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最经典八句话(什么是智者知后)

左传最经典八句话(什么是智者知后)(1)

丈夫强而妻子弱,又或者丈夫弱而妻子强,一方给另一方带来的往往是身心上的压抑;丈夫瞧不起妻子的家庭,又或者妻子瞧不起丈夫的家庭,一方给另一方带来的往往是潜意识的摧残;不是说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男男女女不能相爱,而是当一个人陷入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苦恼时,人生也就陷入了死局。相守很难,相知更难,而最难的是“知先后”,这也是智者、愚者的区别。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知先、知后”的问题。

《左传》讲“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意思是妾媵并同于王后,庶子相等于嫡子,权臣和卿士互争权力,大城和国都一样,这都是祸乱的根本。这里的“并后、匹嫡”就是知先,即:有感即动,不得深思;而“乱之本”就是知后,即:谋定后动,料机于前。笔者认为:《三传》的义理和《春秋》的故事就是为了让我们由愚变智,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知先不是抢先,知后却是先达”的道理。

01

鲁桓公之死

鲁桓公十八年春,桓公准备外出,便和文姜到齐国去。申繻劝阻说:“女人有夫家,男人有妻室,不可以互相轻慢,这就叫有礼。违反这一点必然坏事。”

桓公和齐襄公在泺地会见,然后就和文姜到了齐国。齐襄公和文姜通奸。桓公责怪文姜,文姜把这件事告诉了齐襄公。

夏四月初十,齐襄公设宴招待桓公。宴后齐襄公派公子彭生帮助桓公登车,桓公死在车中。

鲁国人告诉齐襄公说:“我们国君畏惧您的威严,不敢苟安,来到贵国重修旧好,礼仪完成后却没有回国。我国不知道该归罪于谁,在诸侯中造成了恶劣影响。请求用彭生来清除这种影响。”齐国人杀死了彭生。

冬十二月二十七日,安葬我国国君桓公。

02

祭仲、周庄王之活

鲁桓公十八年秋,齐襄公率领军队驻扎在首止,郑国子亹前去会见,高渠弥作为相礼随从。七月初三,齐国人杀死了子亹而把高渠弥车裂。祭仲到陈国迎接厉公的弟弟子仪而立他为国君。这次会见,祭仲事先预料到情况不妙,所以假称有病而没有去。有人说:“祭仲由于有先见之明,所以才免祸。”祭仲说:“确实是。”

周公打算杀死周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报告庄王,就帮着庄王杀了周公黑肩。王子克逃亡到燕国。当初,子仪(即王子克)受到桓王的宠爱,桓王把他嘱托给周公。辛伯曾劝谏周公说:“妾媵并同于王后,庶子相等于嫡子,权臣和卿士互争权力,大城和国都一样,这都是祸乱的根本。”周公不听,所以招致杀身之祸。”

03

结束语

《左传》讲“易此,必败”,意思是违反周礼,必然坏事。鲁桓公之所以死,是因为夫人与齐襄公私通,并进谗言,使得齐襄公杀死鲁桓公。所以,《三传》才讲:有智慧的人深谋远虑,讲道义的人行事果断,有仁德的人能守护国家,有了这三种品质,这样之后才可以外出会盟。可惜,鲁桓公是一位愚者,他只能知道先做什么,却不知道将要面对什么。

《左传》讲“知免,信也”:意思是有先见之明,所以免祸。郑国子亹和高渠弥,和鲁隐公四年中的卫国州吁、石厚一样是弑君者、乱国者;而祭仲则和石厚的父亲石碏一样是一名智者,也同样用了借他国之力铲除本国贼子的手段;最终的结果是子亹、高渠弥、州吁、石厚这些愚者被“大义灭亲”。

回到开头,什么是“知先、知后”?遇到一事而自然有一反应,行动全凭本能、结果全凭运气,这就是“知先”;遇到一事而先有一思,行动全凭智慧、结果全凭实力,这就是“知后”;周礼、左传、二十四史等等,这不过是一本本预言书而已。智者为智,实在是料敌先机而已;愚者为愚,实在是后知后觉而已。笔者认为:如何判定自己是智者知后还是愚者知先呢?答案是在经历过许多人情世故、建功立业之后,还能否拥有同情心。有则为智,无则为愚,别问为什么,因为这就是人生的答案。愿诸君共勉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