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软语包括哪些(34吴侬软语)

导读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但随着普通话的广泛应用,方言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吴语传承正面临着严峻危机。

小编发现如今的孩子大都对方言逐渐陌生,都变成了不小的难关。其实吴语、粤语这些方言里存留了宝贵的古汉语元素,从用词到发音都能追溯汉语曾经的样子。今天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使用方言,倘若未来逐渐消逝,真是挺可惜的一件事。

无锡宁,你的孩子现在还会讲无锡话吗?

吴侬软语包括哪些(34吴侬软语)(1)

“中国第一方言”吴语为什么风光不再?

晚清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整个江南,给吴语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祸。吴语区陷入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各地方言也纷纷发生了重大嬗变。

吴侬软语包括哪些(34吴侬软语)(2)

太平军作战图

江南语言势力变迁:太平天国祸乱吴语,上海话因移民后来居上

1851年,广东花县的落魄书生洪秀全纠集了一帮客家乡勇,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这时,在数千里之外的吴语区,生活一切照旧。虽然盛清的光辉已经渐渐过去,鸦片战争中中国惨败,上海在列强逼迫下被迫开埠。

不过对于多数江南居民来说,日常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农民和市民仍旧各司其职,富裕的士绅阶层仍然努力在随着人口增长越来越困难的科举考试中试图出人头地。而官府则忙于应付日常事务,譬如如何对付日趋流行的滩簧之类。

吴侬软语包括哪些(34吴侬软语)(3)

苏州“永禁滩簧碑”。

乡民热衷滩簧,不喜昆曲一向令地方官极为头疼

没有人会想到,在接下去的十几年,这场看似不值一提的运动会席卷整个江南,对吴语的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苏州的风光:川人称“洋气”为“苏气”

1851年,经过盛清时期人口的大规模扩张,全国人口大约为4.336亿。而江南地区人口尤其稠密。江南诸多市镇体系顶端的则是苏州城。

据估计,当时苏州府城的人口达到200万左右,超过了首都北京,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性大城市。而苏州文化的影响更是趋于巅峰,一地的状元、进士人数可以和西部许多省份相匹敌。而苏州制作的工艺品更是远销五湖四海,各种流行风潮也从苏州扩向四方,“苏州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以至至今四川地区仍然把“洋气”称作“苏气”。甚至连苏州人都成了被公开收买哄抢的紧俏商品——其时苏州一大产业正是贩男鬻女供远地人作姬妾或伶人等用。

当时苏州风光到什么程度呢?

在远离吴语区的北京,1761年乾隆皇帝为了给母亲祝贺七十大寿,特意仿造苏州的街景,从万寿寺到海淀镇修建了一条长达数里的商业街。该条商业街效仿江南风格,五步一乐亭,十步一戏台,并从苏州选来一批商人在此经营店铺,一时之间吴侬软语响彻该街,这条街也就是现在北京海淀苏州街的前身。

吴侬软语包括哪些(34吴侬软语)(4)

北京颐和园也有苏州街,

近年得到修缮复原,可惜似乎和苏州并不像

苏州极高的经济文化地位为苏州话在吴语区乃至全国的流行创下了极为良好的基础。据记载,苏州旁边的松江府在明朝时尚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到了清朝则演变为“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

在戏曲行当,苏州话的地位则更加崇高,本就有“四方歌者必宗吴门”。虽然昆曲自始至终是一种用官话的戏曲,但丑角念白大量使用苏白,遍布全国的文人曲家也在传唱昆曲时多多少少带上了苏腔。

其时,吴语人口在全国仅次于官话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14%,远远超过其他南方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的部分吴语文化地位更是远非其他南方方言可比。不过,灾难已经在酝酿当中了。

太平军来袭:吴语区龟缩

太平军自两广起兵后逐渐北上。1852年,太平军占领湖北湖南两省。由于两湖地区位于江南上游,顺江而下自然就成了太平军的下一个目标。1853年,沿江东进的太平军攻克安庆,并占领南京。

南京虽然并不在吴语区范围之内,但是作为东南重镇一直是江浙西部的屏障。南京的陷落让整个江浙人心惶惶。

自此太平军时时袭扰江浙地区。江南各地纷纷组织团练试图阻止太平军进犯。因此在一段时间内,江南腹地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不过,事情终究朝着坏的方向发展了。

1860年,李秀成率军东进,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李秀成部陆续攻克常州、无锡、苏州。其中攻打苏州时,时任江苏巡抚徐有壬采取坚壁清野策略,纵火烧毁了苏州繁华已久的阊门外商业街,永久性地毁灭了苏州作为主要商业中心的地位。1861年,太平军又攻占杭州。战事几乎让杭州全城居民死光。宁波、台州等浙东都市也先后陷落。

旷日持久的兵燹之祸对江南吴语区的人口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据统计,1851年,江苏省总人口4430.3万,苏南、苏北分别为3269.6万和1160.7万。战后苏南人口减少1830.9万,苏北增加了208.9万。自此吴语失去了江苏省第一大方言的地位。几乎全境都是吴语的浙江则由3127万死剩1497万。浙江所有州府除温州府外人口统统剧烈下滑,其中湖州府更是由近300万跌至不足10万。

吴侬软语包括哪些(34吴侬软语)(5)

浙江太平天国时期分府人口损失图

那这么一场大祸对吴语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吴语区除了人口骤减外,地盘也缩小了不少——由于战后江南地区赤地千里,官府组织了不少移民以填充损失的人口。这些移民往往原籍非吴语区,在一些人口损失特别严重,移民数量特别多的地方,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吴语在日常交际中的地位让位给了移民的方言。

这种现象在皖南各地特别明显。太平天国战后皖南大片吴语区龟缩,今天吴语还有一定使用的只限于泾县等少数几个县。而本来地处江浙腹地的金坛由于人口灭杀严重,今天县城和西半个县已经多说江淮官话,只是东半部仍然说吴语。

皖南如今斑驳的方言分布即拜太平天国所赐。同时,苏州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受的祸害尤其剧烈,其经济虽然后来有所恢复,但是那个引领全国风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吴语区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各地方言也纷纷发生了重大嬗变。如宁波话早期记录和二十世纪初的记录就已经相差不少。

上海话的崛起

如果说太平天国运动在江南有一个受益者,那非上海莫属。战争期间大量江浙两省的富裕绅民和平头百姓纷纷涌向相对安全的上海租界避难。虽然太平军一度也试图进攻上海,但是终究没能抵挡得过洋枪大炮。

上海开埠早期的租界内有大量闽粤移民,大批迁来的江浙移民重新巩固了上海当地的吴语,同时让本就有一定基础的上海得到迅速发展。终于,上海取代了苏州和杭州,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很快,上海的商贸超过了千年商都广州。

吴侬软语包括哪些(34吴侬软语)(6)

闽粤移民一度占到上海人口相当部分,

1853年小刀会起义后清廷禁止了闽粤人移居上海

大批迁徙而来的江浙移民对上海方言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上海本属松江府,其当地的吴语和其他松江府吴语一样,由于地处偏僻,一向较为保守。但是大批移民的迁入改变了上海话和周围松江府吴语的连续性。移民在学习和自己方言比较相近的另外一种吴语时往往会带上自己的口音。又由于苏州历史上的文化地位,虽然已然衰落,但是苏州口音仍然有着较高的语言权威。新形成的城市方言上海话也受到了苏州话的强烈影响。

上海话中最能体现苏州话影响的是“南”、“贪”等字,这类字的韵母在松江府的吴语中本来是读作e的。1853年上海开埠不久后,传教士记载的资料也是如此。但到了20世纪初期,上海话中出现了两派并行的状况,一些人读苏州的oe,一些人仍然读上海本来的e,两派人互相说对方上海话不地道,带有“苏州腔”或“浦东腔”。现如今经过20世纪的演变,oe派大获全胜,市区的上海话已经很难听到e的读法了。

江浙移民融合形成的上海话发音相对简单易学,又由于上海的急速发展,到了20世纪初,已经具有江浙一带“普通话”的地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就曾提到,当时一个常州人和一个无锡人见面时往往都说上海话,尽管常州话和无锡话本就能够互通。

不过,上海话的强势终究是昙花一现。现代以来江浙地区始终没能出现如香港之于粤语那样的文化生产中心。老上海电影虽然也一度兴盛,但是拍摄始终采用普通话。吴语更是从教育领域全面撤出,以至于如今一些人甚至看不惯写“上海人”而偏要写“上海宁”。在南方主要方言中,吴语的前景实在不妙。

吴侬软语包括哪些(34吴侬软语)(7)

这些吴语里的特色成语俗语,你会写吗?

我们平日里每天都在说吴语俗语,却很少有人想到如何写下来。其实,吴语的俗语很多是来源于明清白话。

【老鬼】(音“老举”)形容在某个领域中特别在行、办事精明能干,或是具有相当熟练的操作技能等。胡祖德《沪谚外编•新词典》:“老举三,指一事物,而不明言其名,听者自能会意。”《何典》第一回:“看看来到桥边,只见一个老鬼,颈上挂串数珠。”潘慎注:‘老鬼:精明人,老门槛。’”

【搭浆】①多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糟糕、差劲,办事能力差等,常作为评价时的用语。汪仲贤《上海俗语图说》:“豆腐架子无红木制者,粗而搭浆,一碰就倒。”②指对于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肯卖力去做,仅仅敷衍了之。《官场现形记》第八回:“陶大人吃酒,菜是要好的,交代本家大阿姐,不要搭浆。”

【污糟】亦作“乌糟”,形容肮脏、乱七八糟、没有章法的样子。

《何典》第九回:“一进衙门,便委派判官乌糟鬼去相了尸。”潘慎注:“乌糟鬼:随和、马虎、一切不计较的人。”

【鏖糟】(鏖音au,奥-阴平)

指肮脏、心理上不舒服、环境令人不适等。

俗写又作懊躁、懊糟。昆山的奥灶面本字就是这个。

南宋《朱子语类》卷七二:“某尝说,须是尽吐泻出那肚里许多鏖糟恶浊底见识,方略有进处。”

元·岳伯川 《铁拐李》第四折:“一个鏖糟叫化头,出去!”

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鏖糟”条:“俗语以不洁为鏖糟。

明·冯梦龙《山歌·娘打》:“汗衫累子鏖糟拼得洗。”

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吴中谓执拗生气曰鏖糟。”

清·施蛰存《松江方言考》:“松人以物不洁净为鏖糟。此语亦宋代已有。”

【殟塞】

“殟”音/uek/

指心里郁闷,难以言表,天气湿闷。

《廣韻》殟,烏沒切,心悶。

(烏沒切,表示发音为乌的声母 没的韵母,与吴语实际发音基本契合)

《吳下方言考》12卷:「物之不得出氣而黴爛者亦曰殟(烏骨切)。」

例:黄梅天是殟塞得唻,我是一动也弗想动。

【适意】

形容身心舒适,环境等自在合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唐·白居易《感时》:“今我犹未悟,往往不适意。”

【揩油】①旧时指随意占妇女便宜,调戏妇女。②指占别人或公家的便宜,含有顺手牵羊之意。程乃珊《白相南京路》:“1926年新新百货登场南京路,它的卖点是上海(中国)首家装冷气的大楼,炎炎夏日,可以有个清凉世界,堪属上海滩上新鲜事,一批一批上海人来白相享受冷气;来呀,老板只怕你们过门不入。揩油冷气?小意思!”

【野豁豁】 ①即野野豁豁,指说话做事不着边际、言行举止出格。程乃珊《银行家》七:“想王吉亭那野豁豁的腔调,成日驾着辆马车横冲直撞的。”②指空间之大,广阔无边。常锡剧《走上新路?新事情》:“这野野豁豁一大片,都是合作社的田和地。” 【做人家】指在生活上要求不高花钱节省、节约,勤俭持家。

元杂居·《看钱奴》楔子:“我父亲一心只做人家,为修理宅舍,这木石砖瓦,无处取办,遂将那所佛院尽毁了。”

明·冯梦龙《笑府·盐豆》:“其人大怒,倾瓶中豆一掬尽纳之口,嚷曰:‘我也不做人家了。’

清《醒世恒言 白玉娘忍苦成夫》:“我们是小户人家,不象大人家有许多规矩,只要勤俭做人家,平日只有姊妹相称便了。”

【轧朋友】

①原指交朋友,后用来指代异性之间相互交往、谈恋爱。《嘉定县续志•方言》:“俗谓交友曰轧朋友。”卢群《绣娘》:“轧朋友初约会,你不伴着我,倒让我干起‘单干户’来了,世上,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大怪人呢?”②与“轧姘头”同义,表示男女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如婚外恋之类。《歇浦潮》第九三回:“你说我外边轧朋友,这句话果然有的,我也用不着瞒你,彼此一般都是姘头,谁也管不了谁的帐。”

【落苏】亦作“落素”,吴方言中茄子的俗称。张慎仪《方言别录》卷上之二:“茄子,一名落苏,今吴人正谓之落苏。” 其实落苏,也是茄子在传入唐朝时期的别称。

【活狲】上海话中猴子的俗称,民间说法“狲”是猴子的一种,“活狲”一词将猴子的灵活、机灵表现地活灵活现。苏剧《花魁记》:“倷是只青肚皮活狲,转背就忘记。”据语言学家考证,“活狲”乃“猢狲”音变,实为古语的传承。

【号头】

用来计算时间的单位,特指月份或是一定的日期。滑稽戏《父子同心》:“我做起梦来,连得牢格,顶多辰光连连个把号头得来。”《海上英雄》第二回:“什么科长不科长,我还不是签签、看看报,到号头上领点薪水用用。”

【老坦克】老坦克,原指旧式即将被淘汰的坦克,后用以特指使用的时间较长,外表破旧而性能差的自行车。《文汇报》1988.9.29:“老汪推来了一辆20多年前购买的‘老坦克’,经过修理整旧如新。”

【人来疯】①亦作“人来风”,形容小孩子喜欢在大人面前故意摆出疯疯癫癫的样子或作出一些忘乎所以的举动以便得到充分的注意。王安忆《流逝》:“发什么人来疯!没有规矩。”

②指喜欢人云亦云、爱凑热闹、看笑话。《青年报》1990.10.12:“当然,说‘人来疯’有点太粗,用心理学语言来描述,应该是从众心理。” 大细对子女的俗称。王有光《吴下谚联•大细》:“子女多者,统言大男小女,毕竟贵多男贱女之意多,一似大属男小属女者。自钱塘名妓苏小小名噪一时,原之称儿女者,讳大小而曰大细。”

【偎灶猫】原指依偎在炉灶边取暖的猫,后用来形容病病怏怏、精神上萎靡不振的样子,或指为人做事不积极、懒洋洋的样子。《青年报》1981.7.24:“如今小方变了,从过去的‘偎灶猫’变成了‘小老虎’,产量月月上升。”

【一天世界】

表示一塌糊涂。一天,并非一日,不是时间概念,是范围的概念,其意思是“满天,到处”。世界,也是范围的意思,也就是“满世界”。

【一日到夜】

指一整天,相当于普通话的“一天到晚”。日指白天,夜指天黑,从早上到天黑,泛指连续的时辰状态。

【一塌括子、夯不郎当、一共拢总】

拢共,总共加在一起。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六十四回:“倪当仔耐啥格事体实梗格发极,一塌刮子少仔几百洋钱,也用勿着实梗样式啘。”

茅盾《多角关系》五:“尽管你昨天朝人家磕头跪拜求过,——拉过交情,得过好处,今天轮到人来求你了,就要把昨天的事情忘记得一塌刮子精光!”

【一式一样】

完全是一个式样,形容几乎完全相同。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佘道台见了这副神气,更觉得同花小红一式一样,毫无二致。”

鲁迅《我的第一个师父》:“去年曾经去问上海的银楼,终于买了两面来,和我的几乎一式一样”

【行情行事】

指非常多。

民国胡祖德《沪谚外编·新词典》:“甚多曰行情,又曰~。”《上海通志》第四十卷《方言》第5694页:“概数……‘交关、邪气、行情、~’等表示‘许多、大量’……”薛理勇分析吴语“在原有的词汇插入其他字以改变原来词汇的意义”的特点,认为可能应写作“行尽行是”。

【脱头落襻】

形容做事粗心、不认真。本义指衣裳的纽、襻不齐全或没有扣好。头,纽头。襻,纽襻(旧式钮扣上扣住纽扣的圈、套)。何惠明等主编《松江县志》(1991)卷三十《方言》第982页:“~,衣冠不完整,工作不扎实。”许宝华、汤珍珠主编《上海市区方言志》第372页:“~:⑴说话做事丢三落四……⑵器物已损坏,不完整……”

【勒煞吊死】

指办事不爽气,重复啰嗦,不简洁明了或者不断重复同一个行为。

猜四字吴方言:马嵬坡前杨贵妃,煤山树上崇祯帝(勒煞吊死)。

【神智无主】属于吴语中运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亦作“神志无知”、“神咒胡咒”等,多用来表示训斥,指某些人没有头脑、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糊里糊涂或是不知天高地厚忘乎所以胡作非为的行为。《苏州谚语选•附录》:“神咒胡咒,假痴假呆、胡说八道。”

【假痴假呆】亦有假嘴假眼、假姿假颜的写法。

属于吴语中运用频率较高的词语。装傻。注意,由于音变,“痴”在这里有可能会读作“知”。“呆”在吴语里的发音音同“癌”(nge)。《苏州谚语选•附录》:“神咒胡咒,假痴假呆、胡说八道。”

【睏痴懵懂】

亦作睏思懵懂。

指似醒非醒,稀里糊涂。

例句:现在侬睏痴懵懂,侪呒没听进去。

【穷凶穷恶、穷兴穷恶】

意为拼命似的。

例句:现在早上的地铁呀,大家挤得来穷凶穷恶。

【恶形恶状】

形容‘吃相’难看,穷凶极恶。

【木知木觉】

指麻木迟钝,糊涂,不知不觉,事情过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例句:我木知木觉落脱两本书。

【死样怪气】

形容人没精神,不爽气、态度消极或是故意掩蔽自己的想法。

【A头A/B脑系列】

痴头怪脑:疯疯癫癫。

踌头怪脑:不懂人情、拎不清。

花头花脑:喜欢出坏主意、嘴上一套心里一套。

犟头倔脑:固执,倔强。

鬼头鬼脑:形容出坏点子,做事鬼祟。

清·《文明小史》第十九回:“见他寿头寿脑,晓得生意难成,就是成功,也不是什么用钱的主儿。”

【自说自话】

指未经他人同意自作主张。

例句:侬哪能自说自话就开我部车子跑脱了。

从乐观的角度看,虽然吴语未来可能会被普通话取代,但江南仍将是人文荟萃,千载繁华的江南——只是那时“吴侬软语”只能依靠人们自行想象了。

@无锡宁,你的孩子现在还会说无锡话吗?

留言区和我们聊聊你对吴语的看法吧

注:以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