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入职以来工作的经验和感受(入职1年收入却涨了4倍)

“我总算是深刻体会到,不懂交流不会表达有多么可悲了!我可能因此损失了两个月工资…”文沛闷闷不乐地诉苦。

文沛是一家托教机构的文员,月薪3000左右,各种琐事忙到头晕,收入却根本不够花销。

所幸,老板鼓励全员销售,无论是什么岗位,只要有能力,不管是招生还是成交加盟商,提成都会有。

这次,文沛在回家的高铁上,座位隔壁是一位有气质的大姐,听她接电话透露的意思,是想加盟个幼教机构,正在四处考察。

这简直是老天给文沛送意向客户来的。但是,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文沛却失之交臂。

“都怪我,聊了几句把天聊死了。那个大姐估计是看我不会说话,从而觉得我们公司也不好吧,最后我跟她加微信她都婉拒了。”

文沛一连声地后悔着:“这单如果成了,提成可相当于我俩月工资!要是李静遇见这种情况,就算不当场成交,也能邀请她来总部参观考察。”

文沛和李静,是同时入职的,只短短一年,李静现在已经是她们公司的销售支柱了,月收入平均15000元左右,她有一个能力:自来熟,见谁都能让人家打开话匣子。

01

在沟通的过程中,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

有人说要注重表达,要特别注意说什么和如何说;

有人说倾听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会说不如会听,只有会倾听,才能抓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事实上,正如李静所说,“会问”才是沟通中首要技能。提问才是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因为,只有巧妙的提问才能有机会倾听和表达。如果对方的表达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就算你的话题再多也只会徒留尴尬,沟通效果自然也不会很好,那么,你想要的信息也无法获得。

由此可见,提问是引发对话的导索线,也是让对话得以维持且不断深入的调和剂。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提问方式都有如此效果。如果“问”得不对,熟人之间也没有共同语言,更别提不熟悉的人。

文沛之所以没有和高铁上的潜在客户聊得愉快就是在“问”的方式上犯了忌讳。

那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才是最好的呢?

提问有两种方式:封闭式和开放式。

何谓封闭式的提问?

如果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唯一且有限制的,那么该提问方式就是封闭式。封闭式提问是做了一个框架,让对方只能在框架里选择回答。

比如:Yes or no?有还是无?是或者不是?

此类只能选择肯定或者否定回答的问题。

这种封闭式提问方式,不但会限制对方的思维,还会让对方有被“质问”的感觉,让谈话陷入僵局,不宜在平时的普通沟通中过量使用。

相反,开放式提问的答案是多样的,没有框架限制,可以让回答者自由发挥。

比如:你觉得《小欢喜》这个电视剧怎么样?

对于某某事情你怎么看?

这件事怎样怎样…如何?

这种开放式的问题,可以让谈话顺畅维持、有利于深入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提问者可以认真倾听,轻松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例如,文沛和客户初次见面,她想多了解对方的信息,她就问:

姐,我发现你特别有气质,你是不是平时喜欢读书啊?

“我现在眼睛不太好,很少看书。”虽然大姐笑着说,但文沛立马就尴尬了。

因为,她问的就是封闭式问题,瞬间就终结了对话。

其实,她可以问:“姐,我发现你气质特别好,肯定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那你平时都有啥兴趣爱好?”

这样,先赞美对方,然后留给对方的问题也是可以随意发挥的,哪怕出于礼貌,对话也能持续下去。

那么,假如她说:我喜欢绘画和弹钢琴。又该如何回应呢?

封闭式提问:那你绘画能力肯定很好吧?你是钢琴老师吗?

如果是类似的回应,那么将会又一次走进谈话的死胡同。

“真的吗?我也喜欢钢琴,但我总是掌握不好技巧。你有什么技巧可以简单的分享吗?”

如此,通过语气表达惊喜和自己的看法,也体现出了自己对对方的信任敬佩;同时因为抓住了对方话语中的关键信息,自然而然地继续开始,让对话深入进行。

这样一来二去,彼此会慢慢熟悉,话题也越来越多,了解更加深入更容易建立信任。所以,不断用使开放式提问的方法,对话是根本停不下来的。

分享入职以来工作的经验和感受(入职1年收入却涨了4倍)(1)

02

用提问打开话匣子了,在交流过程中有什么技巧呢?

首先释放善意,建立信赖感;然后无论说什么,都要让对方感受到礼貌与尊重。这样才能有利于拉近关系,为实现你的目标做好铺垫。

1.引导对方主动思考,不纠结于眼前的冲突。

明阳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交了一个一面之缘的客户。客户在刷完卡之后,带着意难平的语气说:“你这小伙子运气太好了点,遇见我,第一次见面就做成了业务。你这5万块钱也太容易賺。”

这个时候该说什么呢?很多人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人会解释这5万块钱是公司定价;也可能有人会说,后续会有售后服务之类。

而明阳对客户说:“李总,你看我们是不是承诺了你学习完我们这个商业模式,保证3个月内帮你提升20%业绩,达不到全额退款对吧?你算下,按照目前来看,你公司提高20%后业绩和利润是多少?你觉得是早点提升好还是再耽误一段时间再提升?”

李总沉默了一下,说:“金九银十,又接近年底,自然是业绩越早提升越好啊。”

这个环节看起来,无论如何都问题不大,反正客户已经交款了。但是考虑到后续工作甚至是转介绍客户,明阳引导客户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他自己想通之后,关注点转移,就不会再有不忿情绪时不时来捣乱。

2.说话时要注意:不能口无遮拦太直白

1999年7月,以色列新任总理巴拉克访美,克林顿于其会晤。对此,记者问克林顿有何感受,克林顿随口比喻:“就像一个小孩对一件新玩具的渴望!”

这条消息一传回以色列,立刻引起了以色列人的不满,纷纷对克林顿提出抗议:我们的总理在你心目中只相当于一件新玩具吗?

这就是口无遮拦引起的麻烦。很显然,克林顿并不是把以色列新总理巴拉克当作玩具,他不过是形容自己充满着期待的心情,并非有任何看不起的意思,但这是他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不代表别人就一定能理解透彻。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认知和行为准则。你的做法别人不一定理解和接受,反之,别人的行为有什么不当之处,也只是代表我们个人的看法。立场和角度不同,决定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见解的不同。

因此,我们除了要注意不能口无遮拦说话之外,还要注意场合,不要随意直接批评别人缺点。

如果让人不舒服、引起抗拒和排斥,都会引起意外的麻烦,降低我们的做事效率。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矛盾都是由于“不会表达”而引起的。

其实,我们可以换种语气和交流方式:

“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我也不太懂,就想找你请教一下,这样行不行?”

诸如此类,也许会多说几个字,但这些委婉的语言语调更能使人接受,让事情顺畅。

3.赞美是沟通交流的润滑剂。

无论有着什么样地位的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赞美时,心情肯定是愉悦放松的的。

古往今来,很多故事都告诉过我们:赞美的力量巨大。而且也不需要花费我们什么成本,就能使关系和睦,所以为什么不好好尝试多多发挥赞美的力量呢?

有人说:我不会赞美人…

还有人说:有时候确实找不到对方可赞美的优点怎么办?总不能说假话吧!

确实,为了赞美而赞美就显得刻意而虚伪。但是,任何人都是有优点的。

如何找赞美的切入点呢?如图:

分享入职以来工作的经验和感受(入职1年收入却涨了4倍)(2)

但是,要注意以下2点原则:

1、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找到对方一个真实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真心赞叹,而不是无中生有的吹捧。夸大其词也会显得自己虚伪刻意讨好,令人觉得卑微。因此,我们一定要恰如其分地赞美他人。

比如:面对一位姑娘,如果她美丽就夸她“漂亮”;如果她相貌平平,可以赞她气质好、头发柔顺、举止端庄等;这样恰如其分,基于真实之上的赞美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因人而异,适可而止

对赞美的需求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在赞美别人时也要根据对方的年龄、性别、社会角色等进行因人而异去把控。

比如:对老年人多赞美他的奉献、老当益壮或培养了优秀的儿女等;而对职位比较高的人,赞美有事实细节或者巧妙不露痕迹……

世上不缺美好,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发自内心的接纳对方的时候,你就会找到值得赞美的亮点。

当我们陷于紧张、尴尬或者突然间找不到话题时,尽可以试试赞美对方!

分享入职以来工作的经验和感受(入职1年收入却涨了4倍)(3)

03

要想真正接纳对方,就需要有平和积极的心态

1.谦虚,真诚。

盛气凌人之下,是感受不到别人的好的,而且无论如何也不能心平气和地与人沟通。真诚谦虚才能赢得好感,为顺畅交流打下好的印象基础。

2.把握分寸感。

正所谓过犹不及。就像一幅画,适当的留白,会让人产生无限的美好想象。给人留有余地,才能够常来常往。

而留余也是一种大智慧。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这是有名的康百万庄园中留余楹联。康百万家族之所以能历经400多年的历史、兴盛13代,就是因为深谙“留余”精髓。

正如《菜根谭》里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嗜。”

瞬息万变的时代,凡事留余能让自己更从容、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如何把握留余分寸呢?

①察言观色:对方有不耐烦、心不在焉,不断看时间等行为时,要识趣结束话题。

②已所不欲忽施于人,自己不喜欢或觉得不妥的话语,不对人说。

③话不要说尽说绝,有目的要明说但点到为止。

3.镇定、不慌乱

信任感严重缺失的当代,坦荡镇定更令人信赖。

我们自问,一个畏畏缩缩、紧张慌乱的人和一个稳重从容、气度平和的人,哪个更容易获得我们的信任?显然是后者。

如何做到镇定自若呢?

1)我们在与人沟通表达的时候,以“事在人为,结果随缘”的态度,目的性不要太强。

2)提前把功夫做到,准备工作做的充分就会自然流露,结果也自然会好。

3)多学习一些关于沟通交流的小技巧,平时多多实践。

小结:

1.沟通交流的1把“金钥匙”:

谈话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会问,多用开放式提问,使谈话持续并深入。

2.交流过程中注意拉进关系的3大技巧:

①引导对方主动思考,不纠结于眼前的冲突。

②说话时要注意:不能口无遮拦太直白

③赞美是沟通交流的润滑剂。

3.顺畅沟通的3大心态:谦虚真诚、把握分寸、镇定不慌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