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为何学诗(原来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曹雪芹写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香菱学诗。作家王蒙说,曹雪芹是通过黛玉和香菱之口发表自己的“诗创作发凡”或者“写诗入门”,“完全可以把这一段复印下来作为诗歌函授的教材”。但是,对此我却不以为然。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封建国家的上层社会,写诗是一个必修课题,历史上有才的人而且能写出好诗的人很多,作者没有必要炫耀自己的诗才。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呢?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曹雪芹写这么一段故事,其实是要表现香菱为追求社会地位的一种奋力挣扎。从这种意义来看,在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在获得了生存的机会之后,要改变其地位,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香菱为何学诗(原来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1)

如果说,《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败落的悲剧,那么在众多的悲剧人物中,最为悲惨、最令人痛彻心扉的悲剧人物,则是香菱。香菱原本有一个圆满的家庭,其父甄士隐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但是这样的中产阶级家庭在那个社会却并没有得以生存和发展。心爱的女儿被人贩子拐走之后,甄家就从此“霍起”,以至于家破人亡。最后香菱被拐卖到薛家,“被拐子打怕了”,连自己的父母、姓名、家庭和出生地方都“万不敢说”(第四回),其生存和人生自由都被别人捏在手里。到薛家之后,薛家想撵出去就撵出去,想卖就卖掉(见第八十回)。原本,香菱的命运有机会改变。薛蟠强买香菱,打死冯渊,这一命案后来落到贾雨村新任职的应天府衙门,并且贾雨村已经知道被拐卖的儿童,就是当年资助他参加科举考试而发迹的恩人甄士隐的女儿时,完全可以救出香菱,但是贾雨村却丧失人性,忘恩负义,不施援救。

香菱为何学诗(原来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2)

在大观园的丫头中,除了貌美之外,袭人用柔情,平儿用干练,鸳鸯用忠诚,小红用乖巧获得主子的欢心而得到了生存和体面。就香菱来说,本来有“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见第七回),和这些大丫环们拥有的美貌、温柔、干练等同样的条件,但她却没有得到读书识字的正统教育,以至于贾宝玉说“可惜她这么个人竟俗了!”(第四十八回)而且,美丽柔情的她面对的是朝三暮四的纨绔子弟薛呆子,没有像平儿、袭人那样有上升到主子宠爱地位的可能。同时以薛姨妈和薛宝钗对她的了解,更无必要卖弄乖巧和干练。所以,在大观园中,香菱如想提升地位,获得众多姑娘婆子们的尊重,就必须另辟蹊径。恰好,海棠诗社就是这么一个平台。

如果从《诗经》算起,诗在中国已有3000年历史。诗是什么?中国最早的典籍《尚书》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解读。诗是情感表达的渠道,诗是精神创造的源泉。同时诗又是上层社会文人墨客把玩的工具。会写诗的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事实上,也只有上层社会的官宦士族,像贾宝玉这样的“富贵闲人”,才有此才能和雅兴并有此条件学习诗词的基础知识后进行诗词创作。即便如后来贫困潦倒的诗圣杜甫,其出生也是京兆杜氏,北方的大士族,“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能写诗又善写诗的人,多半是上层社会有地位之人。

香菱为何学诗(原来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3)

学诗可以使人“清雅”。读书不多的李纨就说:“我虽不能做诗,这些人竟不厌俗,容我做个东道主人,也清雅起来。”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第三十七回)写诗的人是可以组成“群”体来玩儿的。台湾学者欧丽娟说,贾府里的“这些女子固然个个天生丽质,但若无高度审美的精致装扮与诗书闲暇所涵孕出来的优雅气质,其美丽也必然失色几分。”大观园里的“海棠诗社”“菊花诗社”就是这么一个由具有主子资格的大姑娘与少奶奶们组成的“诗书闲暇”“涵孕优雅气质”玩儿的群体,既能够附庸风雅,又能够抬升社会地位。香菱深知这样的道理,骨子里流淌着仕宦家庭的血液,有不甘心做奴才的基因,而且她的名字还入了《金陵十二钗》副册,所以她苦苦学诗加入诗社,想“涵孕优雅”从而融入上层社会。

教育社会学把人们为了满足生存所必须培养的基本技能叫做生存教育。一个人所获得的教育首先是生存教育。在贾府私塾中读书的孩子,除了贾宝玉、贾环、贾兰、薛蟠等富家子弟之外,大部分孩子的教育都属于生存教育。但是,当时的社会还存在着大量与实用技术无关的教育形式,包括人文教育、艺术修养等,这些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标志,是一种非实用的、符号化的教育。香菱以其美貌和聪明,已经获得了生存的机会。香菱学诗,显然与实用技术无关。从她希望进入诗社以提高自己品位而获得在大观园中的地位来看,把诗学好的确是一条现有的途径。人们把这种出于获取自己社会地位和权利的教育称之为“地位教育”。既然在“妾”的身份上不能成为真正的主子,就在优雅的气质上和主子们平起平坐!

但是,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个处于末世的封建家庭里,要改变奴才的命运,谈何容易!尽管香菱最终接到了李纨发给她加入诗社的邀请,但是作为“妾”,最后被薛蟠新娶的老婆金桂折磨而死(按:高鹗后四十回写香菱没有死,有违曹雪芹原意)。这是多么令人悲痛的结局:即便像香菱这样一个具备了进入上层社会条件的女子,不论她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一种无奈的挣扎,终究摆脱不了做奴才的悲惨命运!(张晓冰)

关键词:国学经典 中华传统文化 四大名著 教育 育儿

(声明:本文仅作分享,如涉及版权,请持有效证明私信小编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