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句话说透人生(老子与人生心神不宁)
老子说:“不见(xian)可欲,使民心不乱。”
见,表现,显露;欲,欲望;可欲就是让人生起欲望的东西。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执政者不要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因为执政者是风向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处于上位的执政者喜欢什么,下边的人就会跟着学,表示与上级喜爱保持一致,站好队。有的还会投其所好,喜欢什么,就送什么,从中为自己谋取利益。
因而,老子说,执政者不要把自己的爱好随意表露出来,这样会打乱人心。
唐太宗李世民说:“夫安人宁国,唯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让百姓安定、国家安定,责任在于国君。如果国君不乱为,百姓就高兴;如果国君欲望太多,百姓就苦了。
因为作为领导者,欲望太多,就想着如何捞取好处,这些好处只能从百姓身上搜刮,百姓的日子就苦了。
唐太宗从不轻易暴露出自己的欲望,他喜欢养鸟,从不敢示人,看到魏徵来议事,急忙把小鸟塞进衣袖里,等魏徵说完事走人,小鸟被闷死在衣袖里。
一国之君之所以小心翼翼养鸟,是因为他知道,不能把自己的欲望暴露出来。如果传到外边,就有人为他送名贵的鸟,就有许多人开始养鸟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关键词是“欲”,欲望太多,让人心神不定,这是人心产生迷惑的根源。
人生是有欲望的,并且欲望很多,凡是人世间能让人产生贪爱留恋想占有的事物,都看作是欲望。
欲望是人的一些需要,但与人的需要又有不同。需要是人生存所必须的,是人的基本需求,容易满足;而是欲望是人心中所向往而又不容易实现的需求,而且不容易满足。
一个欲望满足,就会产生新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欲壑难填”。
吕洞宾能点石成金术,他手指指处,石头就变成了金光闪闪的金子,他就用点石成金术来检验人心,结果发现谁见了金子都会生起贪心。后来,他发现有个人对金子一点都不感兴趣,就问他为啥不贪?结果那人告诉吕洞宾,他不要金子,而是想要点石成金的手指。原来,这个人比其他的人更贪心。
现实中能激起人们贪欲的事物很多,权势金钱,名誉地位,金银珠宝,别墅豪宅,香车美人,灯红酒绿,无处不有,处处在挑逗人的欲望,处处充满着诱惑。
见到想要的东西太多,有的人会心旌摇荡,经不起诱惑,陷了下去。
《西游记》中,在修行的路上,孙悟空遇到了6个强盗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实际上佛家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意识想到的,都会激起人的欲望之心。欲望一生,六贼就出现,心就不能自主了。六根不净,势难成佛。
孙悟空打死了六贼,六根清净,实际上是清除心魔,去除杂念,心就不会被扰乱。
正因为贪欲过多,便使人心越来越乱。欲望越大,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痛苦。欲望成了现代人的痛苦烦恼之渊源,焦虑不安也成了现代人心理特征。焦虑不安与欲望成正比,欲望越大焦虑不安就越严重。
许多人被内在的贪欲推动着,不断地追求大的、多的,只想要的更多,却忘了合适才是最好的。
人们羡慕成功人士,拥有财富,住豪宅,开豪车。实际上,广厦万间,睡觉的也不过是七尺床;一桌子满汉全席,也不过是一个胃;几千万的豪车,也不过是代步工具。
这不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凡事都要有个度,超过了就是大而不当,不管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欲望产生于哪里?产生于心里。要治愈人们的欲念,老子说,要“虚其心”,让内心虚空起来,涤除心中过多的杂念,消除心灵的蔽塞。只有私心杂念少了,思想纯净了,心境方能淡泊宁静,达到空灵明澈的境界,才外物才能超然。
清代王尔烈才资出众,为官清廉不贪。有一次,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来,嘉庆皇帝召见,问他家境如何?王尔烈回答说,“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
嘉庆说:“现在派你去安徽铜山铸钱,几年后光景就会不错。”王尔烈到了铜山铸钱三年,回到京城后,嘉庆召见他说,这一回可以安度余年了吧?言外之意是,他从钱堆里爬出来,应该捞得不少。
王尔烈笑说自己一无所存,嘉庆不信。王尔烈只好从袖套里掏出三个铜钱来,一个个磨得溜光雪亮,原来是铸钱模子。嘉庆十分感动地说:“卿真可谓老实!”
王尔烈并不富有,但是面对金山银山一点也不动心,保持了做人的气节和清廉的本色。
孟子说,“养心莫于寡欲。”修养心性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人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的欲望太多,内心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内心宁静淡泊,才能不被欲望迷乱,对于种种“可欲”之事,心不起,念不动,何以能乱?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