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为什么不能关监狱(为什么老话说屈死不告状)
中国的监狱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丛棘,亦称“棘丛”。其实就是用酸枣树的树枝编成的篱笆墙,然后将囚犯其中。夏朝的中央监狱叫“夏台”,商朝的监狱叫“羑里”也叫作圉。周代的监狱多称做“圜土”,“筑土表墙,其形圜也”。春秋战国时代,将监狱称之为“狴犴”,且多为石室。
早在周代就有劳改犯
早在周朝的时候,监狱圜土中关押的犯人,就要在监督下进行劳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重刑”的司法理念,“广狱酷罚”进一步实施。秦朝犯人都要劳动,秦始皇修建自己的陵墓、建筑北方的长城都是使用囚犯。干活时,囚犯也必须戴着刑具。这种劳动时也要戴刑具的制度,到了唐代仍未改变。
古代的犯人有假期
秦朝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对以劳役抵偿赀赎债务的刑徒,农忙时可以放假,在播种和田间需要管理时节,各可以回家20天。
汉代也有“纵囚归家”的做法,每年的伏天和腊月,出于哀怜囚犯的考虑,一些地方官府会释放犯人回家,到期再返回服刑。《后代书·虞延传》记载,当年虞延任细阳令时,“每年至伏腊之时,即遣所系囚犯各使回家。”
“纵囚归家”现象,在唐代也曾有过,如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年甚至将死刑犯全部释放回家过年。
官员坐牢有特权,可以监外执行
汉朝,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颂系”制度。凡是得到“颂系”的犯罪人员,不需坐牢,监外执行即可。即便坐牢,也不用戴刑具。
《汉书·惠帝纪二》记载,爵位“五大夫”以上的、公务员“六百石以上”的,还有皇帝身边的宦官、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可获得“颂系”。后来80岁以上、8岁以下及孕妇等普通囚犯也可以获“颂系”。
唐代沿袭了“颂系”制度,除对老幼妇病残者给予“颂系”外,同样照顾坐牢的官员,囚犯如果是五品以上的,“月沐一度,暑与浆饮及钱物等”。能定期洗澡,夏天还发给冷饮和钱物。
对犯罪官员的“颂系”,无疑是一种司法不公。后来不少朝代取消了官员的“坐牢特权”。如南朝陈,所有囚犯“不计阶品”,一律坐牢。
为震慑犯罪,曾推广地牢
汉成帝永始、元延年间,皇上不理朝政,长安城内治安混乱,打家劫舍等违法行为十分猖獗。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得不将大臣尹赏调到京城任职。尹赏一上任就在地下挖了一座地牢,取名“虎穴”。然后,根据百姓举报,将那些有劣迹、没户籍、携凶器之徒全部捕捉下狱。尹赏亲自一一过堂,除个别人被无罪释放外,大部分犯罪者被囚禁于虎穴内。由于人多拥挤,通风条件差,大多数囚犯都闷死于牢内。此事在当时震撼很大,很多人“谈虎色变”,社会治安状况立即明显好转。
说了半天古代监狱的优点,为嘛还有老人说,屈死不告状 ,亏死不喊冤呢?原来,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据《内乡通考》记载:清代狱吏每年只有工食银六两,按当时一般平民生活标准只够四口之家一个月所用。这还是正式在册的狱吏,而不在册的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虽然收入这么低,为什么还要通过各种关系,打通种种关节要来县衙当差呢?他们会用各种陋规来增加收入。
一是为了增加敲诈钱财对象,狱吏们就想方设法株连,把与案件稍有牵连、沾点边的人统统抓进来,“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
二是用各种手段把这些清白无辜的人折磨得“呼号达旦”无法忍受,接着诱劝倾家荡产交纳大笔保证金,一交来他们就私分,接着对贫穷无钱取保的人加倍折磨,以此警告不愿掏钱的人。
结果造成“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致死。”到底有啥手段呢,为了读者不至于反胃,大鹏这这里说两个不太血腥的。
首先是上木枷,枷,大家都知道吧?是古代套在犯人脖子上的刑具。戴上木枷的犯人,是非常悲惨的。枷刑具是两块厚厚的木板,牢牢地夹在脖子上,枷的重量最少十五斤,最多五十斤,七十斤不等,长时间的压在双肩上,几个小时过后,往往肩膀都被压麻了,如同死肉失去知觉,戴枷的犯人每隔一段时间要动一下。到了夏天枷卡在的脖子处往往会被枷的棱角磨破流血,甚至化脓。
一般情况下,叛徒刑一年的,枷号刑二十天。判服徒刑两年的枷号刑二十五天。判服三年刑的枷号刑三十天。应服流刑三千里的,枷号刑五十天。第等刑依次加五天。应充军附近的处枷号刑七十天。远一点处枷号刑八十天。最远的判刑服枷号刑九十天。后来成为各种犯罪都要进行号枷刑,而且成为后业的专门刑罚之一。不给钱贿赂,有的犯人一戴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有的最多为永远枷号刑。
比戴枷更残忍的是站笼,因令犯人头套重枷而直立,故又称“立枷”。和电视剧是经常见的木笼囚车有点像,笼顶有口,笼顶之孔紧束颈项,头发亦被束牢,双手“拲”于笼柱,双足亦“桎”于笼底,使其昼夜站立,以致身亡。据说魏忠贤还发明了高级货,笼之高矮可调节,高大者,笼短,让你半蹲着;个矮的,笼高,让你踮着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