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最新任免(最高法办公厅副主任余茂玉解读最高法工作报告)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接受新华网专访,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并回应各方面关心关注的热点法治话题。

主持人: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起草过程和主要特点。

余茂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接受人大监督,就是接受人民监督。最高人民法院把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作为接受人民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统筹谋划,认真组织起草报告,全面总结法院工作成效,充分体现法治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司法领域取得的新进展,以报告为载体直接接受代表委员对法院工作的评议,并根据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意见,用更高标准查找问题不足、努力改进完善工作。去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正式启动报告起草工作。整个报告经过30多次较大幅度的精心修改。调查研究贯穿了报告起草全过程。起草组认真梳理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时提出的意见建议,实施“调研先行计划”,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多场调研座谈会听取各级法院意见,还专门组织最高法多个部门和一些高级法院综合调研骨干围绕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论证,汇聚全国法院智慧,总结好全国法院工作成效,展现好59万名干警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报告成稿后,我们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对每一条意见建议,起草组都认真对待、认真吸收,力求让报告更加全面深刻具体地反映人民法院各领域工作,装满民声民意,反映好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新成效。

我们一直认为,报告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是人民法院用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司法答卷。今年报告的总体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职尽责;人民关心关切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用公正审判助力实现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具体来讲,可以用“四个更加注重”来概括。一是更加注重国之大者。报告突出体现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无论是保护耕地红线,维护粮食安全,还是审理高新技术案件,服务创新驱动发展,都体现了人民法院牢记“国之大者”的政治本色。二是更加注重人民情怀。报告中制止滥用人脸识别、防治校园欺凌,以及探索采取“夜间法庭”工作模式解决上班族诉讼不便问题等等,体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三是更加注重法治规则。报告用大量司法案例描绘了法治社会新图景,突显法治规则,讲述了直抵人心的公平正义,传递出法治进步的时代强音。四是更加注重全球视野。报告在服务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方面体现得更加鲜明。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体现中国担当;平等保护内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展示中国风范;互联网司法三大规则,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司法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主持人: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使得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权益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法院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余茂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个人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个人信息。有身份信息、消费信息、行程信息、家庭住址等情况,也有医疗健康、购房交易、银行账户、手机定位的位置等敏感信息。大家的生活离不开这些信息,同时也非常担心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人民法院就是要筑起一座信息保护的“防护墙”,让大家屏蔽信息泄露的危险,安心享受信息社会的便利。报告提到,对于窃取倒卖身份证、通讯录、快递单、微信账号、患者信息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人民法院坚决依法严惩。这类案件去年一共审结了4098件,比2020年上升60.2%。对于利用履职便利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业“内鬼”,以及利用“颜值检测”软件等恶意程序、钓鱼软件等形式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依法开展全链条打击,从源头上捣毁网络黑灰产业链。对于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表明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此外,针对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脸识别问题,法院专门出台了司法解释,审理人脸识别第一案,“小切口”解决群众关心的“刷脸”安全问题,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担忧。

主持人 :疫情仍未远去,白衣天使时刻保护着我们的健康。过去一年,法院在保护医务人员安全、维护医疗秩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余茂玉:医生和患者是携手战胜病魔的“战友”。人民法院准确适用民法典,妥善处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平等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用司法的力量维护医患的“战友”情谊,助力营造尊医重卫良好风尚。报告介绍了人民法院严惩暴力伤医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情况。“无菌”的诊室岂容私愤的“污垢”。对暴力伤医,人民法院坚持“零容忍”,该判处重刑的坚决重判,同时注意依法保护患者的正当权益,引导患者采用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让医生安心诊疗,让患者放心看病。

最高法最新任免(最高法办公厅副主任余茂玉解读最高法工作报告)(1)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余茂玉

主持人:尊重和保障人权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人民法院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余茂玉: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更加注重权利保障、更加注重程序公正。人民法院积极适应这种变化,着力尊重和保障人权。报告在这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是依法保护群众各项基本权利。报告介绍了人民法院惩治制售“病猪肉”“毒草莓”等犯罪分子,惩治“以房养老”、兼职刷单等骗局,守护百姓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情况。通过依法审理涉民生领域案件,努力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尊重和保障人权,需要不断完善保障人权的司法措施。报告重点介绍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情况。我国自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以来,对人权的法治保障、司法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人权保障保障,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健全人权法治保障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作出战略部署。通过这项改革,在刑事诉讼全过程贯彻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和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切实保障人权。报告中讲到去年法院依法宣告894名被告人无罪,其中包括公诉案件511名、自诉案件383名。报告还讲到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以庭审程序公正保障裁判实体公正。人民法院就是要通过这项改革,让法庭真正成为以看得见的方式保障司法公正、实现公平正义的“殿堂”。尊重和保障人权,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就司法活动而言,尤其需要重视发挥律师的作用。报告中7次提到律师,介绍了死刑复核案件法律援助制度、优化律师服务平台、邀请律师见证执行活动等情况,切实保障律师执业权利,更好发挥律师促进公正司法和人权司法保障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去年,“六稳”、“六保”政策持续释放红利,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法院在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余茂玉:2021年,人民法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精准服务“六稳”、“六保”,做了不少实事。报告主要介绍了法院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推动涉疫矛盾纠纷化解、促进稳定就业等方面的情况。在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方面,最高人民法院聚焦中小微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就是网上热议的“司法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其中有很多务实的举措,比如建立办理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案件“绿色通道”,优先采取“活封”降低执行措施对中小微企业影响,全面清查超标的查封、乱查封问题,等等,打出“组合拳”为企业发展添活力。在推动涉疫矛盾纠纷化解方面,人民法院依法审结涉疫民商事案件14.2万件,千方百计以最快速度、最优服务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尽可能促成利益相关方互谅互让、共渡难关。在促进稳定就业方面,法院依法制止企业变相裁员、违规停保、恶意欠薪,妥善化解劳动争议,在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出台指导意见等方式,明确新业态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规则,为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依法维权提供保障。

主持人:“十四五”规划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去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请介绍一下法院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余茂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激励创新。2021年,人民法院一审审结知识产权案件54.1万件,是2013年的5.4倍,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有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报告介绍了人民法院通过审理案件保护科技创新的情况。包括审理高新技术案件,注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保护。妥善审理涉及职务发明的案件,明确职务发明权属的判断标准,激励发明人创新创造。依法保护科研人员技术成果利益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法治环境。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加强涉种子刑事审判工作的意见,对套牌侵权等严重扰乱种业市场秩序,危害国家种源安全的,重拳出击,为种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刑事司法保障。报告介绍了人民法院破解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难题的情况。针对“举证难”问题,落实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适当减轻权利人举证负担。针对“周期长”问题,采取先行判决和临时禁令相结合方式防止损害扩大。针对“赔偿低、成本高”问题,出台惩罚性赔偿司法解释,加大合理支出支持力度,显著提高侵权违法成本。报告还介绍了人民法院服务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的情况。坚持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助力营造我国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从近些年收到的案件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外国当事人主动选择我国司法管辖,我国正日益成为国际知识产权争端解决优选地。

主持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法院在促进营造公平竞争秩序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余茂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既是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也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2021年,人民法院审结垄断案件49件、不正当竞争案件7478件,严惩妨碍公平竞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促进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报告介绍了人民法院规范数字领域竞争秩序的情况。依法审理电商平台“二选一”、刷单炒信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案件,对知识产权权利人、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给予综合考虑、平等保护,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数字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报告介绍了人民法院服务品牌强国建设的情况。比如,报告提到的“茶颜悦色”奶茶诉“茶颜观色”不正当竞争案,就是通过公正裁判对傍名牌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说“不”,制止商标攀附、仿冒搭车等行为,促进净化市场环境。报告还回应了近年来出现的“碰瓷式维权”问题。比如,报告提到的“青花椒”案。对于这类以维护知识产权为名,行妨害竞争之实的行为,法院坚决驳回相关诉讼请求,维护市场秩序,引导经营者通过技术创新等开展良性竞争。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出台了关于网络消费的司法解释,对七天无理由退货、虚假刷单、直播带货、外卖餐饮等网购领域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给予了积极回应。除此之外,法院将继续通过公开审理案件、发布典型案例、送法进企业等形式,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有序竞争,对不诚信行为“喊停”、“说不”,以司法手段为市场营造公平竞争氛围,让更多优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让诚信成为习惯、被人点赞。

最高法最新任免(最高法办公厅副主任余茂玉解读最高法工作报告)(2)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余茂玉

主持人:民法典施行一年多来,人民群众已经越来越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法典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请介绍一下法院是如何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让民法典逐渐深入人心的?

余茂玉: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国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去年民法典正式施行后,人民法院就把推动民法典走进千家万户、进入百姓心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适用民法典审理典型案件,把民法典的新理念、新要求体现在司法活动中,以裁判明确规则,用规则引领风尚。比如,报告中提到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案。一楼业主不同意,电梯还能不能装?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明确,多数业主同意即可。我们希望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充分保障,但在矛盾冲突面前,也希望人们能换位思考、互谅互让,维护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再比如,报告中提到的好意同乘案。好心搭载别人出了车祸反被告怎么办?人民法院适用民法典,明确好意同乘减轻驾驶人赔偿责任,为助人为乐者撑腰,让“救不救”“帮不帮”不再是灵魂拷问,而是人们斩钉截铁的答案、当仁不让的自觉。人民法院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案件的审理,让民法典条文变得更加鲜活,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等日常生活纳入法治轨道,让大家切实感受到民法典就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日常生活的法律百科全书。

主持人:近年来有很多广受关注的案件,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裁判结果和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请介绍一下法院是如何通过这样一个个“小”案件,阐明道理法理情理的?

余茂玉: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了要定分止争外,还需要发挥价值评判、示范引导作用,明规则、划底线、扬正气、树新风,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近年来,人民法院特别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案件,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传递出去,让道理更加清晰、法理更易理解、情理更获认同。我们不能让好人吃亏。比如,报告中列举的女童热心助人、小区保安热心送老人就医、曝光霸铺行为等都是正义之举,即使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只要没有故意或者过失,法院都不要求他们承担责任。我们不能让违反道德的错误行为得利。比如,报告中列举的故意侵害英烈名誉以博取眼球、长期霸占已经出售的房屋等,都是错误行为,无论怎样狡辩、怎样耍赖,法院都坚决予以责罚。我们还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近些年有不少案件引起社会热议,这充分表明大家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对公平正义的关注和需求更加强烈。人民法院既要保持定力、严格公正司法,又要充分尊重这种朴素的公平正义观,把一个个社会关注案件的审理变成一堂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通过原被告双方的唇枪舌剑、法官的一锤定音,让纸面的法条变成行为的准则,让广大群众知道法治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发挥好司法裁判的教育引导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融入血脉。

主持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始终是全社会共同的牵挂。去年法院在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余茂玉: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少年审判已经走过三十多年的路,实践证明,推动审判专业化,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规定特殊的审判机制、建设特殊的法官队伍,用专业化审判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加强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司法保障的重要举措。最高人民法院去年专门设立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和6个巡回审判点,全国法院设立2181个少年法庭,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网更加紧密。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发布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9起典型案例,涉及家庭教育、监护职责、未成年人打赏、为未成年人文身等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引导各方切实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定职责。会同全国妇联等6部门共同发布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专门强调要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今后,人民法院将继续加强少年审判工作,依法惩治各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同时也将不断创新形式,常态化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去年中国法院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开展了“同讲中国法治故事”活动,与媒体联合开展了“保护少年的你——游法院博物馆,听普法小课堂”活动。关注度很高,参与的中小学生都感到收获很大,今后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类似的活动。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家庭教育促进法》今年1月已经正式施行。各级法院认真落实法律规定,对父母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不依法履行抚养监护义务、为孩子订“娃娃亲”等行为进行训诫,发出家庭教育令。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人民法院将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两法”,也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用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新时代司法,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就梦想保驾护航。

主持人:这几年我们发现,老百姓解决矛盾纠纷越来越方便了,无论是白天黑夜,无论在哪里,通过手机、电脑、电话总能最快联系到人民法院,找到调解、诉讼等合适的纠纷解决方案。在这背后,法院做了哪些工作?

余茂玉:我们的法院是人民法院,人民性深深刻在每一名法院人的心中,体现在每一项司法活动中。我们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就是要创造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司法文明,这个司法文明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司法为民。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更加向往美好生活、更加期待公平正义。人民法院的人民性突出表现为: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司法服务,人民法院就提供什么样的司法服务。比如,群众有了矛盾纠纷,不知道该以什么方式解决,人民法院就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把调解、仲裁、审判都集中到一个场所,根据纠纷的情况给出合理化建议,让群众解纷变得及时快捷。比如,群众感到诉讼程序复杂,耗时费力,人民法院就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诉讼服务。让在线服务平台集成10个平台的功能,覆盖四级法院,使各项诉讼事务全部都能“掌上办理”。2021年,人民法院在线调解纠纷突破1000万件。全国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了速裁工作室,平均审理周期缩短43%,极大降低了群众和企业的解纷成本。比如,疫情反复出现,群众对出门参加诉讼活动存在顾虑,人民法院大力推广在线诉讼。当事人、人民陪审员通过手机屏幕,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庭审。把“中国移动微法院”转型升级为“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实现在线服务“一网通办、一站全办”,满足人民群众一站式办理各地法院诉讼和调解等事项的司法需求。与此相适应的,最高人民法院在充分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印发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和在线运行三大规则,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互联网司法规则体系,实现了互联网司法模式从实践探索向制度构建的历史性跨越。再比如,对工作时间与法院几乎同步的“上班族”,有些法院设置“夜间法庭”。“法院青年说”微信公众号刊登的《“亚洲最大社区”里的青年法官服务队》,讲的就是北京天通苑人民法庭克服开庭时间与当事人回家时间的“时差”,精准服务老百姓,有效解决上班族诉讼不便问题的故事。对居住较偏远,诉讼不便的群众,马背法庭、车载法庭彻底打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经过不断努力,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联动资源最多、在线调解最全、服务对象最广的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

最高法最新任免(最高法办公厅副主任余茂玉解读最高法工作报告)(3)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余茂玉

主持人:去年全国法院执行案款集中发放日活动影响很大,我们看到了人民法院朝着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不懈努力的决心,请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余茂玉:执行一直是法院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2019年,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人民法院宣布基本解决执行难。像很多其他工作一样,“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执行工作现在也到了中流、半山的阶段,容不得半点松劲。近几年,人民法院始终保持执行力度不减,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朝着“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迈进。报告介绍了去年人民法院标本兼治抓执行的情况。一方面加大执行力度。陆续开展了执行款物集中清理、高效为民执行、涉民企积案攻坚等一系列专项执行活动,全年受理执行案件949.3万件,执结864.2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94万亿元,以雷霆之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让人民群众直观感受到法院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坚强决心和直接效果。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执行机制。解决执行难不能靠一时之勇、一家之力,必须形成合力、完善制度、持续推进。人民法院坚持抓协同联动,与有关方面共同推动完善闲置土地司法查封和处置、上市公司质押股票冻结、网络查人扣车等方面的协作机制,让查人找物、信用惩戒更严更有效。出台“十个必须”等一批规范性文件,以制度管当下、利长远,推动执行工作机制和模式更加成熟完善。

主持人:“同案不同判”一直广受关注,法院在推进统一法律适用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余茂玉:严格来讲,现实中没有百分百一致的案件,“同案同判”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如果类似案件的裁判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就容易让法律规则、行为规则变得模糊,可能导致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损害司法公信力。统一法律适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制度、机制、监督形成合力。制度方面。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了涉及加强类案检索、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发挥专业法官会议作用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充分发挥司法解释、案例指导统一裁判尺度的作用,发布指导性案例5批31件。现在,各级法院在办案过程中,审判庭都能常态化召开专业法官会议,有时还会跨审判机构召开,为审判组织、院庭长正确履职提供专业咨询意见。机制方面。要求法官在阅卷、庭审或评议前后,根据需要,对本院和上级法院已决案件进行对比分析,推动类案检索、量刑规范化、司法大数据辅助办案等措施,强化专业法官会议专业咨询平台、监督管理平台、统一法律适用平台功能,初步形成了“类案检索初步过滤、专业法官会议凝聚共识、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统一法律适用新模式。按照这样的运作模式,案件无论分配到哪位法官、哪个合议庭手上,都能在个案审理中体现集体智慧和审判经验。监督方面。持续深化司法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加大对各高级人民法院拟出台审判业务文件、参考性案例的审核备案力度,共完成88个审判业务文件、110多个参考性案例的审核备案工作,纠正、调整了与法律和司法解释精神相悖的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努力统一裁判尺度,坚决防止公平正义因地区、城乡、行业和身份不同而出现差异、打折扣。

主持人:去年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给整个法院队伍带来了很多新变化,请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余茂玉:2021年,人民法院按照党中央部署,自下而上分两批开展队伍教育整顿。通过集中整治提升,法院队伍精神面貌、纪律作风有了明显改善,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报告谈到,通过教育整顿,法院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去年,我们出台了涉及法官考核、巡查督察、近亲属禁业、离任人员从业、法官惩戒等一批规范性文件,推动法院各项管理更加严格、更加规范。通过教育整顿,一些长期困扰法院的顽瘴痼疾得到有效整治。比如年底不立案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法院每年年底都会组织集中整治,但依然时有发生。教育整顿期间,我们打出了整治年底不立案的“组合拳”,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年底立案动态监测预警和投诉举报处置机制,对年底不立案问题一查到底、严肃追责。全国法院去年12月收案同比增长104.2%,该问题得到有效整治。通过教育整顿,切实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好事。各地法院通过设置诉讼服务绿色通道、组织领导干部接访、主动上门了解企业司法需求、广泛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等一系列务实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教育整顿带来的新变化。最高人民法院积极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司法保障措施,比如,会同人社部等出台维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的意见,发布超时加班典型案例,让“996”违法观念深入人心,鼓励人们用心工作、安心生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