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李蔚

他以古画中的“山水”为原素,完全用3D成像技术完成影像中的山水;

她在数据成像后,叠加融合,制造出似真实似虚幻的物的景象,投射自身的内心世界;

他将家乡瓯江里的鱼拆解,使用摄影术诞生以来的各种技术,外延出抽象幻化的视觉,这是对乡愁另类而诗意的表达;

她把自己天衣无缝地P到毕加索、爱因斯坦身畔,陪着他们海边吹风、信笔作画,又跳进经典照片和梦露合为一体……

摄影是什么?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

摄影的边界在哪里?摄影的边界就是人的视野的边界,有着无穷的可能性。

11月23日,TOP20.202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1)

展览海报

展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集中展示了蔡东东、李俊、李舜、刘思麟、邵文欢、孙略、塔可、张兰坡、张巍、宗宁、白杉、董亚林、郭珈汐、杭添、李克君、苏葵、舒巧敏、吴为、杨安迪、张北辰等20位国内一线当代摄影家的最新作品。

自落户浙江以来,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已连续举办5届,到2021年正好10年,已经成为汇集国内当代摄影最优秀艺术家和观察中国摄影前沿艺术动向的重要平台。

新锐展最大的特点是开放、包容和实验性,很多作品看上去已经不像“摄影”,或者说不能用“摄影”这个名词去定义。

部分作品展示↓↓↓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2)

刘思麟《I’m everywhere》系列刘思麟的作品基于互联网图像信息传播,其高度敏感的观念意识,严谨的摄影语言转换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手段,不但将自己的身体、形象,穿越历史与文化时空,成为某种被消费的“他者”,且介入在历史名人和政治事件之中。其共时性沟联形成对图像文本与历史记忆新的改写、对话。——管怀宾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3)

邵文欢《浮玉系列》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4)

邵文欢《浮玉系列》 我们现在的写生更多是植根于眼睛所见的再现表达,而《浮玉》中的山水,却来自于文人笔下理想的世界。这种虚拟的合成影像在根源上和“写生”是相反的,但是摄影本身具有写生一般的再现性,更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反逻辑式的矛盾。这个系列的作品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但是又和现实、和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刘晨旭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5)

孙略《雪花工场》系列 《雪花工场》是造影,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并不是拍摄得到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我的电脑程序里也无法生成两片相同的雪花,真实与虚拟世界里的雪花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在不停地发生、发展直至最后消亡,它们都绚烂缤纷令人称奇,它们都张牙舞爪同时精致乖巧,它们都晶莹剔透,它们都是六瓣的。最重要的,它们都是我们观念中的“雪花”。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6)

张兰坡《一块玻璃》张兰坡的作品有一种中国艺术中罕有的视角——逼近观察和思考死亡。从早期拍摄人体标本的《立约记》和拍摄骨灰的《欢乐颂》《凌烟阁》,到近年以尸体骸骨建构起来的场景巨大的《巨人传》《赤壁》等系列,张兰坡以充满精微细节、奇幻想象、象征意味的影像,应和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超越生死之限的逍遥游,也映照着西方文化中跨越地狱天堂的神曲。他的作品既有直抵灵魂深处的震撼力,又有重新诠释文明演进的雄心,甚为可贵。——李舸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7)

舒巧敏《罔两》系列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8)

舒巧敏《罔两》系列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9)

舒巧敏《罔两》系列 作者生活于瓯江之畔,鱼既是平日里寻常的菜肴,亦是最庸常的观看之物。在他看来,鱼就是江的影子,随江而动,是江的精灵。作者在这组关于鱼的影像中,通过使用多种工艺技术,在物像与抽象之间寻找平衡,达成对庸常之物的另样表达,让影子的影子,成为观看的入口,并由此不断触发自己对创作主题的回溯与深入。——徐艳娟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10)

苏葵《物体系》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11)

苏葵《物体系》 苏葵的作品抛开了传统的摄影方式,将视线转移在物上,以“物”为主体,人甚至不存在,并消除了“物”原本的客观属性。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灯泡、摄像头、马桶以及习以为常的场景被她从生活中抽离出来并放大。通过并置、重构,生成新的图像或再造虚拟成像,营造了类似我们的生存空间,但又非常态的“新景象”,以此来探讨物本身存在的力量和作用力,以及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社会性”。她更多地从自身出发,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与趣味的作品,呈现了在复杂的社会性里自我的思考和情绪表达。——王庆松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12)

吴为《芬芳一生》 青年艺术家吴为的摄影作品《芬芳一生》的呈现像是一部纪录影片。她去到她外公外婆过去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回到她和外婆外公一起生活的房间;整理外公外婆的遗物,并将它们拍摄成照片。在讲述与自述的并行中,使观众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进入两位老人的生活,并感受吴为对两位老人的情感。我认为吴为作品虽然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但它是多维、多空间的,与以往的纪实摄影或者叙事性的摄影并不一样的。她利用电影中的空镜和蒙太奇手法,准确、真实地表达了她个人的感情。我想她的这种真实的,轻松的创作状态,以及专业的水准是青年人应该保持的,也是值得鼓励的。——王庆松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13)

杨安迪《燃烧之躯》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14)

杨安迪《燃烧之躯》 其实在快门声响之后,一张照片才刚刚诞生,它还会继续生长,随着时间的轨迹不断丰富自己。杨安迪通过在旧胶片上进行物理处理从而催化和激发了这一过程,得到了《燃烧之躯》这组作品,让照片的变化成为自己的生命体验的注解,把具象的影像解构成与情绪流淌、生命律动相呼应的抽象纹理。他的作品与其说是摄影,不如说是借助摄影实现的复杂而意味悠长的艺术表达。——李舸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15)

董亚林《迷城》

摄影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再只是按动快门)(16)

董亚林《迷城》这组作品以纪实摄影的手法,穿梭在山城不同的空间线索与时间节点,也仿佛让“物事人非”凝结在雾都一个个时间点与特殊时刻之上。其实,无论“迷宫”、“迷城”还是“迷雾”、“天空之城”,作者言说的不只是藉由地貌所记录的那些地景奇观,那隐存在视网膜前的那一片虚空,那渐行渐远的朦胧与带着空气湿度出行的人与偶发事件,那屏蔽或者封存的是现实背后的真实,那通往未来的历史和记忆,同时它也暗合着与山城共存的DNA线索和某种家园的意念。事实上,城市化的进程早已赛博般地屏蔽着我们眼前的那一片片清晰可辨的世界与天际线。唯有那穿梭“迷雾”的行踪,让我们再度思考人与家园的归契。——管怀宾

也许很多人看过几张照片后,会说,“这个展,我看不懂!”

不要这么快拒绝。

当代摄影艺术,早已不是诞生之初的“照相”,它可以复制、挪用、截屏、跨界,创作者甚至可以拿别人的作品,放到自己的语境中赋予它新的意义。

作者想的不仅仅是“它要表达什么”,而是“它还想表达什么”,也不奢望所有人能接受,但渴望观众通过作品与之对话,哪怕对话后的结果是不赞同。

“‘按动快门’的语境早就与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动机是‘很美’,现在的动机是与作者内心的对应。”本届评委之一、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姜纬说。

本届展览共收到全国各地投送的621组参评作品,经过严格评审,最终评出10位入选摄影师。

同时评审团队从10年来的100组入选者中遴选出10位加入到展览中,最终形成10位新入围艺术家和10位学术回顾邀请展艺术家共同组成的展览格局。

“10 10”的概念,既是一次当代摄影领域新老PK和碰撞,也是一种致敬和探索。姜纬说,10位学术回顾邀请展的艺术家带来的也是跟当年不一样的作品,更丰富更多元,他们的创作道路在拓宽。

作为配套活动,11月24日,TOP20.202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学术研讨会、“展望当代摄影未来”圆桌会以及特邀专家见面会将同步举办,《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创始人段煜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管怀宾、董冰峰、矫健,摄影评论家姜纬、吴毅强,独立策展人海杰、何伊宁、凯伦·史密斯、宋振熙,假杂志图书馆创办人言由,谢子龙影像博物馆副馆长石玮,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朱炯等等专家学者,以及上海、安徽、辽宁、浙江等省摄协负责人,将与摄影家们就当代摄影多个维度主题展开讨论。

展览由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杂志社、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杭州市余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

——————服务区——————

展名:TOP20.202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时间:2021年11月23日至12月12日

地点:浙江美术馆1号展厅(地下一层)

温馨提醒:参观前请预约(“浙江美术馆之友”公号→美·人→参观预约),进入请出示行程码。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