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有姓详的么(百家姓介绍1)

一、 图书简介

(一)《百家姓》名片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链接】单姓、复姓介绍

单姓即百家姓中以一个字为姓的姓,如:赵、钱等。复姓即以两字为姓的姓,如:轩辕、东方等。关于复姓的来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由封邑而来如令狐、因居地而来如东郭、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等。

(二)《百家姓》是一本什么书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童蒙读物,《百家姓》就是其中的“百”,它收集了中华民族的姓氏,采用四个字一句的韵语,供孩子们识字用,这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和百家姓类似的书目介绍

《百家姓》不是第一本记载姓氏的书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跟它相似的书籍,最早可以追溯到用甲骨文记录的姓氏。战国时期的《世本》记载了从皇帝到春秋这段时间里,关于诸侯、大夫、姓氏、世系、居邑的记录,但是可惜的是,到宋朝就失传了。另外,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这个版本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还附有人物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四句诗词。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文字里关于姓氏的记载,比如《蒙古字目百家姓》,还有《女真字目百家姓》。无论如何,我们现在通常讲到的《百家姓》是流传最广,最适合识字启蒙的。

(四)《百家姓》的成书时间

关于《百家姓》的成书时间,普遍认为是在宋朝。有人认为当时的国姓“赵”,所以在百家姓里,“赵”姓排在第一位。也有人根据著名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著名的诗《秋日郊居》,他在第七首背后写了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学》《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陆游是南宋诗人,所以由此推断,《百家姓》在宋朝就已经出现并流行了。

(五)《百家姓》的作者

具体的《百家姓》的作者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进行一些推测,宋朝有个人叫王明清,在他的书《玉照新志》里面讲,说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即是吴越境内一个普通人的作品。明代人李诩则笼统地说“必宋人所编也”。清朝康熙年间王相根据王明清的说法,认为是“宋初钱塘老儒所作”。虽然王相的说法比前人明确,但仍未能指出《百家姓》的作者是谁,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

(六)《百家姓》姓氏排列规则

关于《百家姓》为什么把赵、钱、孙、李这几个姓氏放在前面,并不是因为这几个姓的人口数量较多。《百家姓》成书于宋朝,而“赵”是当时的黄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孙”,是因为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而“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后面的姓氏基本按照四字一句、随口配韵来安排,且大致依照国之大族,或一般习知与常见的姓氏进行排序。

二、选文内容讲解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丘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于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候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治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辕轩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丌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梁 晋楚阎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佰赏南官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三、选文内容讲解

【原文1】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起源】

赵起源于嬴姓,形成于西周时期,嬴姓的祖先叫伯益,姓赵的和秦始皇有亲戚,伯益第十三世孙造父,是一位特别好玩的周穆王的马车夫,造父的驾驶技术非常了得,他曾经赶着八匹千里马拉的车,一天一夜走了一两千里,所以他有功。周穆王就把造父封在赵城,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的赵城县,他的祖孙后代就姓赵了。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云单骑救主的故事:刘备逃奔江陵,于当阳长坂被曹操大军所追,妻儿都在乱军中失散。赵云匹马单枪,闯进曹操万军之中,七进七出,陆续救出糜竺、简雍、甘夫人等,最后寻到糜夫人,但糜夫人已身受箭伤,乃将幼子阿斗托给赵云,自己投井而死。赵云怀抱阿斗,夺得宝剑,奋力血战,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终将阿斗交还刘备。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起源】

钱起源与钱有关。《史记·楚世家》记载,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个曾孙子,叫陆终,陆终的太太怀孕三年,剖腹产,一胎六个,老三就是著名的寿星彭祖,彭祖姓篯,叫篯铿,在商朝当了守藏史,在周朝当了柱下史。他有个后代叫彭孚,在西周的时候担任钱府上士,他的后人以钱为姓。钱姓得自于彭姓,并且发源地在今天的西安地区,钱彭不能通婚,按照钱氏的家规,如果彭氏有难,钱姓要帮助。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三钱”专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于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三人并称中国“三钱”,最初是由毛泽东主席喊出的“别号”,后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三钱”是中国科坛的杰出人物,也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大家。

关于钱学森,有一个他读书的故事。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任课老师金老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起源】

孙,来源相当复杂,第一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第二,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康叔(周文王姬昌第八子)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第三,源于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第四,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第五,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第六,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关于孙膑的故事,著名的田忌赛马就是他指导的。 有一天,齐王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赛;并规定,每有一匹马来比赛;并约定,每有一匹马取胜可获千两黄金,每有一匹马落后要付千两黄金。当时,齐王的每一等次的马比田忌同样等次的马都要强,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则田忌要输三次,因而要输黄金三千两。但是结果,田忌没有输,反而赢了一千两黄金。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赛马之前,田忌的谋士孙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因而田忌不仅没有输掉黄金三千两,还赢了黄金一千两。

【起源】

李,是中国第一大姓,人口9200万,占中国总人口的7.38%。李姓的来源相当复杂。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图腾。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着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起源】

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台湾土著、瑶、东乡、彝、布朗、白、蒙古、回、土家、保安、黎、壮、羌、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00多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江西五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安徽庐江舒县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庞统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给孔明利用火攻创造条件,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起源】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吴姓第五个起源是清朝时满族改姓而来。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吴广(?-公元前208年),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次年,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也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藉陈胜的命令杀死吴广。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说的就是吴广和陈胜揭竿而起的故事。陈胜是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的一个农民。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陈胜低着头,不言不语,同伴们就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忽然抬起头,说:“将来咱们要是富贵了,可千万不能忘了穷哥们儿啊!”大家听了,都笑道:“你我现在穷成这样,还说什么富贵不富贵?”陈胜叹口气说:“燕雀怎么能够明白鸿鹄的志向!”后来,秦二世征兵戍守边疆,陈胜也在被征之列。他同另一个农民吴广因为身高体壮,被派为领队的头目,奉命开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附近),并限期到达。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同行,恰逢连日大雨,道路难行,走了好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陈胜和吴广暗中商量:“看来我们不可能如期赶到渔阳了,与其因为误期而死,还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这里起义,大不了也是一个死。”原来,按当时军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处死。两人商量定了,就趁着军官喝醉时把他们杀了。随即召集大家起义反秦。陈胜、吴广发出命令,定国号为“张楚”,并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为标记。他们首先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后纷纷响应。陈胜、吴广编练部队,整肃军容,而后攻下附近各县,收集兵力,继续扩展,接着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这时陈胜的部队已拥有战国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于是他们就以陈县为根据地,拥立陈胜为“张楚王”。这个风声一传开,各地饱受秦朝欺压的人民纷纷响应,他们杀掉当地的官吏,举起了义旗,反秦风暴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起源】

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郑桓公(?-前771年),姬姓,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前806年,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伯爵,故称郑伯友。前774年,担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徙其国民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遇害,谥号桓,故称郑桓公。

郑桓公设坛的故事:西周末年,郑桓公打算趁郐国人不防备的时候出兵攻打。发兵之前,他先把探听到的郐国优秀文臣武将,列了一张名单,扬言要把郐国的良田分给他们,还封他们的官爵等等。之后,便在城外广场上筑起祭坛,并把他们的名单埋在下面;杀猪宰羊,举行十分隆重的仪式,如尊严的盟会一般。郐国的国君知道这些事,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大臣都和郑国有了勾结,一气之下,把这些优秀的文臣武将全部杀了。郑桓公乘虚而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郐国。

【起源】

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竹扇题字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 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 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原文2】冯陈褚(chǔ)卫,蒋沈韩杨。

【起源】

汉族冯(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合肥市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称号,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系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银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抗战勋章获得者。

冯玉祥戒烟的故事。冯玉祥将军作战猛、善练兵,素以治军严格而著称。为了把他统帅的西北军练成一支有教养的军队,冯玉祥制定出许多军令,其中有一条就是“戒烟”。有次他当众宣布全军戒烟,如果有违纪者,就罚其吃烟头。后来,在惩罚一位吸烟士兵时,士兵顶撞说他也吸烟了。原来冯玉祥与支邻部队长官会面时偶尔吸了几口烟。冯玉祥猛地摔下军帽,大声说:“我冯玉祥上梁不正下梁歪。我是吸烟了!”说着从士兵手里抢过烟头,塞进自己嘴里。违纪的士兵见此情景,吓得目瞪口呆,慌忙下跪。冯玉祥咽下烟头后又说:“以后待客,我也不吸烟了。把我屋里留着待客的烟卷,全搬出来烧了!”于是,一箱上好的香烟顷刻间化作熊熊烟火。由于冯玉祥身先士卒带头戒烟,遂使西北军成为一支称雄当时的“无烟铁师”。 1947年,冯玉祥在美国考察,让会场上的卷烟熏得头痛多日,于是愤而作诗一首,诗云: 大会礼堂,又熏又臭,又臭又熏。既熏且臭,既臭且熏,熏而又臭,臭而又熏。熏熏臭臭,臭臭熏熏。亦熏亦臭,亦臭亦熏。 此诗被美国一禁烟协会译成英文,载于著名的《纽约时报》上,并印成传单四处张贴。

【起源】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被时人称为真正的“读书种子”的故事:陈寅恪苦读,巧读;用心读,动笔读。他读书,有圈点,有校勘,有批语,眉批或行间批。梁慧皎《高僧传》(初集)是他批校最多的书,其批校字迹之细小几如毫发之难于辨识。蒋天枢在《陈寅恪读书札记弁言》一文中说:“先生生平读书,用思之细,达于无间,常由小以见其大,复由大以归于细;读者倘能由小以见其大,斯得之矣。先生读书,用思绵密,用语雅隽,立言不多而能发人深省。所记,大抵申抒己见,或取新材料补证旧史;或考校异同,与前贤札记之以铺叙例证得出结论者,颇异其趣。将来先生书出,对于未来学术界将有深远影响,可预卜也。”

【起源】

褚姓也有多种来源,最常见的说法是其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褚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褚师,亦称市令,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集市和贸易,兼有今商务部长和工商管理局局长的职能。后来宋国、卫国、郑国等诸侯国都设有褚师之官。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年》中就记载:“郑公孙黑请以印为褚师。”这里说的“印”,就是指郑国大夫印段,曾作著名的《蟋蟀》。褚师,就是市官,因此又称褚师印段、褚师印等。周景王姬贵五年(郑简公姬嘉二十六年,公元前540年),郑穆公姬子兰之孙公孙黑曾试图作乱,被子产(公孙侨)发觉,予以制止。公孙黑自知不免一死,遂请求让印段出任褚师之职。由于印段确然十分有才华,子产便批准了公孙黑的请求,然后令公孙黑自缢而死,免得由司徒来论罪,那样会株连许多别的人。在褚师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褚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褚氏,世代相传至今。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的轶事:太宗死后,传位高宗李治,在李治册封武曌皇后之前,大臣们有很多是坚决反对的,其中就以河南公兼大书法家褚遂良、赵公长孙无忌、英公徐世勣等反应最为强烈。他们想力谏高宗,长孙无忌想第一个进去劝谏,因为李治决心已下,这个时候谁去阻挡他,无异于去送死。褚遂良拦住了他道:长孙太尉是国舅,如果事情不顺利,就会让皇上背上一个向舅舅发怒的名声,这不好!徐世勣说:请让我李勣先进去吧!褚遂良说:李司空,你是国家的重臣,一旦事情难办,就会让皇上背上一个治罪大臣的坏名声,这样不好。褚遂良我出自布衣,没有立下一点功勋,只不过受太宗宠遇,这才有了今天,况且今天正是我报答太宗的恩情之时,如果我不去,何以面对先帝的在天之灵啊!于是就第一个冲了进去,结果,褚遂良妙语连珠,竟然把高宗暂时说服了,册封皇后之事,就暂时束之高阁,武后入宫,也就后延了一段时间。

【起源】

卫(Wèi 衞)出自姬姓,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国封地国名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据《辞源》记载:卫,古国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郡,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卫,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子孙以国为氏。汉有丞相卫绾,见《元和姓篡》。卫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卫氏,世代相传至今。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卫青从不养士的故事:卫青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更不养士,苏建曾经劝告卫青养士以得到好名声,卫青认为养士会让天子忌讳,以前窦婴和田蚡厚待宾客就常让刘彻切齿,作为臣子只需要奉法遵职就可以了,何必去养士呢?而骠骑将军霍去病也跟舅舅卫青抱有同一种看法。

【起源】

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以国名命氏。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蒋国灭亡之后,姬伯龄的后裔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蒋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蒋氏正宗。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介石童年的故事:据说蒋介石生性活泼顽皮,但体弱多病,从小就表现出自己的终身性格:屡陷逆境,但总能设法从逆境中脱身。据说他三岁时,有一次将一双筷子插入自己的喉咙,看能杵多深,他发现杵进去不难,可要拔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弄坏嗓子了吧?”爷爷知道后焦急而又心痛地问他。“没事,我不还可以好好说话吗,我没哑。”他从床上一蹦而起冲爷爷大声叫道。两年后的1892年冬天,幼小的蒋介石跳进一口大水缸,这水缸有成人那么高,中国人通常将它放在屋檐下用来装水。缸里的冰块引起了他的好奇,从那东西里他看见了自己的影像,便跳了进去。这一次兄长们都不在旁边,结果他浑身上下湿了个透,结成了冰,还吞了一肚子冰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出来。

【起源】

沈姓源出有:第一支源出嬴姓。第二支源出姒姓。第三支出自姬姓,冉季载之后。

第四支源出芈姓。楚穆王时楚国灭河南固始的沈国,楚庄王封孙叔敖之子于沈,又封其公子贞于沈鹿,两地后代均以沈为氏。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沈括童年的故事:小时候,沈括有一个爱刨根问底的习惯,喜欢琢磨一些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四月的一天,沈括正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突然,一阵风吹来,将院中树上的桃花吹落在地.他想:为什么

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经凋谢了,而山上寺庙里的桃花却刚刚开放呢?白居易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还号称大诗人呢?母亲为了让沈括弄清楚这个问题,特意让他邀请几个同伴一起到山上散散心.沈括他们来到山上,果然满山的桃花正在怒放,这可把小沈括难住了。同样是桃花,为

什么这里的却开得这么晚呢?突然,一阵冷风吹来,他顿时恍然大悟,拍着自己的脑门大声说:“我明白了!原来是山上地势高,温度低,所以花开得就晚啦,这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小沈括回到家后,立即把这一重大发现记录下来。从此,沈括对气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阅读有关气象的书籍,注意气象的变化,立志要做一名气象学家。后来,沈括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无所不通.晚年的时候写下了《梦溪笔谈》这本巨著。书中记载了当时气象科技发展的最高成就,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

【起源】

源自姬姓,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其裔韩厥事晋复封韩原,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信都氏。韩厥氏之元系康,釆于赵,蔺为蔺氏,哀侯少子婼,采于平,为平氏、婼氏、张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韩余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韩信能受胯下之辱: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虽然长得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当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

【起源】

关于杨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二是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三是源于改姓而来:

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杨广的暴政:隋炀帝时期,大修各种建筑工程,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又下令各地贡献草木花果、奇禽异兽,征调大量力役,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曾远征高丽;开凿大运河,自大兴至江都(今扬州),建行宫四十余座,以便他游江南;修建洛阳东宫。隋炀帝的每项工程,规模庞大,导致民不聊生,国内烽火频起。最后被叛军宇文化及于江都所杀。

四、知识点回顾

1.《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

2.《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

3.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四个姓氏是李王张刘。

4.日常应用:用“您贵姓?”来问别人的姓氏。

百家姓有姓详的么(百家姓介绍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