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战前动员经典语句(永远的战前誓词)

公元前770年,西夷犬戎再次来犯周王室。面对中原地区不断风雨飘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不断进犯的严峻局势,各诸侯拒绝率兵来救援。

周平王无奈下,试着派人向秦人部落求救,当时的秦襄公听闻王室有难,马上派兵攻打西戎。这首《诗经·》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简短战前动员经典语句(永远的战前誓词)(1)

这首战歌短短六十个字,却将秦人尚武好战、爱国无畏的本性表露无疑。整首诗歌共计三章,重章复唱,战意层层递进。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想象出秦军一边高歌一边视死如归往前冲的劲情形。

一、诗意

第一章:同一个目标

战事紧急,全套"军服"一时半刻并不能备齐(不过这种情况也可能有夸张成分在里面,也可理解为战士们不计较"无衣"的现实困难),但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呢?我们可以和战友们共穿一件长袍。

君王让我们出兵作战("王于兴师"),我们马上修整好戈和矛。大家都认识到,攻打敌人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我们一致的梦想。

第二章:一致的行动

与战友们同穿衫衣("与子同泽"),一起修整矛和戟,大家都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上阵杀敌,一起征战四方。

第三章:共赴战场

与战友们同穿战裙,一起修整我们的铠甲和兵器,一起高歌,让我们一起奔赴战场。

每一章都以"岂曰无衣"的问答方式开头,这样的反问也是为自己、为他人加油鼓劲:"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这样理直气壮的回答也彻底掩盖了原本心底的那一丝忧心,是的,即使没有条件,我们也要创造条件!

诗歌里还有能让人一听便遐想到的众多将士齐齐备战的激情场面:"修我长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我们好似看到战士们在出征前一起磨刀霍霍、挥戈弄戟,修整兵器。

我们也可以从这十二个字可以看出,如果矛、戟等兵器经常用的话,将士们根本不用经常修整,起码不会有一起修整的现象发生。

这也说明那个时候秦国的战争不多,也可能是在避免战乱、保存实力,不管是哪种情况,不变的是,一旦有战争来临,无论敌人强弱,将士们都会积极备战,因为战争是为了长久的和平!

不管怎样,残破的兵器掩盖不了临战前人们热火朝天的气氛,将士们的高涨士气,为这即将到来的战争率先赢得了一半胜算!

最后大家的目标和行动都一致:"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

保家卫国是我们的使命,我们不怕死!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为此,班固在《汉书》中曾赞美此诗:

"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二、说秦

班固在《汉书》中这么说秦人:

"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朱熹的《诗集传》中也说: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意思是,秦国人勇猛尚武,平常进行农耕和军事训练,一上战场便骑马射箭、舍生忘死地杀敌,这也正如《无衣》中所述。

当时秦人部落里实行的是"兵农合一"制度,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那时的"军服"由自己来置备,所以免不了出征的时候有"你缺衣衫我缺战裙"的情况发生。

虽然看起来"军服"不太统一,但秦人在王室处于危险之际,听到"王于兴师",便一呼百应、同仇敌忾、团结作战。

无论有什么困难,都浇不灭将士们勇往直前为国家战斗的决心。

再接着说说秦襄公的事儿,当初秦襄公助周平王平息西戎之乱和都城东迁后,被周王封为诸侯(名分很重要),并被赐给了周王室无法掌控的岐山以西的地盘。

周平王当时是这么说的:"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他。"

虽然是"空头支票",但有名有分,你既然敢给,我就敢拿!

虽然有替王室"挡刀"的意味,但何尝不是为日后"强秦"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换个思维想想,如果这块守不住,那么给多大地盘都守不住;如果守得住,任他来西戎还是北狄都不怕,我秦国男儿勇猛无畏,时刻准备着给敌人致命一击!

简短战前动员经典语句(永远的战前誓词)(2)

三、传承

这首诗歌充分歌颂了秦人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它作为战歌在秦国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而这不只是单纯地诗词传承,它也成为了秦氏家族赴战前的誓词,其所赋予的秦人精神也在代代相传。

《左传》中记载了一则"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郢都被伍子胥带领的吴国军队攻陷,楚国大臣申包胥为此奔赴秦国求援。

到了目的地后,秦哀公对他置之不理,申包胥不肯无功而返,竟在宫外痛哭了七天七夜,期间也不吃不喝。

秦哀公看到了这一幕,感慨于申包胥对楚国的忠诚:"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便发令出兵救楚。

秦军出征之前,誓师大会上,这首《无衣》便被秦哀公喝出。秦军听了无不热血沸腾,人人高呼"进攻!进攻!"。

原来,秦人骨子里勇猛无畏的精神一直都在!

简短战前动员经典语句(永远的战前誓词)(3)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读此诗时,耳边好似又听到了战鼓雷雷,誓师大会上的将士们一边把武器举过头顶,一边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一声声呼啸鼓舞着将士们一往无前地奔向了战场,依旧那么无畏,依旧那么慷慨雄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