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想象与纪实中穿梭写了3500万字的叶永烈)

叶永烈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想象与纪实中穿梭写了3500万字的叶永烈)(1)

叶永烈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书的前言,叶永烈曾写道:“每天,总会收到天南海北的小朋友的来信,十封信中就有六七封信是问:未来会怎么样?”来信的小学生往往署名“爱科学”或者“小幻想”,他们用急不可耐的语气询问叶永烈:“当我100岁的时候,我们的祖国将是什么样子?我非常非常想知道未来的一切!亲爱的编辑大朋友,请马上回答我!”

现在,回答了几百个“为什么”的“编辑大朋友”叶永烈,再也无法回答了。5月15日,叶永烈因病逝世,享年80岁。

叶永烈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想象与纪实中穿梭写了3500万字的叶永烈)(2)

叶永烈以高产著称。有人统计他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万字。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起,出版过180多部作品。在叶永烈的写作版图中,被世人所熟知的,有两个大标签,一个是“科普”,另外一个是“纪实、传记”。早年,他是有名的科普作家,20岁作为主要作者出版《十万个为什么》,21岁创作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畅销全国,影响几代人。

有人问科幻作家韩松,叶永烈对他有什么影响?韩松的回答是,“他带来了科幻的火种。《小灵通漫游未来》售出五百万册,我甚至觉得当时很多中国人,他们走上各行业各业岗位后,就是在按照这本书的模式建设中国的......这就成了今天的中国。我们不要忘记他和他的时代。”

叶永烈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想象与纪实中穿梭写了3500万字的叶永烈)(3)

风驰电掣的科幻创作黄金时代,呼啸而过。叶永烈之后转型进行纪实文学写作,为很多重要人物写过传记。写出了《陈伯达传》《走近钱学森》等大量名人传记作品。他采访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还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献。让人惊讶的是,叶永烈的写作触角还不止于此。2015年,他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完成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 《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以及《邂逅美丽》。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叶永烈理性地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等均分类保存,总体数量足以装满一卡车。叶永烈生前将多年来积攒的手稿等文献都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这批数量庞大的捐赠文献,以“叶永烈专藏”的名义予以收藏。他曾对媒体笑言:“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可以书写: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叶永烈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想象与纪实中穿梭写了3500万字的叶永烈)(4)

叶永烈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想象与纪实中穿梭写了3500万字的叶永烈)(5)

从科幻到传记,从想象到纪实,几乎是相反的两个领域。但同时都做得风生水起。这是耐人寻味的。或许对叶永烈来说,想象就是现实,是未来即将实现的现实;而书写看似一点不容虚构的现实,也需要像想象那样的穿透力。

“一个人能横穿这么多领域,都做得这么出色、极致。叶老师是一个全才。我觉得,这样的作家是极其罕见的。”科幻研究学者、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吴岩感慨,“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上,叶老师更是处于一个无与伦比的一个地位,他在创作、研究以及推动科幻事业这三个方面的成就都是无可匹敌的。有的作家可能偏重一个方面,而叶永烈是三者兼顾,且很有成就。”

叶永烈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想象与纪实中穿梭写了3500万字的叶永烈)(6)

叶永烈与吴岩

5月15日下午,传来叶永烈去世消息不久,科幻研究学者、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吴岩,在朋友圈悼念恩师,说自己的科幻之路,与叶老师的影响和扶持有关,“老师走好!” 从小热爱科幻的“60后”吴岩除了写科幻文,还热衷推动科幻发展,他参与创立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期间,他还在该校先后首创了我国本、硕、博层次的科幻课程。

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吴岩陷入回忆,“我读中学的时候,是叶老师的读者。叶老师写的有关化学的科普书《燃烧以后》,还被我抄写下来过——我只抄过这么一本书。“我给他写信,他给我回过。他到北京还找我见面,指导我写作。虽然我不是他课堂上的学生,但他的确是我的老师。”

叶永烈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想象与纪实中穿梭写了3500万字的叶永烈)(7)

少年吴岩(左)与叶永烈(右)

1978年,吴岩将自己的“读后感”《别具一格——读叶永烈的科学文艺作品》寄给了《光明日报》,并被选用。之后不久,他有机会当面请叶永烈看一看自己写的科幻小说和科学小品,叶永烈看得很认真。“有的他说,‘这不行’,有的他说,‘我可以帮你投稿’。”吴岩对南都记者回忆。1979年,《少年科学》杂志就连续刊登了他的3篇文章,时年17岁、还在读中学的吴岩,由此进入了科幻界。提及此,吴岩充满感恩:“如果他没有帮我推荐那些作品,可能我也会投稿,但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

《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清晰地回忆起,“在上世纪八十时代,《小灵通漫游未来》是超级畅销作品。我跟很多读者一样,是它的读者。在当时,一部科幻作品能在报纸上连载,意味着它的确是受到读者的喜爱。”

姚海军和吴岩都同时提到,叶永烈在科幻侦探小说领域内的先锋探索。“比福尔摩斯的侦探不同的是,叶永烈笔下的主人公在运用科学手段推理离奇案件之外,还运用科幻的方法。这给读者带来很大的趣味。”姚海军说。在吴岩看来,“叶老师堪称中国科幻侦探小说的创始人。总之,他在让科幻变成流行起来,做了很多有效的努力。”

叶永烈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想象与纪实中穿梭写了3500万字的叶永烈)(8)

吴岩(右一)与叶永烈(右三)

众所周知,由于一些原因,叶永烈在很长时间里离开了科幻、科普创作,这在姚海军看来,“这对科幻、科普是很大的损失。”

在历数中国的科幻作家群时,其中叶永烈和刘慈欣经常被当成各自所处时代的领军代表。单单就在各自时代的影响力方面,两人的确有相似之处:都是卓然出众的符号型人物。但从科幻作品来说,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姚海军说,“不同的时代,对科幻有不同的要求。在叶老师写科幻的那个时代,科幻的首要作用就是,展开有趣的想象,带领读者把目光引向未来,唤起读者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而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就不一样了,科技发展非常迅速,如果只是勾画未来图景,已经很难满足读者要求。读者期待科幻需要完成的任务就复杂多了。比如要求科幻文学更多的对整个世界的构建,进行完整的世界体系设定,要有宏大格局,要对人和技术的关系, 人和宇宙的关系,进行反思。还要给出自己对未来的一个解决方案。等等。”

吴岩透露,叶永烈曾经说过,“比起其他文学类型,中国的科幻文学,会更早走向世界。”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英文版在全世界得到很广泛的阅读,也验证了叶永烈这一观点的敏锐。

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关于无线通信设备,卫星手表等科技的描述,在今天都已经应验。这是很多人提到叶永烈都会感慨的。如果说这种神奇的预测能力,跟叶永烈的理科学习背景有关,那么让吴岩真正感动的则是,“叶老师写那么科普、科幻,让那么多孩子喜爱,感到亲切,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热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