业的一个名词,没有接触过的人不甚清楚,解释理论的缺点是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用微课动画的形式来展示。解说,则显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学生快速理解。


(二)校园实验

校园实验的选取需要考虑“破窗”现象的真实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该课中最终选用学校里最常见的两个场景来拍摄实验,一个是无人考场,就是自主考试,二是点心时间学生扔垃圾。两个场景,是学生平时常发生的,各具代表性,也是老师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两个实验对学生都非常直观,也很真实,也就更具有教育教学的意义。制作时注重从学生视角出发,采用“破窗”前后画面分屏对比的手法,直观呈现出现“破窗”现象之前众人遵守制度的画面和制度被打破之后众人的从众心理,给学生以更深刻的印象、更大的视觉冲击和更多的思考。


当然在该课构建过程中,也会有一点麻烦,因为当摄像机架在那里的时候,学生会比较老实,不会吵闹,也不会随意乱丢垃圾,为了展现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适当做一些引导。就当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为平时事实就是这样,甚至“破窗”的现象更加严重。


三、微课实施:策略运用——向“心”而行

巧补“破窗”问题的提出,最终落实到解决上才是有效的。之前的实验已经带给学生一些思考,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结合课堂中学生的实际讨论,并参考网上的资料,教师加以引导,总结三个主要策略:

(1)不要做第一个破窗的人。

(2)也不要做第N个破窗的人。

(3)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破窗的人,也就是及时补好第一扇破窗。

如何让学生学会并能运用这些策略呢?该课在策略运用板块结合学生参与的两个情境剧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的行为,没有刻意地说教,没有枯燥的灌输,向“心”而行,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自己演,演自己”的形式,达到“一边看戏,一边成长”的效果。


情境一:返校风波。有一位学生没有按规定及时返校,导致连续几周不及时返校的孩子越来越多,班主任及时找出了第一位学生并给予教育,其他几位孩子也分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此情景即指向策略一和策略二,不要做第一个破窗的人,也不要做第N个破窗的人。


情境二:阅览室的故事。阅览室的一位女生看到几位同学看完书后并没有按原位放好,于是主动整理杂乱图书柜,老师在身后看到并流露出赞许的目光。此情境则指向策略三: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破窗的人,也就是及时补好第一扇破窗。


两个不同策略的运用通过情境来表达,清楚明了,并最终得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主旨的升华水到渠成。从初步感知到深度参与过程,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审视自我,获得自我返照,真正实现用“心”学习的目的,习得策略的运用,学会维护“新窗”,巧补“破窗”,从而助推心理健康成长。


四、成效与反思:心理微课的构建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心理微课“‘破窗’之后”不只为学生课堂提供了学习资源,整个微课构建与运用过程,就是一次心理辅导的过程,无论是选材还是聚焦问题以及策略实施,都注重从学生的“心”出发,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心理自助的氛围,还提供了同伴互助的平台,它像一缕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心在其中,解决问题,领悟感受,改变观念。这是心理微课构建区别于其他心理教育的特别之处。


师生彼此尊重,分享合作的喜悦。在“‘破窗’之后”心理微课中,教师是心理微课的主要制作者,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在构建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补信任,发挥各自之长。在讨论中让作品更完美,在合作中让自己有所领悟与成长。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促进了师生间良好的互动氛围。


反思:该心理微课无论是从专业的角度讲,还是从技术的角度讲,一定会有瑕疵,比如最后,在返校这个情境中,虽然从班主任的立场来看,这个教育场景是司空见惯的,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老师则有些过于严厉。从心理微课的角度出发,这些细节上的考虑则需要更加全面,更符合心理学的要求。


总之,心理微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探索之旅还很长,在该案例的基础上,老师们将不断创新、不断开发、不断修正与打磨,让心理微课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在小学心理健康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 英(浙江省嵊州市双塔小学)

采编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略有删减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