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浯口(浯口古镇)

击题目下方平江乡友网,为您推送平江各类历史文化资讯

古镇浯口(浯口古镇)(1)

李思贤

我写浯口,是因为与浯口有缘。我父母是浯口人,我在平江解放那年下半年,在浯口上过半年小学。

浯口的来历,是因为发源于浯江岭的浯溪,由南向北,在镇上流入汨罗江。这里是浯溪的出口,故名浯口。“浯”,音吾,是山东省莒县的一条河的名称,叫浯河。因“浯”与“无”同音,不吉利,故将浯口读成“余”口,县城人读“女”的第二声。

浯口市在明代隆庆三年(1569)就是全县13个镇市之一,是西乡唯一的镇市。方圆几百里的农民,卖出自家农副产品,买进生活必需品,都得到浯口市。市东头浯溪的出口处,明代喻钲建了一座浯溪桥,后圮。弘治年间,余秉常、秉均兄弟重建。清康熙中期,江公美、毛有彩等相继募修;乾隆中,又有人再修。嘉庆元年,吴光焕捐重金重建。此石桥四墩三孔,旁绕石栏,后又损坏。道光补修。咸丰中期,江城哉捐资补修。清末民初,吴斗南重修,此桥一直保留下来。平汨公路修通后,公路局将桥改成公路桥至今。

平江解放那年我所见到的浯口小镇,沿浯溪及汨罗江有一条街,以浯溪桥为中线,桥南边为上街,桥北为下街。街道在明、清乾隆时期为泥筑,雍正年间才铺成青石。街两旁的店铺是晚清建筑,铺与铺之间有马头墙,皆为两层,底层是铺面;上为木板楼,存放货物或杂物。由于街道土地狭窄,东边店铺临水的那面都向江中延伸,用木柱支撑,上面铺木板,一般作厨房洗澡间和厕所用,其建筑形式酷似湘西凤凰的吊脚楼。这是浯口小镇的一大特色,也是江南小镇的特色。

街上店铺密集,较大的铺集中在下街。我能回忆起来的有吴源泉的绸缎铺、染坊,正德的斋铺,大生祥、仁裕兴、陈华新、陈永昌的南杂,天益祥的布匹,寿春、保康长、仁香、长春厚的中药铺,潘德兴的米铺。有文具,杂货、广货、肉铺、酒坊、酱园、豆腐坊、饮食店、银楼,还有木、铁、篾匠铺、寿坊、缝纫店,总共有40多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平江没有服装店,要做衣服必须到布铺扯布,自己请裁缝或到缝纫店加工,很多人都是自己手工缝做。镇上最多的要数饭铺,管吃管住,像现在的酒店,不过其规格要小、档次要低得多。镇上还有花纱行、渔行和茶行,分别经营花纱、鱼虾和茶叶。据说,清代省里专管食盐的道台江秀明亦在镇上开铺专营全县食盐的批发。

明、清及民国时期,浯口是全县较为繁华的镇市。那个年代,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平江少有汽车运输,交通运输大部靠水运。明清时期,平江上交朝廷的漕粮,本地特产茶麻油纸都由木帆船运出,食盐、煤油及生活日用品,亦要经过汨罗江运进。浯口是汨罗江的重要中转地,又是航运船只的天然港口。明清就修建了浯口码头。1956年成立平江县水运合作社,便在浯口设立了运输站。同时,明清时期便有大路通往县城和新市、长乐及汨罗。民国时期,汨罗小镇设立了火车站,浯口成了水、陆码头交通要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浯口镇的繁荣。

下街北头西面,有座江氏宗祠,占地上千平方米,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该祠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江姓是元代天历二年(1336),江西南城江廷秀迁入平江东山的,到1992年已发展到10061人。何时迁入浯口江家洞?无考。解放初年我见到的祠堂已十分陈旧。当时,镇上有些聚会,也在这里举行。今日的祠堂,是经过修缮的。

街道南头的冷家塅有个冷氏宗祠。浯口的冷氏,是明代崇祯年间直接迁入的。江西宁都的冷曰武进入浯口后,繁衍生息,人口渐渐增加,此地得名冷家塅。后来,在这里修建了冷氏祠堂。民间传说宋代仁宗皇帝赵祯之母,带着小赵祯曾在祠堂的私塾读过书。他当皇帝后,为此祠赐对联:“门对青山绿水,家藏紫诰丹书”。看来此祠建于崇祯之前。平江解放后,在这里办过十五完小。我在浯口读初小六册时,先是在上街,后学校迁到了冷家祠堂。

浯口下街江岸的玑头石有座麻石砌成的宝塔,圆形,有七层,飞檐上装有四颗铁铃。不过,我当时见到的塔是在木棚内。塔的底座及下层被建筑物遮住。此塔在同治《平江县志》中没有记载,可见这个塔建于同治之后,年载不太久远。建塔的目的一是保住风水,二是镇住河妖。我县的十多座古塔大都在沿江两岸。这塔同县内其它塔一样,都是空心的,内不设楼梯。大概是经费不足,为了省钱。我见过不少地方的塔,塔内大都装有楼梯,可以登顶。如陕西西安市的大雁塔,延安宝塔山的宝塔,山西应县的释迦木塔,洪桐县的飞虹塔等,塔内都设楼梯,有的塔外表有彩色雕塑,十分美丽壮观。

我县的十三座古塔,除梅仙哲寮的翔霄塔外,大都损于文革的“破四旧”。

浯口小镇通往河对岸的茶山、梓江等地没有桥梁,只有船渡。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周启冕倡,彭、朱、李、傅、杨数姓募建。周启冕死后,其弟周威接手,置田10亩,造船建亭,雇渡夫。同治二年,水涨船坏,原资大半无着,彭乐园、李万顺等募众补修,并增置渡田。民国时期,此渡仍在。解放后,县政府对船渡进行清理整顿,1962年后,由县财政拔款维修船只。

浯口的渡船设后舱,有船工住船掌舵,妇幼过往,也很方便。遇到黑夜,行人有急事要坐船,而船在对岸,只要打个招呼,船工可撑船过来接人。县城小码头的渡船却无后舱,船上不住人,撑篙掌舵全由渡客,晚上遇急事,船在对岸就无法过渡。1992年浯口公路大桥通车后,船渡被取消。

浯口镇西头,有座杨泗庙,杨泗庙在我县有九座,是本县最多的神庙。传说杨泗能擒孽龙,镇水怪,平息洪水和恶浪。确保船只和江河两岸百姓的清吉平安。我当时见到的此庙很陈旧,是清代同治前建的那个庙。新世纪修公路,建街道才拆除,并多次移址重建。浯口南边有座欧神庙,坐西朝东,砖混结构,有五个门框,门上方有彩绘八幅,屋顶有蛟龙浮雕,气势恢宏。此庙始建于清代前期,由周围百姓集资。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庙中祭祀唐代欧阳将军。近年,众人又集资重新修葺,并新建了戏台。一直香火旺盛,此庙始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浯口小镇历来是西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浯口康熙三十五年属十五都,归富春乡管辖。宣统元年推行宪制,全县划分乡城区及4乡,浯口属西自治区,翌年9月改为段,全县划为东南西北四乡,浯口属西乡。民国时期,这四乡的名称,仍在民间流传。1949年8月,全县划为6个区,浯口属第6区。1956年属浯口乡,1958年属浯口公社。1984年改为浯口镇建置。建国以来,浯口小镇皆为区、公社、乡镇政府所在地。

浯口是个有光荣历史的镇市。1941年12月24日至翌年1月8日,侵华日军第三次进攻长沙。12月29日日军龟川联队的一个大队,迂回浯口之背,势在夺取浯口为据点。中国抗日军队一个营与敌军展开战斗,经过三昼夜激战,击毙日军400余人。31日,日军为争夺浯口,疯狂进攻鸦雀尖,我军一个营奋力抵抗,毙伤日军500多人,未能使日军攻克,粉碎了日军占领浯口,打通平汨公路、连接长平公路的计划。这就是平江抗日史上有名的浯口保卫战。抗日壮士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浯口,他们是浯口人心中的英雄。浯口人民不会忘记。

浯口镇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共和国成立的那天晚上,镇上举行了提灯会。晚7时许,上街、下街、庙冲、冷家塅、檀树嘴、河背将军坪等地的青年、中年、儿童和老人,手执各色各样的灯笼拥向街头。此时,整个小镇成了灯的海洋、灯的世界。人们欢呼雀跃,高呼口号,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等新的歌曲。灯光照亮了浯口镇上的夜空,歌声笑语,此起彼伏,直到晚上9时,人们才渐渐散去。解放初期,陕北的秧歌、腰鼓队、霸王鞭还没有传入小镇,虽然人们仍采用民国时期庆祝抗战胜利的形式,但却表现了人们对新中国的成立充满无比的高兴,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小镇上,民间的龙舞、火龙、草龙也小有名气。在浯口读书的半年间,我参加过当地的婚嫁喜庆活动。尤其是闹新房的抬茶、赞茶,既文明,又充满喜庆气氛,值得推广。人老了,浯口唱夜歌也独具特色。内容丰富,且配以鼓乐。

浯口人十分好客,客人进屋,主人呈上一盅芝麻豆子茶,一般都用白芝麻、黄豆,既好看,又好吃。这种风俗可能是汨罗传过来的。坐得久的客人,可能会吃上两、三盅。

浯口的情席,一般使用八仙桌,每桌坐八人。头碗菜不吃炸肉,而是松油它,是用糯米为原料做成的,既香又甜,十分可口。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席上有两碗肉,并发一张粗纸,供客人带一、两块肉回去。这种做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前人们大都不富裕,很少吃肉,去吃酒席的人给家里的老人或小孩带一两块肉也是应该的。现在,人们生活大大改善,此现象渐渐消失。照我看,这种做法还应该提倡,一是让家里人共同分享喜气,二是减少桌上浪费,吃不完打包是好事。现在浯口吃酒席同县城的差不多,其丰盛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的婚嫁喜庆酒席,平江从不吃狗肉和野味,可能是图个吉利,不像现在,海里的、水里的、山上的吃个遍,把传统的民间饮食文化丢失殆尽。

七十余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儿时的浯口小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沿平汨公路,新建了东西向的街道,后随着浯口大桥的竣工通车,平伍公路、西浯公路、浯双公路的贯通,先后建成了四条宽阔的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和亮化。街上的店铺鳞次栉比,新兴的服装店、百货店、家用电器店、建材市场、酒店、饮食店比比皆是,大约有一百多家。过去的上街、下街,变成了民居,近年仍按晚清时期的徽派建筑风格,新建两、三层的楼房,白墙青瓦,花格木窗,马头墙高耸,整齐简朴,古色古香。吊脚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青石砌成的高磡。去年,小镇沿江一段,筑起了防洪堤。

夏夜,我沿着河堤信步,碧绿的汩罗江水,由东向西静静地流淌,虽看不到往日的白帆片片,渔火点点,但两岸的商店和浯口大桥的灯光,倒映在江中,闪闪烁烁,五光十色,却另有一番情趣。凉爽的江风轻轻吹来,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往返。

(作者系城关镇人,平江县原党史办副主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