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怎么看待光绪变法(恼羞成怒的慈禧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

01

1897年11月13日,胶州湾像平常一样风平浪静,由于港阔水深,海水终年不冻。三艘德国军舰突然自黄海驶进胶州湾,接着舰上德军竟公然登陆,既而占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

这是继《马关条约》 之后中国主权又一次遭受西方列强严重侵犯。德军从登陆到侵占青岛仅耗时一昼夜,且几乎零伤亡。 可知中国守军根本 无从抵抗 。这个消息深深刺激着紫禁城中的光绪皇帝。本来此时, 这位36岁 的年轻天子照例应该 正在诵习英文。据《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记载,光绪坚持每天学习英文一小时,言“皇上之英文书法,异常秀丽,临摹古体与装饰品之英字,尤称佳妙。” 此言固有粉饰溢美之嫌,但光绪能流利读出英文短句确有其事。不过阅罢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加急奏折之后,光绪浑身剧颤,厉声道:“欺人太甚!吾大清岂是南宋!朕岂是赵构!”秉笔太监孟承福不敢开口,走到御案旁磨墨掭笔。这时光绪意识到自己须在奏折上予以批复,拈笔半响,光绪稳住颤抖的手腕,勉强写下“留中”(意思是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大约就是暂不表态)。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诏书原文如下:

数年以采,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来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一再审定,筹之至熟,妥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狃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亳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竟腾其口说,总期化有用为无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就首先举办。着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同妥速谇奏,所以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各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各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习,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意。将此通谕之。

大家一读即知,这远远不是彻底的改革,尽管触及了科举、兵制、通商、教育等领域,但是“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等言还是给改革留了尾巴。而且没有涉及立宪这一核心问题,甚至连结束垂帘听政都没敢提。难怪一直有人责之是体现了“改良派的软弱性”。然而即便如此,还是使得慈禧无法容忍。

慈禧怎么看待光绪变法(恼羞成怒的慈禧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1)

慈禧怒不可遏

仅仅4天之后,慈禧先是免去了支持变法的大学士翁同龢(音he)的职务。同一天,又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辖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军,牢牢控制京畿地区。其实自此维新的结局就已经确定了。

02

但懵然不知的光绪却准备“趁热打铁”接连宣布废除八股文、裁汰绿营,取消旗人的国家供养政策等等。并针对撤职翁同龢报复似的任康有为、张元济为总理衙门章京(满语官员)。

后来关于人事任命,帝后之间又交锋数回。直至9月24日,就是否开设懋政殿,光绪和慈禧终至彻底闹翻。懋政殿是康有为等人提出建立的一个新议政机构。慈禧当然看得出,这是要架空军机处、总理衙门和自己,另搞一个决策中心。而且之前盛传光绪将邀聘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人物伊藤博文担任顾问“将专政柄”。当日,慈禧召见光绪,严词斥责。光绪这才觉察不妙,当晚即令杨锐带密诏出宫,言:“朕位且不保。”向康有为求救。可是康有为一介书生,惟自救尔,何谈解救圣驾?18日深夜,谭嗣同面见袁世凯,游说他带兵进京,诛杀后党,拥戴皇上亲政。袁世凯当面满口答应,结果谭嗣同一走,袁世凯便赶到天津,将此事密告荣禄。

慈禧怎么看待光绪变法(恼羞成怒的慈禧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2)

袁世凯老谋深算

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并以光绪的名义发布诏书,自称主动恳请慈禧训政。当天,慈禧开始坐殿办公,这回连帘子也不用垂了。变法至此共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当日慈禧下旨缉拿康有为、康广仁,23日又连续抓捕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8人。可能由于恨切,直接跳过审讯28日就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六君子”斩首弃市。

对于慈禧来说,这些只不过是从犯,首恶实为康有为,但若论元凶,乃是光绪。

03

慈禧为什么没干脆废了他呢?

著名清史学家萧一山研究说,政变当天,慈禧大骂光绪一顿之后,竟然赐毒酒命其自杀。是亏得在场的王公大臣长跪不起,慈禧才勉强同意暂将“这个没良心的孩子”囚禁中南海瀛台。

照此看,慈禧是很恨光绪的,废立只在早晚而已。9月25日,也就是政变才5天,慈禧以光绪名义对外界宣称病重。接着慈禧不断召对大臣,放风说要为同治皇帝立嗣。同治已死多年,就因为他没有子女所以才以堂弟光绪即位。这样做的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要废掉光绪。

慈禧怎么看待光绪变法(恼羞成怒的慈禧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3)

光绪惨败涂地

自然有马屁精积极配合,不过令慈禧意外的是,荣禄明确表示反对。据分析,也许是当时中国已报业林立,许多还是外国背景。比如英国背景的上海《新闻报》,10月19日就刊登了逃到香港的康有为的来信,揭露慈禧残害光绪内幕,引起举国痛斥,还有日本背景的《亚东时报》不仅刊登了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的长诗《去国行》,更专门撰文哀悼被杀的维新人物,严厉批评慈禧一派。荣禄处于舆论风暴中心,不愿再背负弑君恶名,一再拖延退缩。之后

光旭的生父醇亲王奕譞(亦是海军大臣)联合许多亲王一起反对。

此外,各国列强也纷纷表态反对,日本天皇甚至派驻华公使矢野文雄要求觐见光绪,并代表天皇为光绪授勋。后来因为有外国士兵在北京被打死,英法德三国派兵进入北京,顺势提出派外国医生给光绪治病,慈禧被迫同意。

至于为什么列强反对慈禧重新掌权,也许是因为慈禧废止了修建铁路、全面开放通商口岸等有利于列强的新政。

另外,日本的汉学家矢车健曾分析,列强一直认为慈禧对各国缺乏尊重,之前还曾经同时向一百多个国家宣战。而自学英文的光绪如掌权,将更易于打交道。

在这种形式下,慈禧被迫暂时隐忍。但仍旧坚持囚禁光绪。

04

章太炎大师曾分析说,变法对中国好处再大,也不能以满族丧失统治特权为代价。这就是慈禧等顽固派的底线。依樵人来看,光绪只是满清贵族统治群体中偶然游离出来的一个分子,而康有为及维新派却自始至终将其视为政治权力的核心人物。

慈禧怎么看待光绪变法(恼羞成怒的慈禧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4)

帝后之间实在实力悬殊

戊戌变法,是中国社会觉醒的标志性事件,只不过可惜,变法的实施者们虽然满腔热血豪情,但政治上的幼稚,策略上的失误,使他们付出了血的代价。

变法虽然失败,但其带来的思想震撼仍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那一批维新志士皆是人中翘楚,一时之选。1898年,谭嗣同任湖南南学会会长时,曾与一位来自长沙岳麓书院的年轻学生深入交谈,讨论国家形势世界时局。这位学生就是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和北大担任教授的杨昌济,也就是毛主席的岳父,杨开慧烈士的父亲。

还有当时的礼部主事王照,政变之后被撤职追缉,被迫逃亡日本。他受日本片假名启发,,开始研究汉语拼音,1900年回国后,大力推广汉语拼音。

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地方上带头响应变法,在湖南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即被革职,遂在家隐居,但慈禧终不肯甘休,1900年下旨令其自杀。陈宝箴之子陈三立为著名进步诗人,1937年七,抗日战争爆发,平津沦陷。陈三立义愤绝食而死。其子为民初著名史学泰斗陈演恪。

变法失败,光绪也没能保住谭嗣同等人的人头,寥寥可数的变法成果也摧折殆尽。

光绪37岁即被囚禁瀛台,所有建筑的门都被“堵砌”,后来连唯一的板桥都被拆掉,饮食皆由小船来往供应,彻底成一孤岛。后来慈禧更寻衅将珍妃从光绪身边带走,禁锢于中南海淑清院。光绪精神大受刺激, 日渐失常。

慈禧怎么看待光绪变法(恼羞成怒的慈禧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5)

现在的瀛台

1938年11月4日,慈禧死的前一天,光绪亦突然去世。

所以,光绪虽然没有被废,但他保住的仅仅是一个虚幻的名号,在孤岛瀛台之中,可称是与世隔绝,这是一种事实上的废立,其状况,连曹操所挟天子汉献帝都不如,其精神煎熬,亦远惨绝于不争气的刘协。

本文参考资料有:

《光绪帝载湉》;

《张之洞》;

《国闻备乘》;

《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