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

在开启本文之前,先说一个更久远的史实。汉朝景帝二年,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给汉景帝刘启,陈述诸侯之罪,晁错的原话是: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意思是,藩王势大,都有造反的能力,与其等他们以后来对抗朝廷,不如朝廷主动削藩。

汉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大藩王立即以“诛晁错,清君侧”为由起兵反叛。汉景帝有些应对不及,朝臣们也纷纷指责晁错。汉景帝见势不妙,连忙问计于太常袁盎。袁盎说:“既然七国要杀晁错,那我们就杀掉晁错,恢复他们的封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七国退兵,如此,兵不血刃,叛军可退!”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1)

汉景帝沉默许久,最终决定牺牲晁错,就这样,汉景帝派人驾车到晁错家门口,以“上朝议事”的名义接晁错入宫,晁错临死前仍不知情,最终穿着朝服被汉景帝腰斩于市。

关于晁错之死,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认为,晁错被杀后,七国并没有因此退兵,虽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但晁错算是白死了。也有人认为,晁错在朝堂上树敌太多,汉景帝利用晁错一人之死,不仅团结了诸位朝臣,还稳住了那些未造反的诸侯,所以,晁错之死仍有意义。

笔者不在这里评价晁错之死,但我想用八个字来总结他,那就是:善于谋国,不善谋身。

晁错被杀的一千五百多年后,明朝又出现了一个“晁错”式的人物,此人深得建文帝朱允炆的信任,在朝堂上慷慨激昂,最终不仅导致建文帝覆灭,自己也被灭族。可谓之:不善谋国,亦不善谋身。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2)

这个人就是黄子澄。归根结底,黄子澄和晁错是不同的。本文,笔者将和大家解读靖难之役的关键人物黄子澄,希望大家先放下以往的结论,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力主削藩的明朝读书人。

一、科举等待十五年,会元摇身变探花

根据《明史·黄子澄传》记载:

黄子澄,名湜,以字行,分宜人。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

黄子澄出生于元朝至正十年,本名黄湜,字子澄,以字行。他是江西分宜县人。洪武十八年,黄子澄参加科举会试,被点为“会元”。

在明朝历史上,洪武十八年的科举是比较特殊的。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但是,洪武年间的科举考试却仅仅举办了6次,第一次是在洪武三年,当时是开国第一榜,朱元璋觉得当年录取的进士“不堪大用”,遂下旨废除科举,令全国设置县、府学,举荐和选拔人才。直到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权衡之下,决定于次年重开科举。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3)

于是,到了洪武十八年,积累了15年的各地考生,纷纷赶往京城,参加当年的科举会试。这一年会试第一名是黄子澄,第二名是练子宁,此二人都是江西人,黄子澄和练子宁的学识都非常渊博,其他考生远远不及。因此大家纷纷料定,状元必定是黄、练二人之一。不过,殿试之后,这两人都未能成为状元,状元却是一位叫丁显的福建考生。据一些野史记载,朱元璋在殿试揭榜之前,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大钉子“缀白丝数缕,悠扬日下”,而正好考生名单中有一人名叫丁显,朱元璋认为和梦境相符,于是点了丁显为状元。练子宁为榜眼,本文的主人公黄子澄为探花郎,当年,他35岁。

没成为状元,不代表黄子澄的学问不好,他很快被朱元璋选为翰林院编修。后来,黄子澄又获得了太子朱标的青睐,他被调入东宫,成为太子伴读。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4)

史书中没有记载黄子澄和朱标的关系如何,但是,在朱标去世之前,黄子澄已经被晋升为太常寺卿(正三品)。我们姑且认为他是在朱标去世那年升任的太常寺卿的,那么,从他进士及第到位列正三品,也仅仅用了8年的时间,这种晋升速度足以说明黄子澄的学识得到了朱标的认可。

洪武二十五年,当了25年“完美太子”的朱标薨逝,这让朱元璋一夜白头。在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劝谏下,朱元璋决定将皇位留在“嫡长”一脉,因为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此前已被扶正为太子妃,所以朱允炆相当于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便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5)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的时候,年仅15岁,当时秦、晋、燕等藩王年富力强,各拥三卫重兵,屏藩在外,朱允炆难免为自己的将来担心。

根据《明史·黄子澄传》记载:

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

意思是,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曾经在东角门和黄子澄有过一次谈话,朱允炆说:“诸位藩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之事,将来怎么办啊?”

黄子澄说:“藩王手里的兵马,仅能自守,倘若有变,朝廷六师齐出,谁能抵挡得住?汉朝叛乱的那七个诸侯并不是不强,但最终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会随着形势而变化,顺逆的道理却不同。”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6)

黄子澄的话,通俗一点就是:藩王虽然有兵马,但朝廷在百姓心中才是正朔。

这次对话,让朱允炆铭记于心,从此视黄子澄为心腹。

从元末文人,到朝廷探花,黄子澄最后能成为太子和皇太孙的信臣,除了他学问好以外,更在于他对东宫提早表达了效忠之意。

二、问旧约君臣兑现,削燕王齐黄相争

其实,朱允炆对藩王的担心,偶尔也会在朱元璋面前表露出来,根据《皇明史窃》记载:

太祖语太孙曰:“ 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太孙曰:“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意思是,有一次朱元璋和朱允炆一起讨论边塞防务,朱元璋对孙子说:“我把防卫边境的任务都交给诸位藩王了,有他们在,你就可以放心了。”朱允炆问道:“如果敌人不安分,藩王们可以对付他们;但如果藩王们不安分,谁来抵御呢?”

朱允炆虽然有自己的小心思,但他在朱元璋跟前一向表现得很乖顺和仁厚,他能问出这段话来,可见他的确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心。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7)

朱元璋听完朱允炆的话,沉默良久,最后问朱允炆:“汝意如何?

朱允炆很快又回到“乖孙子”的状态,回答说: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意思是,先用德行感化,再用礼法约束,再不行就削弱藩王的权力,还不行就换人,最后一步才是举兵讨伐。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8)

对于朱允炆的回答,朱元璋最终还是比较满意的。可是,这些话不过是朱允炆有意宽朱元璋的心而已。在朱允炆六年的储君生涯中,他最揪心的还是藩王问题。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顺利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黄子澄被朱允炆重用,担任翰林学士。和黄子澄一起被重用的,还有朱允炆的另一位亲信齐泰,他被朱允炆从兵部侍郎提拔为兵部尚书。《明史》云:

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

朱允炆刚即位就问黄子澄:“先生还记得几年前在东角门和我说的话吗?”黄子澄连忙磕头表示自己不敢忘。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朱允炆削藩的心情是多么的急切。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9)

这一幕,仿佛是老友重逢,他们提及未竟的目标,再次心潮澎湃起来。接下来,朱允炆便开始削藩。

而作为朱允炆的心腹,黄子澄和齐泰自然支持朱允炆加强集权,所以,他们便成了第一批支持朱允炆削藩的人。虽然齐、黄二人都支持削藩,但在削藩的方式上,两人产生了重大分歧。《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五》记载:

泰曰:“燕握重兵,且素有大志,当先削之。”子澄曰:“不然。燕预备久,卒难图。宜先取周,剪燕手足,即燕可图矣。”

当时,朱元璋的次子朱樉、三子朱棡也已去世,在朱元璋在世的儿子中,燕王朱棣是年龄最长、实力最强、野心最大者。齐泰认为,要削藩,就应该先削燕王,只要以迅雷之势拿下燕王,其他藩王不足为惧。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10)

黄子澄则刚好提出相反的建议,他认为,燕王久居北平,势大难图,若要削燕王,最好先削周王朱橚,因为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削掉了朱橚,就好比剪掉了朱棣的手足。

换句话说,齐泰和黄子澄二人都把目标对准了燕王朱棣,只是,黄子澄怕朱棣难以对付,所以建议先削和朱棣关系密切的朱橚。

朱允炆毕竟刚登基,立足未稳,觉得黄子澄的办法更为稳妥,于是秘密筹划削朱橚。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朱元璋去世尚不足三个月,朱允炆便命曹国公李景隆以练兵的名义杀到开封,猝不及防地活捉了周王朱橚和他的家人,最终,朱橚被贬为庶人,流放到云南,他的儿子们也未能幸免。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11)

朱橚被削后,朱允炆又以湘王朱柏代王朱桂有不法行为为由,下令削其王爵,贬为废人。湘王朱柏为自证清白,举火自焚,代王朱桂则被囚禁于大同。而后,齐王朱榑被削,押到南京囚禁。最后,岷王朱楩也被贬为庶人,流放到了漳州。

看着一个个藩王被削,朱允炆和黄子澄颇有成就感。朱允炆或许在感慨:原来削藩如此简单。

而黄子澄感慨的或许是:我做了这番大事,将来必定名留青史。

殊不知,在遥远的北平城,一场危机正在诞生。

三、燕王诈病遣三子,惠帝偏信失良机

周王朱橚被削,让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万分警醒,他明白,南京城的大侄子是要对付自己。随后,湘王的自杀让朱棣彻底没了退路,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朱棣开始谋划起兵。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12)

朱棣知道,自己若想以一己之力来对抗朝廷,他需要准备的东西太多,粮草、兵器、战马等都需要时间,所以,朱棣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拖延时间,而最佳的拖延方式就是装病。

从建文元年正月开始,燕王府便对外宣称朱棣病重,朱允炆的亲信张昺等人想见朱棣一面都难。当年四月,正值朱元璋一周年忌日,朱棣以“重病”为由没有来京城,因为他怕自己有来无回。为了不引起朱允炆的怀疑,朱棣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部派往南京,代自己祭奠朱元璋。《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燕王遣世子及其弟高煦、高燧入临……及至京,齐泰请并留之。黄子澄曰:“不可。疑而备之,殆也,不若遣还。”

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到达南京后,齐泰立即求见朱允炆,恳请朝廷将这三兄弟扣在南京,这样就可以逼朱棣就范。这时,黄子澄又和齐泰提出相反的意见,黄子澄认为,如果扣下朱高炽三兄弟,那就等于逼反了燕王,不如让朱高炽三人回去,再慢慢对付朱棣也不迟。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13)

当时,徐达的长子、魏国公徐辉祖也建议朱允炆把朱高炽三兄弟留在京城,徐辉祖是朱棣的小舅子,他对朱棣的了解远超黄子澄,徐辉祖认为,朱高炽三人若在京城,朱棣不可能贸然造反。但是,朱允炆最终还是信任黄子澄之言,放了朱高炽三人。

笔者认为,虽然齐泰和黄子澄同为建文帝的宠臣,但建文帝对黄子澄的信任是超过齐泰的。后来的结果证明,朱允炆两次摒弃齐泰之法,而信黄子澄之言,最终受益者都是朱棣。

建文元年七月,黄子澄削燕王的机会已到,他和朱允炆计划让北平布政使张昺和指挥使谢贵张信三人秘密逮捕朱棣。这一招在李景隆削朱橚的时候就用过。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14)

虽然黄子澄的计划很完美,但是百密一疏,北平指挥使张信在行动之前突然倒戈,他向朱棣报信。朱棣大惊,连忙设伏,将张昺、谢贵二人反杀。

如此,朱棣和朱允炆正式撕破脸,靖难之役爆发。《明史》云:

王泣誓将吏曰:“陷害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在誓师大会上,朱棣历数自己的委屈,将齐泰和黄子澄说成离间皇家骨肉的凶手,朱棣当众宣布要起兵杀掉齐、黄二人以清君侧。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15)

战争之初,朱允炆派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帅,出兵25万讨伐朱棣,不料,耿炳文善守不善攻,在真定一战中,被燕军一击而败。不过,耿炳文毕竟经验丰富,他立即转攻为守,让朱棣奈何不得。《明史·黄子澄传》记载:

子澄谓胜败常事,不足虑。因荐曹国公李景隆可大任,帝遂以景隆代炳文。

黄子澄听闻前线兵败,立即安慰朱允炆胜败乃兵家常事。耿炳文不行,换一位主帅就行了。

但是,由于开国老将几乎消失殆尽,新帅只能从第二代将领中来选择,当时最佳的选择是徐辉祖,不过,黄子澄认为徐辉祖和朱棣有亲,绝对不能做主帅,最终,黄子澄力荐曹国公李景隆为帅。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16)

《明史》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在理:

始帝信任子澄与泰,聚事削籓。两人本书生,兵事非其所长。

黄子澄和齐泰两人虽然主张削藩,但两个人都是书生,对于军事领域,他们知之甚少。黄子澄万万没想到,他举荐的李景隆,竟给朝廷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四、宠臣三贬为做戏,孤臣飘零难回天

李景隆虽然是名将之子,但他的军事能力的确一般,再加上他存在首鼠两端的可能性,平叛意志不够坚决。结果,李景隆一败郑村坝,二败白沟河,三败于济南城下,南军精锐被他损失殆尽。若不是铁铉和盛庸在关键时刻守住了济南,后果早已不堪收拾。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17)

李景隆几乎败光了南军的家底,让朝廷短时间内无法再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前去平叛,只得以守为攻。事后,黄子澄知道自己推荐李景隆惹了大祸,他一方面上奏,大义凛然地要求朱允炆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另一方面自我请罪。《明史·黄子澄传》记载:

子澄恸哭,请正其罪。帝不听。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可是,朱允炆并没有怪罪黄子澄之意,仍视他为心腹。在这时,朱棣趁着李景隆战败,上书给朝廷,历数黄子澄和齐泰之过,朱允炆为了稳住大局,下旨免去黄子澄和齐泰的官职。

实际上,朱棣给朝廷上书也不过是表面文章,而朱允炆贬黜黄子澄也是自欺欺人,因为黄子澄虽然无官无职,但他仍被获准参与朝议。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18)

建文二年十二月,盛庸在东昌之战中大破燕军,斩杀燕军大将张玉,朱允炆看“胜利在望”,立即将黄子澄和齐泰官复原职。可是,三个月后,夹河之战盛庸战败,朱允炆又将二人贬为布衣。

就这样,黄子澄被朱允炆贬了两次,实际上都是演戏给朱棣看。而朱棣对这一切也心知肚明。

建文帝贬黄子澄,是明知没有效果还要强装地表演。而朱棣扬言要杀黄子澄,是明知是借口还要坚持的谎言。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19)

建文四年,朱棣的大军逼近南京,朱允炆派李景隆等人出城和朱棣“和谈”,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朱允炆下旨再将黄子澄逐出京城,但私下里却给黄子澄一道密旨,让他前去募兵救驾。

结果,朱棣拒绝和谈,朱允炆见南京危在旦夕,急召黄子澄回京,黄子澄人还未到南京,南京城已经失守。黄子澄见大势已去,仍没有放弃,他找到苏州知府姚善昌,希望姚善昌能支持他“航海乞兵”,结果被姚善昌拒绝。黄子澄无奈之下,离开苏州前往嘉兴,与嘉兴官员杨任策划起兵,不料中途被人告发,黄子澄被捕。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20)

朱棣听闻黄子澄已被捉拿,大喜,让人快马加鞭将黄子澄送到南京,他要亲自让黄子澄看看藩王是如何坐上皇位的。

黄子澄虽然是文弱书生,但面对朱棣的诘问,他也算硬气。史载:

抗辩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

黄子澄和朱棣抗词不屈,朱棣大怒之下,将黄子澄施以“磔刑”,肢解了他的尸体。黄家男子,无论老少皆被斩首,女子和姻亲皆被流放。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21)

黄子澄的儿子被处死,他的妻子和妹妹被送到教坊司为官妓,根据《奉天刑赏录》记载:

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奉钦。

这段话不必翻译,妇孺所受之苦,不忍直视。

当年,汉景帝听信袁盎之言,杀了晁错;而今,朱允炆没有杀黄子澄,但黄子澄的结局却更加惨烈。

五、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黄子澄生于元朝末年,靠科举走上明朝的仕途,他被朱标和朱允炆赏识,从而成为建文帝的宠臣。在学识上,他可能是佼佼者,但在政治上,他远远不够成熟。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22)

黄子澄在辅佐建文帝期间,犯了三次重大错误:他力主削藩,但却从周王开始,这引起了燕王朱棣的戒备,给了朱棣足够的准备时间,此乃其第一误也。

黄子澄放朱高炽三兄弟回北平,失去了钳制朱棣的最佳机会,让朱棣得以放开手脚和南军对垒,此乃其第二误也。

黄子澄不信任徐辉祖,力荐纸上谈兵的李景隆为帅,导致南军精锐尽失,局势逆转,此乃其第三误也。

建文帝在位的4年内,每次大事都有黄子澄的影子。正是他怀着一腔热血进行“瞎指挥”,才让建文帝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23)

由于明朝的靖难之役争议很大,所以,后世对于参与靖难之役的两方人马也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认为,黄子澄、齐泰是建文帝身边的“两傻”,对此,笔者是不认同的。

笔者认为,看待黄子澄,要从三个角度来看:

第一,我们来看黄子澄的动机。靖难之役的起因是削藩,但笔者认为,削藩本身是没有错的,因为加强集权是封建帝王执政的必争之路,即使是靠靖难上位的朱棣登基后,他也照样削藩。

换句话说,黄子澄和朱允炆只是错在了削藩的方式上。黄子澄为朱允炆出谋削藩,为朱允炆推荐李景隆,最后时刻,即使朱棣已经攻入南京,他仍没有放弃抵抗。这说明,黄子澄至少是个忠臣。他的忠,不只是忠于帝王,同时也忠于士大夫心目中的是非正义。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24)

第二,我们来看黄子澄所作所为的本质。黄子澄的三次失误,可以说是“书生误国”。但这本质上是他的政治和预判能力不足,正如《明史》中所说的,黄子澄属于“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他没有坑害建文帝的本意,他是庸臣,而不是奸臣。这一点对于黄子澄来说,非常重要。

第三,我们来看黄子澄的身份。黄子澄虽然是建文帝的宠臣,但是,他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出谋划策的臣子。他没有谋权篡位,也没有挟天子施政,说到底,他只是提供建议的人,而真正“拍板”者,是朱允炆。黄子澄的建议被采纳,和齐泰的建议被摒弃,其实是同一种性质。所以,建文帝之所以会覆灭,朱允炆本人是要负最主要的责任的。

如果非要给黄子澄打上几个标签的话,那么,他首先是大忠臣,其次是实打实的庸臣,再次是一位低水平的谋臣

不善谋国,亦不善谋身,但他的忠义是可取的,只是他的能力局限了他的作用。

忠臣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4年抱死忠(25)

《道德经》中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的人,才算高明;不知道自己的缺点,这才是悲剧。

笔者认为,黄子澄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仅凭一腔忠勇之气辅佐朱允炆,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