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会有死亡的表现(人的死亡心理)

当死神降临的时候,临死者心里在想什么呢?死亡者与死亡者心理有何不同?这类带有神秘色彩的问题,在死亡医学上被归纳为濒死体验和临终心理两个方面。前者指面临突然发生的危及生存的境遇时,短时间的主观体验,后者指逐渐走向死亡的较长时间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一研究领域已引起医学、心理学、行为学及社会学专家们的极大重视。

近年来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死而复生”者受到专家们的濒死感受研究。如登山跌下后侥幸脱险,飞机失事幸存者等等,专家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地域、种族—、文化教养、宗教信仰不同,但濒死体验都不外乎下面几种:

1异常平静和宽慰。约64~77%的人有这种感受。这种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适应力。面临死之威胁,任何激愤,惊恐和悲痛,都会迅速剥夺体内能量贮备,加速死之到来。而平静、松弛及愉快的幻想有利于个体保存和防卫。

2意识逸出躯体。53%~75%的人,自我意识似乎游离于躯体之外,在远处窥视者,躯体会以某种系带之类与躯体相连。这种躯体外的自身形象,有时具有呼吸、脉搏等生命特征。也可返回躯体。这种幻觉的意义在于:试图从感觉上否认身处绝境,象征性的逃避躯体痛苦,这种体验并非濒死时特有,一般人在浅睡眠、刚觉醒以及患某些疾病时也可出现。

3通过隧道。32%的人感到躯体在黑暗中晃晃悠悠地通过一条深邃的隧道,并感觉自身被牵拉或挤压,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隧道尽头隐约闪烁着一丝光明,据认为这是诞生记忆的复苏,即出生时自身通过母亲产道而被推到人间的经历的回忆。

4与亲人或熟人团聚。这些亲人可以是活着的,也可以是已去世的。他们的形象高大并伴有绚丽的光辉或光环。这种幻觉性满足有助于改变因沮丧而坐以待毙的消极情绪。约50%的人有此种体验。

5人生全景式的回顾。22%~27%的人脑子里一幕幕快速掠过既往的经历。类似电影的蒙太奇,内容多为令人愉快的重大事件,这种对过去的重视可提供一种无始无终之感,是对恐惧和死亡的退避反应。

除了以上几种濒死体验之外,一些人有过时间停止、与宇宙合而为一,被外力控制感,思维异常敏锐清晰感,突然醒悟、与世隔绝感,被审判感,耀眼光亮感等等。为了更方便地检查这些复杂的心理感受,1983年病史研究专家盖松制定出第1个濒死体验测量表,包括认知,情感,超常,超然4个方面16个项目。现已得到国际濒死现象研究协会的认可,成为一种研究工具。

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不久将会死掉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缓慢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人卡伯伯首先开创了称为“垂危和死之动力学”这一新领域。研究认为,临终心理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

6怀疑和否定期。“不,我不会死的!”这是此时期病人的心底呼喊。病人表现为怀疑医生,四处奔走,以求确诊。这种否定情绪,可暂时免除对死的忧痛,为自己和别人提供心理准备和适应时间。

7忿恨期。一旦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时,便忿忿不平:“为什么偏偏我要死?”看见别人健康愉快的生活,病人本能的产生了羡慕、嫉妒以致仇恨的复杂心理。表现出烦躁不安,无端生气,甚至攻击和敌意行为此时应耐心帮助病人,疏导其情绪。

8自责期。病人开始承认死亡的来临,并估算剩余时间。情绪反复,喜怒无常。回顾往事,检点自己的愿望和责任,希望延长生命,看到儿子完婚,女儿出嫁,孙子诞生。总感到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责怪或追回早年的错误。

9抑郁期。病人的感觉反应迟钝,抑郁寡言,长吁短叹,浑浑噩噩对任何事物都麻木不仁。这时若极力劝病人高兴或振作起来,往往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导致精神病样发作。

10绝望期。病人静静的等待,死亡降临,惧怕孤独,但又不愿热闹,情绪趋于平和,甚至有点心快感,多数人不愿在异乡或医院里度过这个时期,希望回到家中与亲人厮守在一起。

研究濒死体验和临终心理,不但能深化人类对这一自然之谜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对濒死和垂危者进行救生、安抚和医护。帮助他们摆脱危境,战胜死亡,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国外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利用濒死体验增强企图自杀者,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和留恋,摆脱自责、内疚、厌世及轻生念头;根据临终心理的不同阶段,制定心理治疗和护理方案,使病人在平和安逸的心境中走完人生之旅,等等。

目前,国外科学界已普遍承认濒死经验的存在,但在解释这类奇特、微妙的现象时,存在多种说法。最普遍的是心理学的解释。他们认为,濒死经验是人脑在逃避死亡所带来的痛苦时,由“自我防御机制”引发出来的幻觉。但是为什么意外死亡者的濒死经验也同样是这些呢?心理学的解释显然不够严密。第2种说法从药理上解释。麻醉药与迷幻药等药品给人带来的反应与这种濒死经验相似。但是多数濒死者并非是吸毒者。所以产生了第3种神经学的解释。当人遇到极端危险时,会在神经上产生类似的体会。濒死经验与体验者的宗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

为什么人会有死亡的表现(人的死亡心理)(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